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雷發巽模式的農村信用合作社在德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時至今日,雷發巽模式仍然是世界上合作金融的典型模式之一,但這種模式卻在愛爾蘭經歷了失敗,并且成為一個體制移植失敗的經典案例。由于合作金融在中國農村金融體系中逐漸體現出其特殊重要性,極大補充商業性與政策性金融機構的不足,也提高了我國二元經濟經構的改進效率。
關鍵詞:雷發巽式信用社;成功與失敗;啟示
中圖分類號:F812.8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13-0101-02
一、雷發巽模式信用社及其在德國的成功經歷
雷發巽(Friedrich Raiffeisen,1818-1888)是農村信用合作社的創始人,雷發巽模式的農村信用合作社在德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時至今日,眾多的雷發巽銀行仍然是德國金融體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而且是世界上合作金融的典型模式之一。
德國1846—1847年發生農業歉收,農民生活困窘,處境悲慘,這促使雷發巽決定設立市消費合作社。1849年,他在60多位富裕平民的贊助下,設立了一個救助合作社,并附設貯金合作社。1854年他設立慈善合作社,該社工作范圍極其廣泛,可以算作是真正的自助信用合作社了。1866年,他寫作成《當作農民救濟手段看的信用合作社》一書。1872年,他設立了萊茵農業合作銀行。1874年,他設立了農業中央金庫及菲斯特華尼亞農業銀行。1876年,他設立股份公司組織的德國農業中央信用合作社,后改稱為德國雷發巽合作社總聯合會。
雷發巽與舒爾茨都是德國早期信用社的發起人,在各自經營中形成了不同的模式。與舒爾茨模式的合作社相比,存在著明顯的差別:(1)舒爾茨的合作社立足于城市,為手工業者和商人服務,而雷發巽的合作社服務于鄉村,主要為農民和貧民服務。(2)雷發巽的合作社帶有宗法性質和慈善性質。沒有入股金,不支付股息,貸款以個人名義即以道義保證發放,并且信用合作社的全部利潤都不向社員分配。在合作社組建時,可以從地方和市政機關以及教會等方面得到一些資助,資金的主要來源就是集資,集資對象廣泛,包括個人、團體、機關以及合作社聯盟。(3)社員以其全部財產對信用合作社承擔無限責任;(4)在組織體制上,雷發巽原則要求各合作社隸屬于中央金庫。
二、雷發巽式信用社在愛爾蘭失敗經歷及其原因
一個多世紀以來,以德國雷發巽合作原理為基礎形成的雷發巽式農村合作銀行已經遍布了全歐洲。但是這種得到廣泛驗證的信用合作社模式卻未能在愛爾蘭移植成功。愛爾蘭Horace Plunkett合作協會于1894年引入了信用合作社,直接模仿德國農村的雷發巽信用合作社。在此后的20多年里, IAOS(愛爾蘭農業組織協會)大力創建并發展以雷發巽為樣板的農村信用合作社。最初這些信用合作社穩健發展,并且受到政府、銀行等機構相當多的扶持。到了1909年,在IAOS的年度報告中開始提到協會的業務是不景氣的。1915年幾家信用社在政府撤出資金后迅速倒閉,戰爭期間,剩下的信用社經歷了難忘的但極短暫的繁榮之后在和平時期重新衰敗。到1929年,只有30家雷發巽模式的信用社存在,其中的10家基本沒有存款,或者是存款不到50英鎊。
在德國取得巨大成功的雷發巽模式卻在愛爾蘭遭遇滑鐵盧,并且成為一個體制移植失敗的經典案例。耶魯大學的經濟學家Timothy W. Guinnane曾于20世紀90年代作過深入地分析,現在我們結合他的理論和當時的歷史背景來回顧這一事件,可以發現這其中存在著多方面的原因。
1.合作金融的經營模式不適宜強制性移植
合作經濟本身就是弱勢群體因不滿被忽視或強勢群體的壓迫而聯合起來進行自助的一種形式。合作金融不以盈利最大化為目標,而是秉承自愿、互利、互助的原則,更多地表現出內生的特質。因此,強制性移植很難適合于合作金融的推進。IAOS成功地移植了規則,但在德國成功的模式在愛爾蘭的經濟和社會背景下就未必會生存。IAOS嚴格堅持雷發巽模式,直到1910年還沒有考慮到這種模式在愛爾蘭不適用的可能性。雷發巽式信用社有一項特征曾引起極大爭議,即無限責任,可能影響人們參與的積極性,與此相對應地,愛爾蘭另外一家有限責任信用社就十分成功。
德國的合作社是在具體運營中選擇不同模式的,使其各項制度有可能最好地反映社員的最真實需求及所處的特殊環境,這也是每家合作社可以采用最優制度的原因。而在愛爾蘭,合作社的失敗主要原因是,這種直接移植是一種不適合當地居民需求的制度設計。
2.愛爾蘭的信用習慣不適于雷發巽模式的生存
德國的信用社在銀行無法進行業務的地區生存,利用很多低成本信息,而愛爾蘭人對待信息的態度使這一行為受到影響,因為愛爾蘭人不喜歡到信用社去貸款或存款是因為這樣做就意味著自己的財務狀況要暴露給全社區的人。就這一點德國人與愛爾蘭人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德國人認為將自己的財務狀況暴露給由自己的鄰居組成的信貸委員會比那些陌生的銀行職員好得多。
