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李媛
中華大地,物華天寶,人杰地靈,上下五千年,方圓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不僅到處都有美不勝收的自然景觀,更有星羅棋布、蘊含豐富的人文景觀,它們像一顆顆明珠,將神州大地點綴得璀璨奪目。交通要沖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在人們長期的你爭我奪的軍事活動中,逐漸賦予這些要沖更多的軍事意義,久而久之,這些地方成為了聞名于世的關隘。
山海關
山海關是河北省秦皇島市的一個城鎮區,地處東北和華北的咽喉要沖,是古代軍事要塞,與嘉峪關、居庸關并稱三大名關。
山海關古稱榆關,也作渝關,又名臨閭關,山海關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朝開國元勛徐達為了扼遼薊之咽喉,發燕山等衛屯兵一萬五千多人,修水平、界嶺等三十二關 ,見此地“枕山襟海,實遼薊咽喉”,于是修筑長城,建造關隘,設立衛所。山海關南距渤海5公里,北距角山3公里,矗立于山海之間,故得名山海關。嘉靖《山海關志》對此記載:“國朝洪武十四年,創建城池關隘,名山海關。”
山海關占地約230公頃,是具有七城連環、萬里長城一線穿的軍事城防系統。洪武之后,各朝又陸續進行修筑,耗用大量資金,調動了數以萬計的軍民,前后用了263年的時間,幾乎貫穿整個明代。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就從這里開始向西蜿蜒而去,“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是歷史對它的最形象的概括,充分顯示了山海關地勢的險峻。

山海關城的建筑,頗具匠心,是罕見的奇作。整個城池布局為四方形,周長4.6公里,城高12米,厚7米,東墻頂寬15米多,可“十人同行,五馬并騎”。城墻內部土筑,外用磚砌。城設四門,“東曰鎮東,西曰迎恩,南曰望洋,北曰威遠,俱設重鍵”。水門3個,居東南、西南、西北三隅,以泄城中積水。城外四周浚有護城河,平時蓄水,戰時防敵。城四門上各有箭樓。南、西、北門箭樓已毀,東門箭樓(即天下第一關城樓)仍存。此外,在東面城墻上還有臨閭樓、威遠堂、牧營樓、靖邊樓,均為防衛所用,它們與天下第一關城樓五樓鼎立,素有“五虎鎮東”之稱。
為了防御體系的完備,關城東、西門外,各筑有東羅城、西羅城;城南北筑有南翼城、北翼城;城四門處建有甕城;東門外,有城堡、烽火臺多處。這樣,山海關城及其附近軍事設施,構成了古之軍事建筑群。確實大有“山海關關山海”之勢。所以,從明清到軍閥混戰,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這里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曾經發生過多次戰爭,成為軍事上控制東北和華北的咽喉地帶。
山海關城內原建筑頗多,如東門內側建有兵部分司、遞運所、守備廳;城西北域內建有山海衛、察院、操場等;還建有太傅廟、城隍廟、儒學等;東大街上有“兵部分司坊”、“東北第一關”兩座著名牌坊和街中央的鐘鼓樓等,因年久失修和戰亂已大部無存,現存的只有一些遺址和部分民居。清真寺也為近年復修。
山海關馳名中外的“天下第一關”匾額,其長5米多,高1.5米,字為楷書,筆力蒼勁渾厚,與城樓風格渾然一體,堪稱古今巨作。此匾為明代著名書法家蕭顯所書,相傳,最后的“一”字,不是一起寫上去的,而是書者將蘸滿墨汁的筆拋向空中點上去的。
山海關以它古老的身世,記錄了600多年來的滄桑變化。而今,它仍以其瑰麗的雄姿,屹立在渤海之濱、長城之首,展現著祖國雄偉壯麗山河的景觀。
居庸關
居庸關是萬里長城上最負盛名的雄關之一,明代碑記中就稱其為“天下第一關”。居庸關位于北京市昌平區以北20公里的峽谷中,距北京市區約50公里,距八達嶺長城20公里。南俯京師,北拒塞外,地形險要,自古即為北京西北的重要屏障,是長城重要的關隘。
居庸關筑于“關溝”之上,兩山夾峙,一水旁流,艱折萬狀,車馬難行。所以古人稱居庸之地是“控扼南北之古今巨防”。
