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補貼和保護政策過程中,我國蘋果產業在短期會付出非常大代價。但是從長遠的發展目光來看,在短期的“陣痛”的過程中,經過產業的調整,資源的整合,有實力的,有明確目標企業存活和果農成為利益共同者,在比較完善的市場的體系下。我國蘋果產業會在世界蘋果有立足之地。
關鍵詞:中國蘋果;國際貿易壁壘;消除和補貼政策
中圖分類號:F746.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13-0173-02
一、消除蘋果貿易壁壘
(一)貿易壁壘說
H-O理論假設自由貿易,完全競爭,而實際是這種前提不存在。美國經濟學家鮑德溫認為,為了解決國內就業,美國政府可能迫于工會的壓力采取貿易保護主義,致使勞動密集型商品的進口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比較高,限制勞動密集型商品的進口,以此來增強國內勞動密集型產業吸收勞動就業的能力,從而人為地把勞動密集型商品排斥在國外。與此同時,把資本密集型商品的關稅降低,人為地提供進口商品的資本密集程度所以就不難解釋在國際貿易過程中存在貿易壁壘在加入WTO規則的情況下。
(二)其究原因
1.從農產品供給缺乏彈性出發,強調實行保護對穩定市場價格,保護生產者收益的作用。
2.從政治觀點出發,認為發達國家的農民在其政治制度中的重要地位,由于西方國家政治選舉制度按區域劃分的做法給了農民相對大的政治權利,因此,政治家為了當選,都不得不照顧農民的利益。例如美國2002年新農業法案的出臺,實際上有其政治背景,因為中西部和南部幾個重要的農業州里,共和黨和民主黨之間總統選舉的競爭異常激烈,雙方為了拉選票都不會放棄農業補貼政策,而且使農業補貼的總額達到了1 800億美元的歷史空前水平。
3.從組織行為出發,認為工業化以后的農業變成了“少數派”。“少數派”一般容易組織起來進行卓有成效的游說活動,而受農業貿易保護政策傷害的則是“多數”的消費者。多數派雖然也想維護自己的利益,但由于每個人的利益“份額”很小,“搭便車”的思想嚴重,而且人多也不易組織,自然沒有效率。因此,農產品貿易保護被認為是“少數派”有效游說的結果。
(三)隨著農產品貿易自由化的發展,根據WTO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中關于農產品貿易協議,關稅的未來趨勢是遞減的甚至為零的趨勢,而且直接的出口補貼更是容易引起貿易糾紛,反傾銷的調查,也是WTO所不允許的。所以現在當今發達國家更傾向要采取非關稅壁壘手段來保護本國的農產品和爭奪市場的,并對發展中國家實行貿易歧視。
1.貿易技術壁壘ITBT協議與SPS協議迅速發展
我們要關注在現代市場體制下,雖然在TBT協議和SPS協議,一方面,對保證產品質量;保護人類、動植物生命、健康和生態環境以及維護正常的市場競爭秩序都起著必不可少的積極作用;而另一方面,在各國獨立的政治、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又不免被濫用,成為在合法、合理外衣遮掩下的貿易主義的保護伎倆。我國蘋果產業一定要預防這樣的情況,在這樣隱性貿易主義下。特別目前我國的蘋果產量很多,但是優質量不高,一定要加快科技的開發,新品種的開發。在新品種占新機。
2.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原則與問題
——技術性貿易壁壘悄然興起,并逐漸發展成為發達國家保護國內市場的主要手段。隨著各國技術標準的國際化,一部分技術壁壘將會被消除,但新的技術壁壘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安全環保的要求不斷產生和不斷更新,將成為國際貿易壁壘的主體。
3.綠色壁壘名目激增
如北歐四國的“白天鵝制度”,歐盟的“EU制度”,日本的“生態標志制度”等。
4.灰色區域措施的使用
優惠性原產地規則和政府采購政策等灰色措施仍然游離于WTO多邊約束規則之外,從而,被大多數成員作為貿易保護手段廣泛運用。由于原產地規則和政府采購政策背后都隱藏著巨大的經濟利益,因此,各個國家政府通過制定各類的法律法規來限制其他國家產品的進口,以達到保護本國生產商利益的目的。
5.勞工標準和動物福利的興起
勞工標準和動物福利這兩項措施雖然還未被納入國際貿易制度中,但是發達國家為了削弱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和原材料比較優勢,一直力圖使其正式成為世貿的制度,而且目前已經逐步開始使用該措施來限制發展中國家的出口。而SA8000主要是針對勞動密集型產品,因此,這無疑將對我國的蘋果產品發展帶來巨大影響。 因為我國的蘋果產業屬于勞動力的密集型,如果SA8000實施,這會給我國的蘋果產業以致命的打擊,要做好防備措施。
綜上所述,我國蘋果產業是幼稚產業,而且具有比較優勢,是一個有巨大潛力的產業,國家要從實際出發,應用比較有效補貼和保護支持政策,防止當今發達國家采取非關稅壁壘手段來保護本國的農產品和爭奪市場。使我國蘋果產業得到快速、健康發展,增加果農的收入,解決我國的三農問題。
二、關稅與生產補貼的效果比較分析
1.在在WTO的框架,我國承諾,蘋果,柑橘等水果和杏,開心果等干果類產品的進口稅,下調到10%~12%,同時承諾在衛生檢疫方面按照世貿的有關規定執行,取消原來的一些非關稅壁壘。
2.或許在幾十年過程中中國的農業必須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在WTO規則的情況下,中國農業在出口補貼處于很被動的情況,“黃箱”政策無法使用,無法在短短的十幾年來改變農業。
3.而且面臨發達國家農業高度發展的機械化,廣闊的土地,高素質的農民,人少地多,有成熟的農戶協會,成熟的市場體制,完善的農業保險,政府的補貼,國內的支持。很容易形成規模經濟。
