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我國的總體稅收來源上看,一直體現著二元經濟結構的特點,而且,從稅制制定本身也是以農業為征稅對象和征稅范圍的純農業稅種,以工商業為征稅對象和征稅范圍的純工商稅種,并存在于同一套全國的整體社會稅制中,呈現出一種二元經濟下的二元財政體制、二元稅制的特點。
關鍵詞:二元稅制;城鄉稅制一體化;物業稅延伸到農村
中圖分類號:F810.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13-0024-02
一、農業農村稅種稅制的現狀
由于二元經濟(稅源)的長期存在的事實,即使在號稱是為我國市場經濟發展奠定財稅體制基礎而施行的1994年新稅制,也一樣刻下深深的二元稅制的特點。當年,在新的農業農村稅制中,原有的畜牧交易稅、集市交易稅一并取消,屠宰稅的開征權下放地方,即便如此,農業稅(牧業稅)、農林特產稅,耕地占用稅和契稅,號稱農業四稅,存在于1994年的新稅制中,并由基層財政所征收。2005年農業稅廢止、農林特產稅停征(對煙葉部分征稅除外,并獨立為煙葉稅)正式表明國家和政府對農業稅這一古老稅種的最后態度。至今,農業農村的稅種有:耕地占用稅、煙葉稅、契稅(至于屠宰稅,在現行的農業農村稅制上是存在的,在各省是停征的,屬于“睡眠”的稅種),并處于由基層財政所向地方稅務所局移交的過程中。
二、現行農業農村稅制下我省征收水平和特點的個案分析
——現行農業農村稅的財政貢獻缺欠與增長的非經濟正相關
梅州也是農業大市。農業農村稅收收入占當地稅收收入的比重和地位相近于我國20世紀80年代中期,農業農村經濟和稅源管理、培育,不但是梅州的一項政治任務,同時是一項重要的經濟任務。梅州是我省少有的開征煙葉稅的地區之一,產地分散在大埔縣、五華縣、梅縣、平遠縣、蕉嶺縣,在這些縣煙葉種植有傳統,一鄉一鎮大面積種植,煙葉稅占農業農村稅收的比例約兩成,但筆者在走訪調查里,從梅州農業局得知今年梅州煙葉(2007年)20.4萬擔,大致與去年持平。煙葉生產計劃性很強。總價格617元/擔。種烤煙對地方經濟、稅收有一定好處,按國家標準收購價格的20%征收煙葉稅。煙葉企業化生產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一種方式。但當地村民種煙的不多,主要是租給福建等地的農民種植。煙葉每年只能種一造,按國家計劃生產。可見,煙農的煙葉生產從秧苗、種植面積、肥料乃至收購價格等等由中央政府委托當地煙草公司進行控制,并通過衛星進行監控,體現對煙業這一從健康角度是落后與限制發展的行業、從現實稅收貢獻與就業貢獻角度則是不可小視,對中央財政有重要意義(增值稅分成、消費稅、所屬所得稅及分成)對某些地方政府乃至有支柱的意義的行業,承認現狀、從源頭上原料予以限制的特殊政策。煙農擴展生產、擴大稅源的靈活性和可能性基本不具備,“煙財政”確實存在,但僅僅是定額的煙財政,不能成為當地政府和農民們努力的方向和行業。
可見,中國在農村農業目前開征的所謂農業農村三稅:耕地占用稅、契稅和煙葉稅,都不是隨著農業農村的增長發展而稅收自然會增長的稅種,即現行的農村農業三稅不會在農村經濟的發展中形成“經濟決定稅收,稅收調節經濟”的正相關關系,相反,會與農村經濟的發展形成負相關和不規則的關系,政府預算收入的提高和編定,不能倚重于此。但決不能說提高地方的財政預算收入幾乎可以不再考慮農村農業,而是要跨越某屆政府政績的視野角度,跳出現行的農村農業稅制,為將來的城鄉一體化,進行農村農業稅源的培育,畢幾屆政府之力成就豐沛稅源之功。
總之,農業可說是中國最大的免稅產業,農村可說是最大的低稅區。
三、城鄉稅制一體化前瞻
1.城里的所得稅制應在農村緩行,有稅基不一定要征稅
后農業稅時代,農村納稅人的稅收意識、納稅意識與公民意識、國民意識,需要重新培育、確立現代意識,此時,農民納稅的自豪感和對稅款使用監督的公民責任心一樣強烈,稅收的豐沛要與村民家園的不斷優美、便利、宜居相匹配。不可機械地直接沿用城市中的個人所得稅免稅額標準。至于個人所得稅的正式開征,也宜先啟動“城鄉工商個體戶”稅目,予以延伸到農業大戶,試行個人所得稅的征收。讓農業大戶以戶為納稅單位,上承歷史上“以戶度稅”、“以戶繳稅”的習慣性做法,下啟規范賬務、準確計算收益的標準做法,即使尚處于免稅期,也應該履行財務報表申報義務,處于稅務部門對稅源的檢測和掌握中。
