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探究式教學就是創設一定的物理情景,使學生通過對問題進行假設,實驗來體驗探究過程,獲得認知技能。本文以《浮力》一課為例,通過問題策略開展探究式教學,把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融入到一個又一個“假設-驗證”的探究循環之中。
關鍵詞:探究;假說;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6148(2008)5(S)-0036-2
根據新課程標準所提出的“新課程、新理念、新評價”要求。探究式教學已成為課程改革的核心問題,這就要求廣大物理教師要活化課堂教學,要以探究科學問題為核心去設計課堂教學,要以學生探究式活動為主線去實施課堂教學。下面就以《浮力》為例談一下探究式教學的策略。
1 創設情景 產生問題
科學的認識來自于問題的發現,有了問題才可以進行探究活動,科學問題是在觀察世界中產生的。科學問題有兩類:一類是探究現在存在的根源問題;另一類是所謂“因果或功能”問題,即探究現象產生的機制。在浮力學習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產生一些問題,如“為什么輪船可以在海面上航行”;“為什么有的物體在水中上浮,而有的會下沉”,“為什么湯圓熟了會浮上來”。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見到這樣的情景:當你把一塊石子投入到水中時,石子會下沉;一艘萬噸巨輪卻能平穩在海面上航行;潛水艇能在水中自由地上浮和下潛;熱氣球能載著重物飛上萬米高空。請同學們猜想這里面可能蘊含著什么知識呢?實驗證明,一個有難度但能通過探究解決的問題,最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探究的問題上,使探究活動既有趣味又有真正的收獲。
2 實驗探究 體驗過程
①師做演示實驗:將一只乒乓球放在一個很深的量筒中。并提出問題:誰有辦法不把量筒倒過來,就能把乒乓球取出來?
(學生會向老師要水,師為學生提供足量的水。學生向量筒中加水后,乒乓球浮上來了。)
②師問:你們為什么能想到這個辦法呢?
(學生會回答是生活中的經驗或曾經這樣做過。)
③師做演示實驗:手握著乒乓球手心向下,當我松手時,請同學們注意觀察它的運動狀態(向下落)。手握著乒乓球手心向上,當松開手時,乒乓球還會下落嗎?為什么?
(指導學生對乒乓球進行受力分析,學生會提到手對乒乓球有一個向上的支持力。)
④師引導學生將手中的乒乓球和量筒中的乒乓球對比,觀察兩個乒乓球有什么相同點?(都靜止)
⑤師提問:量筒中的乒乓球我沒有托著,為什么也靜止呢 ?(水對它有一個向上的托力。)
師小結:水就像一張無形的大手在托著這個乒乓球(同時演示手托乒乓球的動作)。
3 探究科學研究的方法--控制變量法
在物理學科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尋找知識教學與能力培養的結合點。其突破口就在于加強科學方法教育,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實驗能力、科學思維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浮力》這一節課的教學中,要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方法--控制變量法。
在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學中,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在原理得出后,學生知道有兩個因素——ρ液和V排。怎樣影響?教師可利用彈簧稱,保持ρ液不變,改變V排,然后保持V排不變,改變ρ液。還有學生會提出可能與深度有關,則保持ρ液和V排都不變,改變h 。這種策略有助于教師說明不同因素與因變量之間的關系,培養他們科學研究的方法。
4 選擇反例策略
這是在教學對話中常用的策略,下面是在浮力教學中的一段對話:
師:物體在哪里會受到浮力?
生:在液體或氣體中。
師:好!那么你認為在液體中的物體一定受浮力嗎?
生:是的。
接下來教師演示在液體中而不受浮力作用的實驗。
如圖1所示,甲、乙兩個開口的杯子中裝滿了水,每個杯子中各放一只相同的蠟燭,為什么甲中的蠟燭受到浮力使蠟燭浮在水中,而乙中的蠟燭沒有上浮呢?原來在安放蠟燭時,乙圖中蠟燭的下表面是與杯子底部“緊密”接觸的,其下表面沒有受到向上的壓力,因此乙圖的蠟燭不會形成上下表面的壓力差,也就不會受到浮力的作用。這個實驗也可讓學生親自操作,在實踐中體會浮力產生的真正原因。

5 提出假設策略
假說是在自然科學中常用的一種研究方法,在研究浮力時,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假說或指導學生提出一些假說:浮力的大小與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浮力的大小與深度有關。這些假說不一定正確,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實驗或推理去驗證。
在提出假說過程中,教師給學生以鼓勵,使學生養成敢想敢說的習慣,培養他們科學的精神。
6 驗證假說策略
提出假說之后,應讓學生對他們的假說進行有步驟的驗證,在本節教學中也不例外。
生: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深度有關;
師:如何驗證你的假說?
生:可以用彈簧稱進行驗證;
師:很好。那么請你上來演示給同學們看。(學生演示,觀察)。
師:你的假說對嗎?
生:不完整,應該說在物體沒浸沒前深度增大,F浮變大,浸沒后浮力跟深度無關。
師:非常棒!
在物理教學中假說的驗證,一般通過實驗,教師適時地誘導學生得出假說的實驗方案,這是驗證成功的前提。在驗證時要注意提醒學生有步驟地對自己的假說進行評價。
7 誘陷策略
誘陷策略是用來暴露學生隱性錯誤的,如:
生:物體在液體中要受到浮力
師:那么你認為在液體中的物體就受浮力作用嗎?(用一個不充分條件提出誘陷)
又如:
師:鐵塊在投入水中上浮還是下沉?(不充分誘陷)
生:下沉,因為鐵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
教師演示鐵制的小船可以浮在水面上。在這里教師使用誘陷這種策略,使學生對自己的隱性認知錯誤進行了認識、糾正。這種策略使學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
8 走進自然,進行調查
物理學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了解初步的物理知識之后,就要提高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生產、生活中的有關物理問題,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學了《浮力》這一節課后,可組織學生進行一次社會調查,到海邊到碼頭,到大自然中去了解有關浮力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在感知生活、學習物理知識的過程中,時刻都在開發著自己的創造“潛能”。
探究教學的策略很多,各種策略的共同目的是讓學生真正地探究,在探究式活動中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杜威指出“科學不僅是一堆知識,同時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在《浮力》這一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就是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組織教學,讓學生提出假設,設計實驗,然后運用實驗并做出解釋,最后對解釋進行提煉,得出課本中的科學概念與原理。學生在探究式活動中學到了科學知識,掌握了科學研究方法,培養了能力技能,使知識、方法、能力構建成一個和諧的統一體。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編寫組編著.八年級物理.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欄目編輯羅琬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