4.總的來說,根據表中可得,關稅的保護代價高于生產補貼!而且在WTO的體系下,關稅是呈現遞減的趨勢。長期的價格補貼和農業保護給發達國家的財政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1)以美國為例,60多年的農業保護使美國背上了沉重的財政負擔的包袱。1945年美國政府給予農場主的價格補貼還只有0.74億美元,而1983年達到了93億美元,最高的1987年竟達到了167.5億美元,1986—1995年十年間,美國政府給予農場主的直接補貼年均108.1億美元,相當于同期農產品收入的0.63%。納稅人認為美國政府實際是補貼了占全國人口2%的農場主,很不公平。
(2)政府補貼將會降低農業的生產效率和競爭力,是農業保護政策改革的重要原因。對農產品的補貼會對市場信息造成一定的扭曲,這會妨礙農業生產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不利于生產成本的降低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從而也會影響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3)為促進市場作用正常發揮也需改革農業保護政策,國際經濟一體化和貿易自由化趨勢是發達國家農業保護政策改革的外在壓力。近年來,國際經濟一體化和貿易自由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作為這一趨勢的主導者和提倡者,發達國家為了維護其貿易自由化的“國際形象”,也不得不在農業政策方面做出“表率”。歐盟和日本農業保護政策的改革和調整,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貿易自由化的壓力所造成的。
總的來說,全世界未來有可能是零關稅的趨勢,從長期來看,采取關稅的保護農業也不是很明智的選擇,所以我國在加入WTO的談判的過程中,才會對農業關稅作出讓步。
三、補貼措施的運用
1.在執行WTO規則情況下
國家財政補貼應該削減用于彌合購銷差價、降低農用生產資料的價格以及貼息貸款等方面。對于農業教育、農業技術推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和組織結構等方面補貼很少,而這方面卻正是改造傳統農業,增強農業發展后勁的關鍵所在。這對蘋果產業提高了高素質的勞動力,推廣機械化,增加農業基礎建設,有利吸收農村的剩余勞動力。也有利土地的集中化,實現規模經濟,達到降低生產成本,有利蘋果產業的發展與貿易。
2.現在國家出現可喜的變化,國家于2006全面減免農業稅,切實給農民減輕負擔。以黑龍江省為例:2000年(最近三年年收入變化不大)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為2 148.22元,家庭經營純收為1 699.37元,總耕地面積1.4億畝,農村人口1 788萬,人均耕地為7.8畝,每畝地農業稅/25~26元(2003年因為受災,農業稅減為每畝地/20元),人均負擔200元左右,約為農民純收入的10% (資料來源:2001年統計年鑒)。今年政府對該省農業稅免征將使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直接增加200元,從而使農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3.而不合理的補貼結構不利于從根本上解決農業生產力低下、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嚴重問題,同時容易引起貿易扭曲,不符合WTO農業規則,不利于農業生產的市場化和國際化。發達國家補貼的機制則相對比較合理而全面。例如日本在農業資源環境養護、培養農業人才、基礎設施投入、種植結構調整、鄉村建設以及農民的直接收入方面都有補貼,美國農業補貼的覆蓋面比較廣。
4.我國農業補貼政策缺位的一個主要方面是農業保險業務全面萎縮,農業缺乏防災補損的支持。農業作為一種弱質產業,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大。近幾年自然災害發生頻繁,對農業危害程度不斷加深,農業經濟發展也受到重創,給國家財政造成較大的壓力。國家一方面不得不動用大量財政資金用于災后重建工作;另一方面,農業稅收的減少和減免也造成了財政收入的急劇減少。美國在投入補貼中明確規定了作物保險補貼,即聯邦作物保險公司對由于氣候和無法避免的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損失提供保險,農場主支付保險費。從1980年起,政府對這部分保險費給予補貼,補貼額占保險費的40%~60%。我國需要建立合理的農業保險體制,降低農民的經營風險,這對正在發展的中國農業——蘋果產業是至關重要的。
5.按照《農業協定》綜合支持量(AMS)指給基本農產品生產者生產某種特定農產品提供的,或者給全體農業生產者生產非某種特定農產品提供的年度支持措施的貨幣價值,在加入WTO協定書,我國做出承諾。我國的在基期中的AMS水平為零,我國用于整個農業的一般性支持和用于特定商品的支持均采用8.5%這一微量允許標準,這不表明我國就放棄這項優惠政策,我國要充分利用好,才能夠避免短期外國的水果進口對我國水果——蘋果沖擊。總的來說這樣的補貼對我國以后蘋果產業快速發展提供很好的方向,有利我國避免貿易壁壘,不會因此陷入傾銷糾紛。
參考文獻:
[1] 張興旺.我國蘋果產業現狀、存在問題與發展對策[J].中國果業信息,2005,(6): 5-7.
[2] 王朝輝.廣東特色水果出口貿易發展問題與對策——粵西茂名地區的研究[J].林業經濟,2007,(4):74-76.
[3] 孔媛.世界水果貿易比較優勢與產業內貿易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6,(1):18-24.
[4] 王凱園.WTO框架下發展中成員農業利益研究[D].中國農業科學院:優秀博士論文,2007.
[5] 柯炳生.WTO與中國農業簡明讀本[M].北京:農業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吳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