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上,老師“站”在哪里,是有“講究”的。“站”得科學,就能很好地促進課堂問題的生成,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進程。
課堂導入階段,學生們還沒有完全進入狀態,對所要學習的內容還不夠熟悉。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創設問題,組織討論,應“站”在學生的前面,這樣便于在學生回答問題不夠完整時,對他進行追問,有助于學生專注于問題的思考,也有助于引起討論。
在合作討論階段,如果教師的問題啟發性強,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學生們的討論可能會異常激烈,他們積極踴躍發言,有時還會需要教師臨時維持秩序。這時老師大多“插不上嘴”,在這樣的討論中,老師應“站”在學生的背后。
在生成階段,討論會與前面環節有所不同,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時會出乎教師和同學們的預料,討論的內容會遵循著課堂教學目標,但似乎又偏離了教學目標。如果從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挑戰權威、不唯書、不唯上的學習品質看,這種情況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盡管可能有些跑題,有些出乎意料,但是為了保護學生發言的連續性、討論的積極性,為了使學生養成愛動腦筋、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這時教師應以一個討論者的身份加入學生的討論之中,應“站”在學生的中間,邊組織、邊思考、邊引導。這樣師生可以在相互對話、爭論中碰撞出新的火花,催生出教師新的教學智慧。
(齊齊哈爾市龍沙區教師進修學校吳曉東)
課題研究的選題策略小技巧
1.選準大道通羅馬。正確選題是教科研的起點。有的教師只是為課題而選題,看了幾篇文章,有了點思路,于是就準備“上馬”了。但是僅憑著靈感是不能觸發其他更深層次的思想源泉的,這樣的結果只能是無病呻吟。如果研究者對所要研究的問題沒有真實感悟,對問題只是略知一二,似懂非懂,那這個課題研究也就肯定沒有什么實效了。這樣的研究是盲目的,或者說只能重復著別人的經驗而已。
2.抓住“西瓜”略“芝麻”。要關注課題的研究性,研究性是課題的生命。有些問題本身就不值得研究,沒必要再去費心思。還有一些問題雖然意義非常大,但它本身具有很強的操作性,是很現實、很傳統的、很經驗化的東西,探索與開拓的空間已經不大,因而也就沒有什么探索的價值。缺乏開創性就意味著缺乏研究性。
3.精選課題小為宜。要研究的課題應當是具體的,不應當是大而模糊的,這樣才適合我們在實踐中研究,才容易出成果。還有些大課題在實際操作時應該通過界定研究范圍,將其分解為若干子課題,這樣更便于實際研究。
4.鎖定核心研究易。有的課題是很值得研究的,但是想研究的教師卻找不到有效的切入口,因此總是徘徊在課題核心內容之外,甚至可以說是隔靴搔癢,研究難有效果。要真正開展課題研究,就必須要學會拋面抓點,要聚焦核心問題,抓住核心要素,這樣才利于開展研究,容易出成果。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小乍中心小學陳志勇 )
四招巧解閱讀題
做好閱讀題一直是小語教學的一個難點,由于閱讀題的答案多元化,小學生理解起來不太容易,一些教師在如何指導閱讀題的做法上感到無從下手。在教學中,我總結出四步解題策略,供大家參考:
一、熟讀內容是關鍵。學生只有對閱讀題的文本細讀后,才會對文章有整體的把握。一些學生浮躁地讀了一遍,就急忙下手做題目,結果既耽誤了時間,又可能做錯題目。一般情況下做題要讀三遍,第一遍略讀,知其大意;第二遍,帶著問題找答案;第三遍,檢查答案是否全面。
二、看清問題很重要。初讀了閱讀理解的文本后,再瀏覽要求作答的問題,有些題目容易讓學生忽略。如:請給某段文字加上標點,畫出某段的中心句,給短文加上合適的題目……這些題目需要學生到短文中去完成,學生常常會把它遺忘掉。如果教師在平時的閱讀題講解中,堅持每次都讓學生注意先讀題后做題,一段時間后學生自然會養成認真審題的習慣。
三、帶著問題找答案。小學階段的閱讀理解相對比較淺,大部分問題很容易在文中找到答案。看清題目后,首先要在短文中找到問題所在的自然段,然后放到具體語境中去理解,最后得出正確答案。
四、回頭看看成習慣。學生往往在做完題目后,就認為萬事大吉了。其實,回頭再讀一遍是很有必要的。雖然我們是把題目帶到所在段落中去做的,但是答案還要符合文章的主題。另外,回頭看可以檢查一下有無漏做或修改的題目,盡可能減少失誤,做到萬無一失。教師在平時指導中要反復強調這一點,這要比考前反復叮囑要好得多。
(江蘇省泗洪縣實驗小學 魏田)
利用漢字構字特點巧識記
1.漢語中有很多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利用象形字、指事字與“圖像”有聯系的特點,我們在教學時可引導學生把抽象的漢字符號與一幅幅具體、形象的圖畫聯系起來,變機械識記為意義識記,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識記字形,理解字義,如“山”、“田”、“日”“月”、“水”等等,在學習這些字的時候可以先觀察圖片或幻燈片,找找圖和字的相似之處,形象地記憶字形。教學“休”字時,引導學生想:一個人靠在樹木旁休息。教學“看”時,告訴學生,上面部分就是一只手,然后讓一個學生將手放在眼睛上,做“看”的動作,這樣,學生很快就記住了“看”的字形。
