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古錢幣源遠流長,品種紛繁,從商代的貝幣,戰國的刀、布幣,秦代的方孔圓錢,到清末的機制幣,數以萬種千姿百態的錢幣構成了當今錢幣收藏領域中最為龐大的收藏門類。
首先按學科分類學來說,古錢幣收藏屬于考古學的一個分支。古錢收藏是一門邊緣學科,涉及金屬冶煉、書法、美學甚至化學等方面,其歷史涉及四千多年,浩如煙海、博大精深,而錢幣收藏學從南北朝發端,清代至民國形成高潮。近百年來,在傳統收藏項目中享有很高的地位。早在民國時期,珍稀錢幣價值遠遠高于其他雜項,一枚珍錢價值數十兩黃金或以巨額房地產求易珍錢者亦傳為佳話。
歷代錢幣收藏需要更高的文化素養與知識蘊含,而古錢本身又是中華悠久歷史文化的實證與載體。它本身帶有強烈而豐富的歷史信息,又有不可再生和不可復制性,是富有中華傳統色彩與國學氣味的一項高文化層次的收藏活動。

2007年錢幣價格的飆升,是2006年強勁勢頭的繼續沖高。民國孫中山背嘉禾金樣幣拍賣價超過600萬元,而金代古幣、孤品天眷通寶折二也拍到134萬元,其實這些都是意料中的事。6年前我曾著文預測古幣中的中檔幣增值的可能性,其中提到的大觀通寶、王莽貨布,北周三品,齊三字刀等現在都翻了番,“大觀”貨布,漲了三五倍,三字刀價格竟上了10倍。高檔古幣更不說了。
以錢幣收藏的隊伍來看,情況也有著千變萬化,上世紀末許多大媒體連篇累牘的“收藏古錢一夜致富”的虛假宣傳廣告,已銷聲匿跡,很多被“凡是古錢均可發財”觀念誤導的人群也逐漸從“熙熙攘攘”的大軍中退出。而現存的收藏者也在逐步發生轉換與更新,更趨于理性化,更著重于依靠提高文化素養和專業知識技能來從事收藏活動者,已逐步成為錢幣收藏的主流。
應當說這樣的變化是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也是一種正常的收藏活動狀態。這種狀態已經在2007年前后趨于穩定,是中國錢幣收藏隊伍成熟的表現。那么,2008年或者再說得遠一點,其后的錢幣收藏增值前景如何呢?我認為是樂觀的,穩步前進的,其市場泡沫也會越來越少。
那時,一枚“貞觀通寶”或“建炎元寶”價格是1000元,而雍正粉彩纏枝5寸盤價格200元,普通的官窯清瓷四五百元,而三代青銅器物無銘文、花紋工藝佳者最多數千元,平庸者數百元。清初“四王”的書畫精品亦以一二千元為普通行市,這是趙汝珍先生在《古玩指南》中敘述的行情,但隨著時間推移,現時的收藏市場,又有許多錯綜復雜的變化,不能簡單比照,但其中仍可讓我們看出歷代錢幣在傳統藏品中可觀的潛力。
左:歷代古錢一組三十余枚歷代古錢一組三十余枚,包括:削刀二枚,方足布三枚,南宋鐵錢九枚,宣和通寶背陜一枚,清錢近二十枚等。
右:戰國古錢一組七枚
戰國古錢一組七枚,包括:尖首刀二枚,“垣”字圜錢三枚,大陰尖足布、平陽方足布各一枚,極美品。相關鏈接:值得收藏的五種古錢幣
古錢幣市場價格相差很大,有些雖然年代久遠,如秦半兩、漢五銖等,但出土數量多,所以價格低廉。那么,哪些古錢幣真有價值,值得收藏呢?
一、刀幣、布幣。我國錢幣有近5000年的歷史,大體可分為春秋戰國的刀、布等。齊燕趙等國的刀幣、韓魏秦等國的布幣等年代久遠,比圓形錢稀少,價格貴。
二、短命政權錢幣。短命王朝或農民起義時的鑄幣,流通時間短,發行量少,是不可多得的珍品。“靖康通寶”、“靖康元寶”是宋欽宗時期鑄造的,他在位16個月就被擄往北國,“靖康”錢鑄量很少,“靖康通寶”更為罕見,已屬國家一級文物。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后鑄有“永昌通寶”,此錢幣鑄量少,且流通使用時間極短,存世稀少,因而很珍貴,被錢幣收藏愛好者視為珍品。
三、存世數量少的錢幣。唐代叛將史思明占領洛陽后鑄有“得壹元寶”,后發現“得壹”兩字不吉利,改為“順天”,鑄“順天通寶”,這兩種錢幣傳世很少,“得壹元寶”尤其罕見。另外,現僅發現一枚的南唐“大齊通寶”及1972年在吉林庫倫旗遼墓中出土的“大康六年”紀念銅幣,都是稀世珍品。
四、金、銀錢幣。用金、銀、白銅等精制而成的宮廷錢幣,鑄量少、質量佳,屬珍貴文物。
五、文化價值高的錢幣。漢代王莽新朝時的“貨泉”、“布泉”等錢幣,用的是垂針篆。北宋仁宗時所鑄的九疊篆書體“泉體通寶”,是中國最早的美術字,為收藏珍品。宋代的一對錢,篆文行草分別由司馬光和蘇東坡所書,飄逸勁拔,為古今一絕,收藏價值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