居庸之名,始于春秋戰國時期,《呂氏春秋》中有“天下九塞,居庸其一”的記載。居庸設關始于漢代。據長城專家考證,居庸關修筑長城是自北魏始,到北齊天保六年(公元555年)成為長城上的一處重要關口。
關城所在的峽谷,屬太行山余脈軍都山地,以險著稱。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燕國就曾扼控此口,當時已稱”居庸塞“。漢朝時,居庸關城已頗具規模。南北朝時,關城建筑又與長城連在一起。此后唐、遼、金、元數朝,居庸峽谷都有關城之稱。
現存關城,始建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系大將軍徐達、副將軍常遇春規劃創建,明景泰初年(公元1450-1454年)及其后又屢經繕治。城垣東達翠屏山脊,西始今拒山巔,周長4000余米,南北月城及城樓、敵樓等配套軍事設施齊備。關城內外還有衙署、廟宇、儒學等各種相關建筑設施。
居庸關兩旁高山屹立,中間是一條長達20公里的關觀溝,關城即設在關溝當中,是往來于塞內外的咽喉通道,歷代以來即為兵家必爭之地。
元代,居庸關是大都(北京)通往上都(今內蒙古多倫縣)的重要交通大道。因皇帝經常過往,因而在關內設有行宮、寺院、花園等建筑。現存的云臺就是元代修建的過街塔臺基,其券洞上雕刻的佛教圖像是現存元代雕刻藝術的精美杰作;由梵、藏、西夏、維、八思巴、漢6種文字刻成的經文是研究元代佛教、古代文字和各民族間文化交流史的重要史料。
明洪武初年,朝廷派大將軍徐達、副將軍常遇春修筑居庸關城。自此后歷代都有修建,特別是景泰年間又將關城擴大加固,設水陸兩道門。其關城防御體系自北而南由岔道城、居庸外鎮(即八達嶺)、上關城、中關城(即居庸關城)、南口五道防線組成,而居庸關則是指揮中心。
居庸關風景宜人,從南口進入關溝以后,兩側山巒重疊,溪水長流,春、夏、秋三季植被繁茂,山花野草郁郁蔥蔥,登高遠眺,好似碧波翠浪,早在金代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清乾隆親筆題寫“居庸疊翠”四字,并建了御筆碑。
雁門關
雁門關位于山西省代縣城西北大約20公里的地方,又名“西陘關”。
“天下九塞,雁門為首。”雄關依山傍險,高踞勾注山上。東西兩翼,山巒起伏。山脊長城,其勢蜿蜒,東走平型關、紫荊關、 倒馬關,直抵幽燕,連接瀚海;西去軒崗口、寧武關、偏頭關、至黃河邊。關有東、西二門,皆以巨磚疊砌,過雁穿云,氣度軒昂,門額分別雕嵌“天險”、“地利”二匾。東西二門上曾建有城樓,巍然凌空,內塑楊家將群像,并在東城門外,為李牧建祠立碑,可惜城樓與李牧祠, 均在日寇侵華時焚于一旦。
傅山先生所書的“三關沖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的對聯也已化為灰燼了。但唐代詩人李賀的《雁門太守行》仍寫出了雄關的豪邁氣勢:“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娘子關
娘子關原名葦澤關,位于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城東北45公里處,是長城上的著名關隘,人稱萬里長城第九關。
娘子關地處山西、河北兩省的交界處,山西人把娘子關內外作為省內外的標志。關城坐落在懸崖之上,居高臨下,桃河水由西南折向東北,環繞關城奔騰而過。這里山險溝深,形勢險要,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娘子關有“三晉門戶”和“天下第九關”的稱號。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現存關城為明嘉靖二十年(1542)所建。古城堡依山傍水,居高臨下,建有關門兩座。東門為一般磚券城門,額題“直隸娘子關”,上有平臺城堡,似為檢閱兵士和瞭望敵情之用。南門危樓高聳,氣宇軒昂,堅厚固實,青石筑砌。城門上“宿將樓”巍然屹立,相傳為平陽公主聚將御敵之所。門洞上額書“京畿藩屏”四字,展示了娘子關的重要性。關城東南側長城依綿山蜿蜒,巍峨挺拔。城西有桃河水環繞,終年不息。險山、河谷、長城為晉冀間筑起一道天然屏障。另有承天寨、老君洞、烽火臺、點將臺、洗臉盆、避暑樓等十多處景點。
