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初次分配調節分配差距的作用是有限的,依靠公有制企業的初次分配也難以調節分配差距,完善分配制度、規范分配秩序是我國現階段調節分配收入差距過大的根本舉措。國家通過完善初次分配制度,規范初次分配秩序,以解決因初次分配制度不完善、分配秩序不規范造成的企業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企業則依據國家完善后的初次分配制度,規范初次分配行為,使初次分配中存在的問題得到解決。
關鍵詞:初次分配;公有制企業;市場經濟;收入差距
中圖分類號:F124.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13-0009-03
人大報刊復印資料《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2007年第4期轉載了齊勇博士在《甘肅社會科學》2006年第6期發表的《依靠初次分配和公有經濟解決收入差距過大問題》一文,該文認為“解決中國收入差距過大問題只能依靠初次分配和公有經濟”[1]。我認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初次分配調節分配差距的作用是有限的,依靠公有制企業的初次分配也難以調節分配差距,完善分配制度規范分配秩序是我國現階段調節分配收入差距過大的根本舉措。
一、初次分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調節分配差距的作用是有限的
齊勇博士認為,“外國的經驗證明二次分配難以縮小貧富差距”,“二次分配難以縮小中國的貧富差距”,“造成當前分配不公、兩極分化的情況主要是初次分配造成的”。因此,主張依靠初次分配解決中國現階段收入差距過大問題。這是值得商榷的。
1.初次分配是在企業內部進行的
初次分配是指在微觀經濟實體中企業財務對本企業生產經營收入進行的分配。企業財務通過經濟核算,將本企業生產經營收入分解為三部分:補償基金(C)、工資基金(V)、企業盈利(M)。補償基金用于維持企業的簡單再生產,以保證企業原有生產經營的正常進行;工資基金用于支付勞動者的報酬;企業盈利留歸企業。工資基金(V)和企業盈利(M)是勞動者新創造的價值,其總和構成一國的國民收入。在初次分配形成國民收入的基礎上,國家通過預算(稅收、規費)、價格、信貸(利息)等手段對其中的一部分國民收入在全社會范圍內進行的分配。
2.初次分配不是造成個人收入差距過大的主要因素
近幾年來我國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社會反映強烈,從具體收入差距看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1)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拉大。表現為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上升,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下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1978年為2.57倍,1994年為2.86倍,2001年為2.90倍,2002年繼續擴大到3.11倍,2003年擴大到3.27倍。2004年降至3.21倍,2005年上升為3.22倍。(2)地區間收入差距拉大。一是從人均收入看,2005年職工人均工資全國平均為18 405元,最高的是北京(34 191元),其次是上海(31 940元),分別是江西13 688元的2.5和2.3倍,是湖南15 659元的2.18和2.04倍。二是從城鎮居民收入看,1978—1999年,東部地區增長18.2倍,中部地區增長13.4倍,西部地區增長9.5倍,以中部為1,東、中、西部居民收入之比由1.1∶1∶1.01擴大為1.48∶1∶0.74;中、西部與東部居民收入絕對差額由35元、31元擴大到2 309元和3570元,分別擴大了65倍和57倍。三是從農村居民收入看,1978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133.57元,最高的上海290元與最低的河北91.5元之比為1∶0.32;2005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3 255元,最高的上海8248元與最低的貴州1877元之比為1∶0.23。(3)行業間收入差距拉大。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行業間收入差距開始顯現,一些壟斷性行業、新興行業與夕陽產業間的收入差距越來越大。據國家統計局測算,1990年,行業最高與最低人均收入比為1.29∶1;1995年達到2.23∶1;1999年達到2.49∶1;2000年為2.63∶1,2002年為2.99∶1,2003年為3.98∶1。(4)不同經濟性質的單位職工收入差距拉大。國有經濟性質單位職工工資與集體經濟性質單位職工工資相比,1985年的平均工資差距為1.25∶1,2001年擴大到1.63∶1,2002年又擴大到1.68∶1。其他經濟性質單位職工工資與集體經濟性質單位職工工資相比,1985年的差距為1.49∶1,2001年發展到1.77∶1,2002年為1.72∶1,2005年1.63∶1,數據略有縮小,但是差距還是很大。2005年全國職工平均工資為18 405元,國有經濟單位19 313元,集體經濟單位11 283元,外商投資單位22 244元。集體經濟單位的工資收入分別是國有經濟單位的58.4%和外商投資單位50.7%,只占全國職工平均工資的61.3%[2]。
3.初次分配對個人收入的調節僅限于單個企業范圍之內
既然初次分配是在微觀經濟實體中企業財務對本企業生產經營收入進行的分配,因此,初次分配調節分配差距的作用是有限的,僅限于單個企業范圍之內。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自主經營的經濟實體,企業財務對本企業工資基金(V)和企業盈利(M)的分配,只要是符合現行法律法規和企業章程(這是經國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準的)的規定,國家就不能加以干涉。我們不可能奢望靠初次分配來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地區間收入差距、行業間收入差距和不同經濟性質的單位職工收入差距,就是在本企業范圍內的收入差距也應予以認可。