在愛爾蘭的信用社中,強制機制進行得不好,當某個人不能償還貸款或有其他違規行為時將受到他的鄰居的懲罰,這對于信用社的運營是一個潛在的威脅。德國信用社的記錄清晰地反應出曾逐出不符合規定的社員。而且愛爾蘭鄉村的居民并不能完全認同債務的公平性,因此很抵制強制還款。借款人還款失敗不會使其鄰居的儲蓄陷入危險,而是影響信用社償還國家或銀行的貸款,而借款人也不會把政府和銀行的錢視為真正是信用社的錢。這也造成了愛爾蘭的雷發巽式信用社無法可持續發展。
3.愛爾蘭農村金融市場競爭較為激烈
愛爾蘭的信用社與德國同樣有三種資金來源,存款、銀行或中央銀行的貸款、政府的貸款,只是組合的比例不同,存款從未成為愛爾蘭信用社貸款資金的主要來源。大部分信用社甚至根本沒有存款。居民對于信用社的興趣直接表現為他對于貸款的需求。愛爾蘭的信用社盡管是完全移植德國R模式,但其經營中的激勵因素完全不同。
愛爾蘭農村金融市場剩余空間并不充分。愛爾蘭的郵政儲蓄銀行成立于1861年,比信用社早30年,而且體系成熟,服務非常周到,是信用社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像。而德國的儲蓄銀行成立于19世紀早期但與信用社在同期發展,業務上注重中產階級和城市,與信用社的業務對像接觸較少,在存款利率方面,信用社更有優勢。有研究表明,在德國信用社創立之前,很多德國鄉村居民的資金都是以現金形式放在家里的。
4.制度環境存在著不利因素
法律制度層面上來看,IAOS認為法律環境給愛爾蘭的信用社帶來相當多的困擾。在《1896年友好社團法》下注冊的信用社存款額不能超過總貸款額的2/3,不能接受非社員的存款,也就是說資金自足是非法的。并且信用社也不能接受那些愿意幫助但不愿接受社員責任的人士的存款。《1898年社團借款權力法》允許信用社可以向非社員借款,但不能違反2/3原則。管理制度層面上來看,愛爾蘭農村的一些規定也使得信用社利用其超出銀行的優勢來為借款者提供更好的信息受到制約。IAOS和其評論家們也擔心愛爾蘭鄉村缺少有業務經驗能夠作為合作社管理者的人群。1902年IAOS的年報中提到同一批人負責協會的運營已經很久了,極低的人員流動更新率減低了培養鍛煉新人的機會。這許多的管理問題都是產生于上面提到的兩個原因:無限責任,來自于其他儲蓄機構的競爭。IAOS自身傘型機構的失敗也是管理失敗的原因之一。
5.監管機制尚未形成
從內部監管來看,雷發巽和其他德國的倡導者認為小型機構能以大型、正規金融機構所無法匹敵的方式經營,因為信用社會員擁有借款人的信息和強制借款人執行的能力,IAOS接受這些,但卻忽略了一點:雷發巽模式為了更好利用信息而建立了一個復雜的機制用以鼓勵社員和信用社聯盟的共同監管,這種監管得到一種潛在威脅的支持,即違反規定即被逐出信用社。如果愛爾蘭的環境抑制了監管的積極性,消除了強制機制,信用社的信息優勢也無法發揮了。從外部監管來看,很多愛爾蘭信用社甚至從未做出年度報表,信用社層面上的監管和記錄也非常差,IAOS也承認貸款的發放與續借都沒有固定的目的,這種對待貸款的態度向外界表明信用社受小部分陰謀集團的控制,因為貸款的使用目的非常不明晰。所有這些弱勢因素導致了信用社經營不善。
三、對中國農村合作金融發展的啟示
經過100多年的發展,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已遍及全世界,其在我國農村金融體系中也逐漸體現出其特殊重要性,極大補充商業性與政策性金融機構的不足,也提高了我國二元經濟經構的改進效率。
1.經營模式應當符合農村金融市場的內生性要求
合作金融在全球各地的發展中逐漸演生出各種不同的模式和類型。合作金融的產生具有強烈的內生性,因市場需求而誘制性變遷的模式不適合強制性移植,“水土不服”的現象也是正常的。我國二元經濟結構特征明顯,各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差距極大,因此,合作金融的模式應當以適應當地的經濟需求為主,不應采取外生移植或強制性變遷的方式。
2.市場需求是信用社形成和存在的前提
農村的各種合作金融組織不必像商業銀行那樣全國一貫制,而是應該就當地市場的需求而加以引導,正確培育,多種模式共存,現在金融體系完善、供給較為充足的地區就不必要一定發展合作金融。充分的市場空間是合作金融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條件。
3.信用習慣是合作金融存在的社會環境
合作金融的合作性不同于商業性金融機構,其民主、互助、互利、自制等原則需要所有成員共同遵守和維護,因此,居民的信用習慣和傳統會影響或制約合作性機構的經營。合作性金融機構是所有成員共有,為所有成員服務的,內部的制約機制需要所有成員自覺自律,因此,居民能否服從合作性原則是合作金融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基本條件。
4.制度環境是合作金融可持續發展的保證
很多國家將信用社視為民間自發的、非正規的金融機構,但目前其經營規模和影響力日漸擴大,對其監管也在逐步完善。其不以盈利最大化為目標的特性使其具有一定的不穩定性,資金來源的多樣化及能否自給自足也會帶來一定的風險,所以,監管制度合理完善,法律法規健全,可以為合作性金融機構的健康發展營造一個有效的外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