有聯曰:“雄關百二誰為最,要路三千此并名。”“樓頭古戍樓邊寨,城外青山城下河。”
娘子關歷史悠久,據記載,隋開皇時曾在此設置葦澤縣。唐高祖的三女兒、唐太宗的妹妹平陽公主,曾率娘子軍在此設防、駐守,故名娘子關。另一說為此處有妒女祠,祀介子推之妹,據說有婦女艷妝而過,必然雷電交加,娘子關因此而得名。
娘子關之名,最早見于金人元好問《游承天懸泉》詩,該詩有“娘子關頭更奇崛”之句。乾隆二十九年(1764)編修的《大清一統志》是首次收入娘子關這一名稱的官修文獻。關于娘子關這個名稱的來源,有不少傳說。明代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說,凡“婦人服靚妝”經過妒女祠時,“必興雷電”,大發嫉妒,故為妒女,娘子關因此得名。《元和郡縣志》則說,春秋時晉國介子推的妹妹介山氏,焚死綿山,后人為之筑妒女祠。
劍門關
劍門關位于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城北30公里處。大劍山山脈東西橫亙百余公里,七十二峰綿延起伏,形若萬刃倚天,延亙如城。峭壁中斷處,兩旁斷崖峭壁, 直入云霄,峰巒倚天似劍;絕崖斷離,兩壁相對,其狀似門,故稱“ 劍門”。因其山勢巍峨,道路險峻,素以“天下雄關”著稱。杜甫《劍門》詩有“惟天有設險,劍門天下壯”,享有“劍門天下險”之譽。關口巖壁間仍有“第一關”、“天下雄關”的碑。
巍峨劍門,扼入蜀的咽喉,由于它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相傳戰國時期,秦惠王欲吞蜀,苦于無路進蜀,謊稱贈五金牛、 五美女給蜀王,蜀王信以為真,派身邊五丁力士,劈山開道,入秦迎美女,運金牛,才開通了這條蜀道,稱為“金牛道”,又稱劍門蜀道。其峭壁如城墻,獨路如門,成為了古蜀道的咽喉,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在劍門關,能充分領略唐朝大詩人李白《蜀道難》的詩句中所描寫的“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神韻。
武勝關
武勝關是大別山與桐柏山之間重要隘口。南鎖鄂州,北屏中原,扼控南北交通咽喉,有“中州鎖鑰”、“楚豫咽喉”之稱。其位于今河南省信陽市南35公里,河南、湖北兩省交界處。
武勝關古稱大隧隘道(一說直轅隘道)。南朝齊稱武陽關,唐稱禮山關,后復稱武陽關,清始稱武勝關。其與東之九里關,西之平靖關,合稱義陽(今信陽)三關。
武勝關地勢險峻,附近山巒交錯,群峰環結,關城以山為障,鑿山成隘,古以 “車不能方軌,馬不能并騎”形容其險。歷來為南北抗衡之地,行師必由之道。2000多年來,武勝關發生過許多戰事,吳楚之戰,楚國失此關而國土淪喪;秦楚之戰,楚又憑此關而拒秦軍。最有名的是南北朝時的武勝關之戰,北魏軍隊征南朝梁,在武勝關鏖戰6日后大獲全勝。歷史上農民起義領袖王仙芝、黃巢、李自成等都曾攻打過武勝關。1939年3月,八路軍曾在武勝關痛擊日寇。
紫荊關
紫荊關位于河北省易縣城西。西漢時稱上谷關,東漢名五阮關,又有蒲陰陘、子莊關之稱,屬太行八陘之第七陘,宋、金時名金坡關,后因山上多紫荊樹易名紫荊關。
紫荊關始建于戰國時期,漢時為土石夯筑,后歷經各代擴建,修葺,到明洪武初年,則改用石條作基礎,以磚砌面封頂,并用石灰碎石灌注。自明成祖遷都北平(北京)后,更大興土木,修城建關。在正統、景泰、弘治、嘉靖、萬歷、崇禎年間,都曾改筑、擴建關城,增設城堡、隘口,開鑿盤山道等,使紫荊關形成了一個較完備的防御體系。《畿輔通志》稱:“控扼西山之險,為燕京上游路,通宣府、大同。山谷崎嶇,易于戍守。“
從漢代一直到唐宋元明清,紫荊關都有重兵把守。明朝在這個地方設有重兵,而且兵源達到三千多名。到了清朝以后,全國已經統一了,這個地方兵源仍然未減,而且還是重兵把守。因此,紫荊關在歷史上是一個軍事重鎮,歷史上發生的戰事比較多。據不完全統計,一共發生過140多次。