企業范圍外的過大收入差距問題,只能依靠國家通過再分配甚至引導三次分配來解決。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的再分配不能解決貧富懸殊問題,這是合規律的現象;相反,如果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的再分配能夠解決貧富懸殊問題,使大家都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那就不是資本主義了。因此,我們不能因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的再分配對調節收入差距具有局限性而否認社會主義再分配在調節收入差距中的作用,更不能因我國現階段再分配制度不完善作用沒有發揮出來就把調節收入差距的重點放在初次分配上。
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依靠公有制企業的初次分配也難以調節分配差距
齊勇博士認為,依靠社會主義性質的公有制企業通過初次分配就能夠調節分配差距。因為“在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社會主義企業里……以勞動為依據,實行按勞分配,工人得到了自己創造的全部新價值……所以最后的結果是全民共同富裕”。這也是值得商榷的。
(一)社會主義性質的公有制企業亦應遵循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分配原則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公有制經濟與馬克思所設想的社會主義社會的公有制經濟并不一樣。因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公有制經濟對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提出的個人消費品的分配原則和方式不能照搬照抄[3],而應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現實要求進行創新。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中共中央作出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決定以來,我國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分配原則和方式不斷進行創新,日臻走向完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要求按照勞動的數量和質量計算報酬,克服平均主義;十二屆三中全會要求建立經濟責任制,允許一部分人先富;十三大提出必須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的原則,強調效率優先于公平;十四大沿襲十三大報告的提法,強調兼顧效率與公平;十五大將其他分配方式并存修改為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確立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原則,繼續強調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十六大確立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明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十六屆三中全會強調規范分配秩序,調節分配收入;十六屆四中全會將效率優先、兼顧公平修改為注重社會公平;十六屆五中全會要求在注重社會公平時要特別關注就業機會和分配過程的公平;十六屆六中全會強調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公平。通過以上回顧,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分配原則和方式可歸納為: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各種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公平,促進共同富裕[4]。
對已經在我國基本確立的上述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分配原則和方式,不僅非公有制經濟要遵循,公有制經濟亦應遵循。因為我國現階段的公有制經濟,同樣是市場經濟的主體,而不是計劃經濟的主體。企求作為市場經濟主體的公有制經濟按照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提出的個人消費品分配原則和方式進行收入分配,這是不現實的,是根本無法實現的。在公有制經濟遵循市場經濟分配原則和方式進行收入分配的條件下,收入差距的存在就成了必然現象。
(二)公有制為主體與按勞分配為主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存在直接對應關系
1.公有制企業要求按勞分配,其他所有制企業也要求按勞分配。首先,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量決定的,企業收益的多少直接與該企業實現的生產經營該種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量相聯系,實現的社會必要勞動量大則收益多,反之則少。其次,等價交換是商品經濟通行的原則。等價交換就是商品按價值量相等的原則進行交換,價值的實體是勞動,按價值量相等的原則進行交換,本質上就是按勞動量相等的原則進行交換。上述原則深入到各種所有制企業內部,都必然地要求企業按勞動者付出的勞動量的多少支付勞動報酬。因此,勞動報酬是各類企業勞動者收入的主要來源。
2.其他所有制企業要求有其他分配方式存在,公有制企業也要求有其他分配方式存在。不論公有制還是其他所有制企業,勞動者一方面通過勞動獲得勞動報酬;另一方面通過向企業提供資本、技術、管理等其他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企業利潤分配。所不同的只是在不同所有制企業中的勞動者通過其他分配方式獲得的收入占個人全部收入的比例會不同,一般來說,公有制企業低于其他所有制企業。
3.按勞分配為主體要求各種不同性質的企業在收入分配中,勞動者依靠勞動獲得的收入應占較大比重;而公有制為主體是就全國而言,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
既然公有制為主體與按勞分配為主體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存在直接對應關系,我們就沒有理由認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公有制企業只能實行按勞分配,而不能存在其他分配方式;也沒有理由認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通過公有制企業在初次分配過程中實行按勞分配就一定能消除分配差距,實現全民共同富裕。
