李嘉誠和李兆基是華人商界的無冕之王,主導香港半世紀的地產風云,成為永恒不變的商界傳奇,李嘉誠和李兆基是儒商的杰出代表,他們以誠信為先,拓展人脈、注重道義,創建了龐大的李氏企業。其創業發家史,成為華人白手起家的經典范例,向世人證明了中國人發家致富,就要用自己的經營之道。
香港比較有錢的兩個富豪都姓李,一個叫李嘉誠,一個叫李兆基。
兩人都擁有香港很多企業,控制著香港很多同市民生活有關的機構。
可以說,李嘉誠和李兆基二人本來是兩個世界的人,李嘉誠出身書香門第,后來逐漸落魄,為養活家人他被迫輟學,李兆基則生在商人之家,從小就學習經商之道。李嘉誠的長江實業原是以塑膠制品而聞名的,因在70年代開發生產了廣受歡迎的各類塑膠花而享譽全港乃至世界,李嘉誠也因此有著“塑膠花大王”的稱號。恒基兆業則是里李兆基脫離新鴻基之后建立的,李兆基并非是靠地產生意起家的,初來香港時,他經營的是其自小就擅長的金鋪生意。因此,這兩個人最初的人生可謂是陽關道和獨木橋,各走各的路。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擁有廣闊的前景,并且發展壯大的香港地產市場卻給了他們機遇相知,直至相爭的機會。從樓市到股市,李嘉誠和李兆基有很多相同點,但也有很多不同點,在比較兩人誰更強時我們無法下結論,只能在他們的經商之道中學習一下前輩們的投資理念。
地產PK 從香港到內地
買房是中國人一生中的一件大事。在彈丸之地的東方明珠香港,土地的重要性就顯得更加重要了。無論經濟和社會怎樣發展,也無論世事如何變遷,人對于房屋的需求是不會改變的,所以,自上世紀50年代起,李嘉誠和李兆基就不約而同地瞄準了香港的地產市場,紛紛進軍地產業,不但創造了一系列商業奇跡和良好的社會效應,還使自己的事業登上了一個又一個高峰,從而成就了今天的宏偉事業。

李嘉誠旗下和記黃埔運作房地產的理念和手段早已為業界熟知,那就是“先囤地坐等升值,再相機開發入市”,這一理念,讓李嘉誠穩坐“地產大亨的寶座,當香港地產轉入低迷時,李嘉誠又瞄準了內地的房地產業。2005年,中央出臺一系列政策調控房地產,不斷傳來“樓市危言”之際,李嘉誠卻一如既往地“逆市而上”,延續著他的“圈地戰略”。從2005年2月開始,和黃陸續在上海、成都、長沙、長春、武漢、天津、北京、重慶打響“奪地戰役”,李嘉誠可謂是一線、二線城市通吃。 “長和系”目前進入內地多個城市投資,但規模并不大,加之投入期可能分攤至5~10年,平均每年實際投資就更有限。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其地產投資重心仍會放在香港。但從長遠來看,香港地產經過多年的開發,發展空間越來越小已是不爭的事實,顯然內地在李嘉誠的地產戰略中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同樣,李兆基作為香港超級富豪,也是香港地產界叱咤風云的人物,他旗下的恒基兆業地產有限公司、恒基兆業發展有限公司、香港中華煤氣有限公司、美麗華酒店有限公司及香港小輪(集團)有限公司等五家上市公司,擁有極為龐大的資產。作為“樓神”,李兆基視恒基兆業為“樓宇制造工廠”,不管是行情好淡,他都照建不誤,甚至在1997年前后,不少人擔心香港樓市會發生巨大變數,而李兆基卻“視而不見”,結果香港樓市依舊向好,他賺了個盆滿缽滿。在李嘉誠開始內地功略時,李兆基也沒有閑著,其棋下的恒基也積極在內地增加土地儲備,并預計在2008年達到2億平方英尺的目標。對于內地房地產市場,李兆基指出,內地每年均有數億人口從農村遷移到城市居住,故相信內地城市住房需求增長會持續,內地地產行業可持續發展。目前,其公司在北京和上海的擁有多個物業權益。
在中國人的觀念中,成家立業的一條基本標準就是買房置業,因為一間房屋所代表的是一個真正屬于自己的空間,在心理上可以增加人的自我認同感和歸屬感。兩李幾乎在同一時間都瞅準了地產,并把地產生意從香港擴展到了內地,繼續在房地產行業叱吒風云。
股市PK 看多與看淡
李嘉誠和李兆基也是港股市場上的風云人物。但兩大富豪對股市的看法并不一致。在股市里,李嘉誠從去年8月份以來,基本上是看淡港股,并嚴格遵循越漲越賣的投資原則。而李兆基則堅守了誠信的原則,堅持看多香港股市。
2004年末,李兆基從樓市轉入股市,注資500億港元成立主要從事股票投資的兆基財經。兩年后,他所擁有的500億港元變成了2000億港元,他因此榮膺“亞洲股神”的美譽。對許多人來說,李兆基的這一桶金是一個難以企及的夢。然而,在今年7月15日這一天,香港恒生指數跌至21000點,由于股市走弱,有“亞洲股神”之稱的李兆基也難以幸免,不但他看中的12只股票全線大跌,其私人旗下的兆基財經資產總值也由高峰期的2000億港元縮水至1500億港元,損失約四分之一,但對于大跌的股票市場,別人已經損失過半時,李兆基的收益還算是不錯的了。
一直以來,李兆基都是看多香港股市。他認為雖然現在的港股積累了一定的風險與泡沫,但風險并不意味著就沒有了賺錢的機會,泡沫也不一定就非得馬上要破。雖然目前他的私人基金由高峰期至今亦損失1/4,但李兆基對股市依舊有信心,他說今年9月市況會較為穩定,自己屆時或會轉守為攻,預測全年恒指可恢復至25,000點水平,看好大型國企、能源、金融股。
但李嘉誠對面這兩年的股市經濟,則認為目前環球經濟面對艱難時刻,美國次級債問題及高油價所引起的問題,只浮現了一部分,未來仍存在一定風險,所以他再次呼吁投資者要留意風險,不要借錢炒股票。李嘉誠自去年8月底,港股借“港股直通車”消息炒上之后,一直對投資港股持審慎態度,旗下的長實、和黃去年底亦有減持多家中資股,如中國遠洋及中海集運的股票。在錯綜復雜的股票市場,或許李嘉誠與李兆基的觀點都沒有錯,只要投資者能夠掌握股票市場的精髓,運用自如,那么不論是運用哪一種投資理念,就都可以給投資者帶來賺錢效應。
透析這兩大華人富豪的競爭史,在其中,我們不難發現,李嘉誠和李兆基都凝聚著中國人奮發圖強,銳意進取的精神,李嘉誠在創業之初,每天都工作十多小時,雖然他沒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但他認為吸收知識非常重要,從未放過任何學習的機會,讀書習慣至今未改。 李兆基也是如此,青年時期只帶著一千元來港闖天下的他,也處事心細、勤勤懇懇,不喜歡把時間及金錢花用在吃吃喝喝的應酬之上,一心撲在事業上。自己的勤奮,加上千載良機,讓他們走出中國人自己的創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