紫荊關還一直是中原與西北少數民族的分界線,或是不同歷史時期的國界,如在東漢,這里是與匈奴、鮮卑族的邊界交戰區;在北宋,這里是宋朝和遼國的分界線;到了明朝,這里是與韃靼、瓦剌的邊界。
友誼關
友誼關是我國九大名關之一。友誼關位于廣西憑祥市西南端,是通往越南的重要陸路通道和國家一類口岸。
友誼關歷史上叫鎮南關,在漢朝這里就已經設關,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它與山海關、居庸關等齊名,是九大名關之中目前惟一的國際關口。最初叫雍雞關,后改名界首關、大南關,明朝設鎮南關。1953年1月,經當時的政務院批準,改稱睦南關。1965年1月,為了紀念兩國在抗美援越中建立起的戰斗友誼,經國務院批準,改名為友誼關。
此關坐落在高聳峭拔的左弼、右輔兩座山坳谷間的最高點上,關樓兩側帶有高大的堞墻向東西延伸,聯結兩邊山麓,猶如巨蟒分聯兩山之麓,氣勢磅礴。在關樓上能清楚看到對面越南同登鎮內的圓形邊檢站。關上南面是清朝古炮臺,炮臺對著下面的山谷,一條公路貫穿關口直達越南境內。從關口到越南首都河內不到200公里車程。
關樓在歷次戰爭中曾兩次被毀,后來按原貌重建。整座關樓由底座和回廊式樓閣兩部分組成,公路從隧道形單拱城門通過,拱門上方“友誼關”三個剛勁有力的大字,是陳毅元帥的墨跡。
嘉峪關
嘉峪關,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的西端,嘉峪關市區西南6公里處,位于嘉峪關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地勢最高的嘉峪山上,城關兩翼的城墻橫穿沙漠戈壁,向北8公里連黑山懸壁長城,向南7公里,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點,是明代長城沿線建造規模最為壯觀,保存程度最為完好的一座古代軍事城堡,素有“中外巨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稱。
嘉峪關位于河西走廊中西接合部(中部偏西),距今已有631年的歷史。它比山海關早建九年。明初,宋國公、征虜大將軍馮勝在班師凱旋途中,選址在河西走廊中部,東連酒泉、西接玉門、背靠黑山、南臨祁連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關。關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歷時168年,于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正如史料《秦邊紀略》所記:“初有水而后置關,有關而后建樓,有樓而后筑長城,長城筑而后可守也。”又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
嘉峪關城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成重疊并守之勢,壁壘森嚴,與長城連為一體,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軍事防御體系。內城開東西兩門,東為“光化門”,意為紫氣東升,光華普照;西為“柔遠門”,意為以懷柔而致遠,安定西陲。門臺上建有三層歇山頂式建筑。東西門各有一甕城圍護,西門外有一羅城,與外城南北墻相連,有“嘉峪關”門通往關外,上建嘉峪關樓。嘉峪關內城墻上還建有箭樓、敵樓、角樓、閣樓、閘門樓共14座,關城內建有游擊將軍府、井亭、文昌閣,東門外建有關帝廟、牌樓、戲樓等。整個建筑布局精巧,氣勢雄渾,與遠隔萬里的“天下第一關”山海關遙相呼應。
在嘉峪關還流傳著一個歌頌古代工匠的傳說。說是明朝修嘉峪關時,主管官員給工程主持人出難題,要求他預算用材必須準確無誤。在工匠們的幫助下,工程主管人進行了精確的計算。結果工程竣工時,所備的磚瓦木石恰恰用完,只剩下一塊城磚,稱為“最后一磚”。現在這塊磚仍放在會極門(西甕城門)門樓檐臺上,旅游者慕名都要來看一看這“最后一磚”,引起對古代工匠的聰明才智的敬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