(三)公有制企業的初次分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也難以調節分配差距
1.公有制企業也是獨立的企業法人,也是自主經營的經濟實體,也要遵循初次分配的基本要求,依法將本企業生產經營收入分解為三部分:補償基金(C)、工資基金(V)、企業盈利(M),從企業盈利中支付各種稅費后的純利潤企業才可以支配,部分用于擴大再生產,部分用于職工福利,部分上交生產資料所有者——國家,公有制企業本身并沒有權利將純利潤直接用于調節分配差距。
2.公有制企業的勞動者不可能得到自己創造的全部新價值。即便是按照馬克思的按勞分配原則,在分配前也要對社會總產品進行“三項扣除”,然后對剩余部分再進行“三項扣除”,最后才“在集體中的個別生產者之間進行分配”,勞動者并沒有得到自己創造的全部新價值。何況現在是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公有制企業的勞動者更不可能得到自己創造的全部新價值。新價值創造出來后,要通過交換得到社會認可,分配前也要進行各項扣除,勞動者只能憑借自己投入到所在企業的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各種生產要素按貢獻從扣除后剩余的新價值中參與分配,貢獻大得到的多,相反得到的少,依然存在收入差距。
3.即便是公有制企業的勞動者得到了自己創造的全部新價值,也不能由此得出靠其通過初次分配能夠調節分配差距使全民走上共同富裕道路的結論。上面提到的我國目前存在的過大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地區間收入差距、行業間收入差距、不同經濟性質的單位職工收入差距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靠公有制企業通過初次分配能夠得到調節嗎?顯然不能。因為公有制企業亦有自身利益,勞動者也不可能將自己在初次分配中獲得的新價值無償地拿出來用于調節收入差距,就是能夠拿出來,數量也是有限的。靠公有制企業實現共同富裕目前尚不具備條件,浙江等地的發展經驗表明,在現階段要使全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在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的同時,必須大力發展非公有制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
三、完善分配制度規范分配秩序是調節分配收入差距過大的根本舉措
造成我國現階段收入差距過大不合理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在初次分配領域,政府缺乏有效的限制壟斷、鼓勵平等競爭的政策。二是在再分配領域,稅收和社會保障政策不完備。三是缺乏完備的打擊、遏制違法非法收入的政策。
針對我國現階段收入分配領域存在的主要問題,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了“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的政策措施[5]。總的思路是: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強收入分配宏觀調節。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公平,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堅決取締非法收入,促進共同富裕。具體采取九大舉措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九大舉措中,屬于完善初次分配制度,規范初次分配秩序的有:健全最低工資制度、完善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完善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制度;加強企業工資分配調控和指導,發揮工資指導線、勞動力市場價位、行業人工成本信息對工資水平的引導作用;規范國有企業經營管理者收入,確定管理者與職工收入合理比例;加快壟斷行業改革,調整國家和企業分配關系,完善并嚴格實行工資總額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保障所有者權益。屬于完善再次分配制度,規范再分配秩序的有:建立農民增收減負長效機制;逐步提高社會保障標準;健全國家統一的職務與級別相結合的公務員工資制度,規范地區津貼補貼標準,完善艱苦邊遠地區津貼制度;快事業單位改革,實行符合事業單位特點的收入分配制度;加強個人所得稅征管和調節,實行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加強征管和調節。黨的十七大報告對此又作了進一步強調。
這里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完善初次分配制度,規范初次分配秩序的主體是國家,或者說對收入差距過大進行調節的是國家,而不是企業或初次分配自身。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使企業不可能依靠自身來完善初次分配制度,規范初次分配秩序。例如要解決企業內部一些企業把工人特別是農民工的工資壓得很低、高管人員收入過高的問題,這就需要國家健全最低工資制度、完善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完善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制度;加強企業工資分配調控和指導,發揮工資指導線、勞動力市場價位、行業人工成本信息對工資水平的引導作用;規范國有企業經營管理者收入,確定管理者與職工收入合理比例等。又如要解決電信、電力、石油等壟斷行業收入過高的問題,這也需要國家加快壟斷行業改革,調整國家和企業分配關系,完善并嚴格實行工資總額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保障所有者權益。
參考文獻:
[1] 齊勇.依靠初次分配和公有經濟解決收入差距過大問題[J].甘肅社會科學,2006,(6).
[2] 楊帆.目前我國收入分配差距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學術成果,2006,(6).
[3] 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 中國共產黨新聞.歷次黨代會[EB/OL]. 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index.html.
[5] 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06-10-19.
[責任編輯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