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李淑敏
作為公眾人物和明星,她給多家慈善機構形象代言;作為一個普通人,她更愿意從一個普通人的情感來理解慈善——“這是我自己一廂情愿處理財產的方式。”這就是楊瀾!
從最初感動了就捐錢,到辭去陽光媒體投資集團董事局主席等商業職務,轉而設立“陽光文化基金會”,楊瀾已經用一種理性成熟的方式將慈善變為長期的、可持續的自覺行為。

“回想跟慈善事業接觸的這幾年,我對慈善的理解也在發生變化。一開始只是偶然接觸到這個領域,后來作為公眾人物參與越來越多。過去我們總認為,做慈善需要的是一顆善心,很多人把它看成一種一時興起的投入。但是真正上升到慈善事業的層面,它需要的是一套科學的管理機制、商業上成功的運行模式。”
楊瀾自己說投身慈善的初衷其實很簡單,“我沒有任何背景,父母都是普通人,所以我非常相信教育改變命運。”她希望用慈善的方式讓更多年輕人通過教育獲得改變。在楊瀾的計劃中,用自己的財富來做基金會,期望著像美國的福特基金會、洛克菲勒基金會那樣,建立自己的模式,長期關注某些領域。
“在我組建陽光文化基金會的時候,我就特別希望能夠看到我們把愛心、感情沖動變成一種更加理性的選擇。”楊瀾說,“細水長流地捐,不知不覺中就積累了很多的資金,這些資金就足以讓一個基金會有一個相當大的量來進行管理和運作。”
作為慈善機構,光有愛心和奉獻精神是不夠的,因為慈善機構的目的是非營利的,但是其運作效率并不應該比商業機構低,而目前國內的多數慈善機構的效率比商業機構低得多,所以在楊瀾的“陽光文化基金會”里一個主要的項目,就是資助北京大學的公民社會研究中心,來開辦中國慈善機構和公益機構的高層管理培訓班,研究涉及怎樣籌款、怎樣管理資金、怎樣評估項目效率。
慈善不僅僅是同情和理解
1997年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楊瀾首次接觸慈善,“希望工程”的人找到楊瀾,讓其擔任一部片子的義務主持人。1996年底,楊瀾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時也非常注重國內“希望工程”的進展,因為海報中那個大眼睛的小女孩給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次合作,楊瀾的工作是給小朋友講成語故事,在上海錄制了兩個多星期后,“希望工程”推出了一部“中華成語故事”的系列片。從此楊瀾便與慈善結下了不解之緣。
1997年楊瀾將《憑海臨風》的第一筆稿費30萬元捐給了希望工程,其中10萬給了上海100名貧困的中小學生當助學金。另外20萬,她跑到大別山等地方去采訪,做了一組電視專題片向海外介紹希望工程,并邀請聯合國的有關官員來中國考察希望工程。
那段時間的實地采訪讓楊瀾開始更深層次地思考慈善。以前她沒有想到NGO人的工作是非常瑣碎艱辛的。工作人員要跑到偏遠的山區或農村踩點找位置,同時還要做好人事溝通,與當地縣政府、村委會等層層機構協商。采訪過程中,楊瀾發現人們只是關心怎樣把善款都用在受助者身上,卻沒有考慮到慈善組織該怎樣生存。其實對于慈善機構來說,他們也一樣付出了人力、財力,生存很不容易。
楊瀾認為,幫助和關心是相互的,而不是單向的,NGO人士在幫助他人的時候首先要了解受助人是否愿意接受捐助,同情和過度的給予并非真正的幫助,同時受助人及社會人士也應該認同和理解NGO。
慈善事業的制度化思考
由于楊瀾夫婦在公益活動上頻繁露面,越來越多的慈善組織找到他們,和各類慈善組織接觸多了之后,楊瀾開始思考目前慈善事業的狀況。
在哥倫比亞大學留學時,楊瀾曾與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的顧問委員會的成員參與了多次籌款晚會的活動,現在與國內一比較,她發現海外的慈善組織,都有很細的分工,而且長年專注于某一個領域,如乳腺癌、心臟病等。慈善在國外是一種高尚而有力量的傳統,那些籌款晚會聚集眾多國際知名人士,每次都有一個主題和重量級的獲獎嘉賓發表自己的獲獎感言。每個參與者都在精神和社交層面上頗有收獲。頒獎過后,晚會有一系列的拍賣、捐贈活動。這些晚會讓楊瀾意識到,良好的制度才使得公益事業持之以恒。更讓她感興趣的是,一位美國電視界的元老,用自己的捐款在哈佛大學成立了非營利機構研究中心,專門研究和教授公益機構的管理,她不禁感慨原來慈善不僅是一種善舉,也是一門學問!
2003年楊瀾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她說:“原先對慈善事業的零星感受,現在要變成制度層面上的思考和建議了。”和慈善機構的工作人員長年接觸后,楊瀾發現對中國目前的慈善機構來說,要錢是一件艱難的事情,只有遇到海嘯、地震等災難性事件,人們的同情心一熱捐款才會增多;NGO人士雖然都善良、富有責任心,但是沒有進行過專業素質方面的培訓,普遍缺乏金融、商業運作知識。楊瀾越來越意識到,如何把一時的慈善熱情化作長效機制,如何高效地運作NGO,如何提高NGO的效益,從而長久有效地進行慈善事業。當選全國政協委員后,楊瀾交出的第一個提案就是《完善中國民間非營利性機構的生長環境》,她在里面認真提出:“慈善機構應該從籌款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資金作為行政開支,財務審查制度也需要完善。慈善機構不是一個政府衙門,應該懂得商業運行的基本規則。”
楊瀾的陽光文化基金會
楊瀾說自己和丈夫吳征一直都有捐資產的念頭,只是并不明確,他們原本計劃“退休之后多捐些財產”,但是2005年身邊有好朋友的突然離世,由于對財產沒做交待,引起了親屬間的糾紛,讓他們的想法有了變化,“遲早要做的事情,不如現在就做吧”。于是2005年7月,楊瀾在香港成立非營利機構——陽光文化基金會,將她與吳征共同持有的陽光媒體投資集團權益的51%無償捐獻給社會。
陽光基金最主要的捐助方向是教育和扶貧。捐款資金的一部分兌換成現金,另一部分為了不沖擊市場,保證基金長期、安全、良好的兌換,將在市場上慢慢拋出。2005年至2007年,陽光基金和北京大學、一些國外的知名大學以及其他慈善機構合作,設立慈善機構的高級管理班,進行管理人才的培訓,幫助各類慈善機構提高它們的運營能力。2007年在上海舉辦的世界特奧會上,陽光基金籌備了一個主題為“家人”的大型慈善拍賣晚會,為智障運動員籌集資金。2008年陽光文化基金向“汶川大地震孤兒救助專項基金”捐助了超過130萬元的現金捐款和60萬元的救災物資。
對于大陸社會來說,陽光文化基金是最早開始的個人捐贈基金會,楊瀾說:“我希望它能成為一個百年老店,不一定說要做得很大,但它自身有良好的機制能夠不斷滾動下去。這應該是一個能夠長期發展的基金會,不會因為楊瀾不在就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