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嘉圖等價定理認為,政府的財政收入形式的選擇,不會引起人們經濟行為的調整。但是,現代經濟學家們并非完全同意李嘉圖的見解,無論是對其必要條件的檢驗還是對其結論的檢驗都存在著爭論。而通過實證分析我國1989—2004年的政府發債分別與消費和投資的關系,可以得出結論:從歷史數據來看,李嘉圖等價定理在我國并不適用。
關鍵詞:李嘉圖等價定理;中國;適用性分析
中圖分類號:F091.3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13-0014-02
一、理論綜述
政府借債對經濟活動的影響是一個一直爭論不休的問題。在國債效應的理論爭論中,“李嘉圖等價定理”處于核心地位并且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李嘉圖等價定理的思想是李嘉圖于19世紀提出的。1974年, Barro發表了《政府債券是凈財富嗎?》復興了李嘉圖債務和稅收等價這種古老思想:為政府支出籌措資金采取何種方式——征稅還是發行國債,是無關緊要的。
(一)李嘉圖等價定理的本質
李嘉圖等價定理實質是這樣一個命題:政府公共收入形式的選擇,不會引起人們經濟行為的調整。因為政府的任何債券發行均體現著將來的償還義務,由赤字支持的減稅導致未來更多的稅收。如果人們意識到這一點,他們會把相當于未來額外稅收的一部分財富積蓄起來,結果此時人們可支配的財富數量與征稅時的情況一樣,消費支出沒有改變,總需求不受影響。
(二)對李嘉圖等價定理的檢驗
對于李嘉圖等價定理的檢驗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對其成立的必要條件間接地進行檢驗,另一種是對其結論直接進行檢驗。
1.間接檢驗
間接檢驗主要對李嘉圖等價定理以下的幾個條件存在疑問和爭論。
(1)代際聯系
對李嘉圖等價定理的疑問之一就是人們是否有動機為超出生命界限的未來增稅因素而儲蓄。今天得到減稅的人們并不一定是償還明天債務的人們,所以國債發行在一代人的時期里是不存在等價的。今天活著的人們并不一定考慮他們后代在未來將繳納更多的稅收。
(2)理性預期
其次,李嘉圖等價定理的核心假設就是理性預期,但是理性預期的假設很難成立。因為根據理性預期假說,人們不會犯系統的錯誤,這不是因為他們確切地知道真實的經濟模型,而是因為對于明顯的錯誤具有理性預期行為的人們會調整他們的行為直至他們按照真實模型來行事,這似乎不太現實。而且實際上,未來的稅負和收入都是不確定的,例如,商品稅更多地取決于人們的行為。
不過也有一些證據表明消費者的預期是完美的,如Seater (1993)。
(3)流動性約束
政府由于擁有征稅權和貨幣發行的壟斷權利,政府債務沒有違約風險。因此政府債務的利率在金融市場上是最低的。面臨流動性約束的個人,如果想在金融市場上借錢,支付的利率肯定會超過公債利率。政府減稅產生的財政赤字為這些人提供了成本更低的資金。這些人將感覺到境況改善了。另外,個人將以比政府債券利率高的利率去貼現未來的稅負。因此,他們未來稅負的貼現值比減稅收入的價值低,結果他們的福利也提高了。
但Seater和Mariano (1985)卻得到了不同的結果。他們檢驗了消費的過度敏感性,這種過度敏感性可以解釋為流動性約束的效應。他們的確發現存在消費的過度敏感性,但沒有證據表明政府的融資對消費有顯著的影響。Seater (1993)同樣引用Hayashi (1985)的結論,認為流動性約束在美國只使消費降低了2.7個百分點,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4)一次總付稅
如果政府征收的不是一次總付稅而是邊際稅,那么稅收的時間路徑將會影響到消費者的跨期替代率,從而影響消費等真實變量,此時Ricardian Equivalence不在成立。
但Seater (1993)卻持不同的觀點。他認為Ricardian Equivalence關心的是政府債券路徑的效應,而不是邊際稅率路徑的效應。因此不能因為扭曲性的稅后而作出Ricardian Equivalence失效的結論。
2.直接檢驗
直接檢驗是指對李嘉圖等價定理的結論進行檢驗,本文對其在中國的適用性分析采取的就是直接檢驗,主要是檢驗總消費水平和投資是否受到政府債券的影響。對于直接檢驗,前人研究的差別很大,這些相互矛盾的結論主要是由于計量經濟學上的問題,但我認為,也有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對于李嘉圖等價的適用性也不一樣的原因。
二、李嘉圖等價定理在我國的計量經濟分析
(一)模型提出
通過以上的綜述,盡管在理論上和實際檢驗上都對李嘉圖等價定理存在著很多爭論。但是,對于我國而言,還必須結合其實際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對李嘉圖等價定理進行計量經濟分析,本文選定消費和投資這個變量,研究政府發債對居民消費和資本形成總額(投資)的影響。
1.提出模型
根據李嘉圖等價定理,政府是通過發行國債為政府支出融資還是通過征稅為政府支出融資不會影響居民的消費和投資。標準的計量經濟分析方法就是估計傳統的總需求函數,其中消費支出是應變量,收入、財政政策以及其他變量作為自變量。而投資函數中,投資是因變量,收入、財政政策以及其他變量作為自變量。如果政府財政政策和國債等自變量的系數顯著地異于0,我們就可以拒絕李嘉圖等價定理。
本文提出的模型如下:
Ct=a0+a1(Yt-Tt) +a2(財政收入—財政支出—國債還本付息總和)+a3國債存量+ et
It=b0+b1(Yt-Tt) +b2(財政收入—財政支出—國債還本付息總和)+b3國債存量+ et
其中,C為最終消費,包括居民消費與政府消費;I為投資,包括固定資本形成、存貨增加、貨物與服務凈出口;Y為國民收入,采用的為國內生產總值指標;T為稅收收入;顯而易見,(財政收入—財政支出—國債還本付息總和)代表本文中的政府的財政赤字(或財政盈余)。如果a2、a3和b2、b3顯著地不等于0,則李嘉圖等價定理在我國不成立。
2.可能存在的問題
雖然以上述標準方法看起來提供了檢驗李嘉圖等價定理的一個直接的方法,但是運用這個方法仍存在許多不容易解決的問題,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本文認為在建立模型時至少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是計量經濟學中的同時性(聯立性)問題。在我國,總消費和財政政策變量之間的影響卻被認為是雙向的,即財政政策影響總消費,總消費反過來也影響財政政策。