2.對農產品的增值稅問題
現行增值稅的下步改革是由生產型向消費型轉移,在開征范圍上會逐漸向原營業稅的開征范圍延伸,當農、林、牧、漁的大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高技術后,增值稅的大農業稅源已經具備。
首先,將增值稅管理方式推進到農戶,專業農戶銷售農產品可暫免增值稅,可農戶必須接受稅務部門的管理指導,將農產品銷售行為納入增值稅發票管理系列,開具發票,成為收購單位必備的增值稅抵扣依據,也就是說,將現行的增值稅發票鏈條前移到產品的上游源頭產地,增值稅發票鏈條貫穿于整個產品的生產過程,從原材料形成到終端的完工產品都由增值稅發票相連接。
其次,在理清農產品的增值稅發票使用和責任關系時,正式開征增值稅。
總之,增值稅具有中性的特點,有利于促進農業的規模化發展,并對農產品的出口可以真正實行零稅率,促進外向型、出口型農業的發展。
3.物業稅開征與延伸到農村的問題
在上述提到的由于增值稅制在轉型的過程中由于征稅范圍的擴張造成對現有營業稅征稅范圍的擠壓,拉低營業稅在地方總體稅收收入的上主體地位,由主體稅種降為輔助稅種,由拓新稅基的物業稅補位成為地方稅收財政上的主體稅種。
4.城鎮社保費改稅不足為訓
中國城鎮社保費經過長期的實踐,在征收范圍、征收部門、基金管理部門、基金賬戶管理等等方面,都不斷改進和發展,目前各界正在熱議是否可將城鎮社保費改為社保稅的問題。我國城鎮社會保障,涵蓋醫療、失業、退休等項目環節。現在,政府和社會各界都正在打破城鄉分割的體制限制,還農民的國民待遇,保障農民的各項基本公民權益,進行著新一輪的全社會的現代化事業,推動農民、農村農業的現代化要素增長,而超越微觀主體視野、超越一般行業視野的、具有市場經濟“減震器”和“安全網”公共產品屬性的社會保障,則是必備的制度之一。這幾年農村正在有條不紊地推廣自愿的合作醫療制度,我省的效果較好,筆者此次調研所到之處,聽到干部和農民一致的叫好聲,經過三年的施行,農民的自覺參保率已經達到90%以上,這種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在配備資金、審批發放方式都需要進一步的完善。目前農村最大范圍的低線保障依然是農民擁有的一塊耕地,是一代農民工進城的退路,有了它農民心理就塌實許多,受很多氣也可忍了,“土地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唯一保障,這個保障很便宜,只要和勞動力結合,就可滿足一個農戶最起碼的生活所需,土地是一個蓄水池,可以蓄留富裕的勞動力”[1]。
5.“農村土地使用稅”、“農產品銷售稅”的開征問題
有些學者認為農業稅和農林特產稅應該取消,但同時應該開征“農村土地使用稅”、“農產品銷售稅”[2],這一設想在社會上有一定的影響。但這一想法與取消農業稅的精神和城鄉一體化的稅制前景不相符,這兩個具有農村農業稅制特點的稅種,其實質是退回到1994年以前的二元經濟分治稅制的思想,與1994年取消的牲畜交易稅、集市交易稅一樣,局限于小產業、小稅種,不利于農業的現代化發展。
6.關于城鄉稅制一體化推進的時期與步驟
日本農業稅制的淡出模式可資參考。日本明治維新時期建立以土地為核心的農業稅制體系,20世紀30年代轉向以土地的收益征稅,50年代將地租并入固定資產稅,強調居民每戶的所得和土地評估值,地不分城鄉,城鄉一體化的稅制開始呈現。當然,日本是以土地私有制作基礎進行的城鄉一體化稅制的推進,我國不可照搬。發達國家和新興發達國家,都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升級,農業稅逐漸淡出,并將農業稅并入工商稅制。
參考文獻:
[1] 張青,薛鋼,李波,蔡紅英.物業稅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182.
[2] 賈康,鄭秉文,劉劍文.社保費改稅之辯——三位知名專家的思考[N].第一財經日報,2007-09-05 (A12).
[責任編輯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