而且,我國統計年鑒公布的財政赤字,財政支出中沒有國債的利息支出這一項,因此我們在衡量財政赤字時必須進行相應的調整,在計算財政支出時應包括還本付息支出。另外,赤字有實際赤字和名義赤字之分,兩者差別在于通貨膨脹的調整,我們總消費的數據是名義值,所以財政赤字也取名義值。
因此,本文檢驗李嘉圖等價定理在我國適用性的計量經濟模型只是探索性的,而且由于樣本數據有限,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歷了較大的制度性變革,我對該模型結果也持謹慎態度。
(二)結果分析
1.對消費的影響
通過對數據的計量經濟分析,結果表明:上述模型中除了常數a0和國債存量的系數t值相對較為不明顯外,其他各參數都通過了R檢驗、t檢驗、F檢驗和DW檢驗,自變量對應變量均有顯著影響,而且不存在一階自相關的問題,并且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該模型的擬合程度相當良好。下面我們根據回歸結果重新列出該模型:
Ct=2151.236695+0.618249867(Yt-Tt)-4.93241837(財政收入—財政支出—國債還本付息總和)-3.83752553國債存量+ et
由于財政盈余/赤字和國債存量的系數顯著地不為零,說明國債和財政赤字的增加與消費需求相關,李嘉圖等價定理在我國不適用。另外,國債存量的系數為負,這并不能很好地證明李嘉圖定理在我國的不適用,可是,也應該看到,該系數的檢驗結果并不顯著,而且,從主觀上來看他們的對應數據其實是正相關的,因此,不能依其來下結論。
2.對投資的影響
計量經濟分析的結果表明:上述模型中除了常數b0的 t值相對較為不明顯外,其他各參數都通過了R檢驗、t檢驗、F檢驗和DW檢驗,自變量對應變量均有顯著影響,而且不存在一階自相關的問題,并且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該模型的擬合程度相當良好。下面我們根據回歸結果重新列出該模型:
It=-535.814139+0.440602198(Yt-Tt) +10.46772645(財政收入—財政支出—國債還本付息總和) +10.35720453國債存量+ et
由于財政盈余/赤字和國債存量的系數顯著地不為零,說明國債和財政赤字的增加與投資需求相關,李嘉圖等價定理在我國不適用。尤其是國債存量的回歸結果是符合之前理論分析的。具體來說,國債存量每增加1元,可增加總資本形成10.35720453元。
但是,這個模型的問題是財政盈余/赤字前的系數為正,且其他檢驗都通過了。顯然,這是與理論以及我國多年來的事實都不相符合的。主要問題可能還是在于模型自身,雖然在我國目前發展階段,投資對利率的彈性極小,甚至可以忽略,但是,以可支配收入替代利率可能也不是很完美,雖然可支配收入系數及整個模型從各種檢驗上看都擬合得很好。或者其他計量上的問題。鑒于本文作者的水平有限,暫時也只是在探討階段,在此不能充分解釋其原因,只能留待以后繼續研究并完善。
無論如何,通過數據及回歸結果總體看來,我們國家的消費與投資還是和國債的發行有顯著關系的,即發行國債可以影響總需求與總投資。
三、結論
本文通過對李嘉圖等價定理的理論分析和探索性的計量經濟分析,說明了李嘉圖等價定理在中國并不適用,通過發行國債增加政府支出對總需求是具有擴張效應的。
參考文獻:
[1] Seater,John,“Ricardian Equivalence,”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March 1993,(1):142-190.
[2] 夏興園,洪正華.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效應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
[3] 邢大偉.影響國債發行規模諸因素的實證分析[J].當代財經,2003,(9).
[4] 類承曜.國債的理論分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5] Barro, Robert,“The Ricardian Approach to Budget Deficits,”Journal of Economics Perspective, Spring,1989,(2):37-54.
Ricardian equivalence and the analysis of its application in China
ZHOU Jie
(School of Finance,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China)
Abstract:Ricardian equivalence, is an economic theory which suggests that it does not matter whether a government finances its spending with debt or tax increase, total level of interest rate, private investment, and consumption will remain unchanged. However,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this theory are controversial as well as the conclusion of the theory. On analyse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debt and consumption and investment respectively in China on the data from 1989 to 2004,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Ricardian equivalence is not so applicable in our country from the history evidence.
Key words:Ricardian equivalence; Government debt; Saving increase; Capital accumulation
[責任編輯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