2.在漢字中,有許多形聲字。利用形聲字聲旁多表音,形旁多表義的特點,采用形聲字歸類的方法。
形旁歸類:有同一種形旁的字往往在語義上有一定的聯系,如:引導學生發現“吵、啞、哄、咧、呼吸、咽、喊、味……”都和“口”有關系。
聲旁歸類:帶有同一種聲旁的字往往讀音相似,字形相近,容易混淆,因而,需經常進行歸類復習。如:用水“澆”,用火“燒”,手兒“撓”,尾巴“翹”,日出東方天剛“曉”,豐衣足食才富“饒”。有水才能“泡”,有足才能“跑”,開火才放“炮”,用手才能“抱”,有了食物才吃“飽”。
( 鶴崗市黎明小學周冬梅)
如何打好語言基礎
1.示范引路 口語交際教學中注重典型示范作用,這是由教學對象的年齡特點決定的。小學生閱歷淺,語言表達正處于生長發育期,對于他們來說,模仿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內在動機——學習原動力。國外研究發現,一位1年級的教師如能向學生作隨時隨地的口語表達示范,那么他的學生三個月內就會有喜人的成績。由此看來,教師要從自身出發,嚴格規范交際用語,讓學生從入學開始,說好每一句話,接受較為規范的交際訓練。
2.加強誦讀 朗讀、背誦是把規范的書面語言轉化為規范的口頭語言的一種有效訓練途徑。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背誦,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妙,使口頭語言表達賦予感情色彩,易于表情達意。同時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敘述故事情節,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提高學生選擇詞語、運用詞語的能力,訓練他們有條理的、連貫的說話技能。
3.積累知識 郭沫若曾說:“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對學生來說閱讀是語言積累的有效途徑,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有了一定量的積累,就能拓寬視野,并能達到“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境界。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時刻注重讓學生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詞語、精彩的句段,除了讓學生品讀,還要讓學生摘錄下來,背誦內化為自己的語言。除了在課堂上的積累,我們還要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多讀課外書籍,豐富自己的知識。再就是要讓學生養成寫日記的習慣。日記形式不限,所見、所聞、所想,原話摘錄、自行創作均可,并加大講評和獎勵力度,真正讓詞句積累和日記為日常交際服務。
4.彰顯個性 學生是有思想、有自我意識的主體,他們的語言必然反映主觀意識,想說什么就說什么,這是兒童的天性。有時候孩子們的語言可能有些幼稚可笑,但只要他們愿意說,就不要打斷他們,讓他們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口語交際訓練應重視孩子們的這種天性,讓孩子們在口語交際中張揚個性。
(山東省昌邑市北孟小學 劉先春 )
評課 “三要”
一要從整體上評析。從教師的指導思想、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學生積極性的調動、多媒體的應用、教學效果等方面綜合把握,予以客觀地評價。
二要從理念上評析。就教師方面說,新課程理念把教師定位為平等中的首席,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激勵者、促進者、指導者、輔導者、協調者,這應是對教師進行評價的依據;就學生方面說,學生要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習的主動性、探究意識、探究過程、探究效果等方面的表現是衡量學生學的標尺,要據此對學生的“學”進行評析。
三要從特色上評析。“戲法人人會變,妙處各有不同”。教師的授課也是這樣,其在課堂上表現出的與眾不同的精妙之處便是自己的特色。如教學環節是怎樣按邏輯性環環相扣的,教材的呈現方式是怎樣靈活多樣的,學生積極性是怎樣有效調動的等等。不僅如此,往往一處精彩的過渡也可能成為特色,評課者能找出特色,教師們也就有了努力方向,很可能會潛移默化為己所用。即使在別人評課的啟發下,有了新的感悟,其積極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山東省東平縣接山鄉教育辦公室 栗明方張起)
“貼”板書的“三要”
筆者發現教師在板書時經常貼圖或文字代替粉筆的書寫,增強板書的效果。筆者認為貼板書應考慮三點。
一、要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
小學生的心理特征,低年級是以形象思維為主,中年級開始向抽象思維過渡,高年級的抽象思維雖然有了很大的發展,但仍需形象思維的支持。教師要根據學生不同年段的心理特征進行恰當的貼板書。
對低年級的學生貼一些富有兒童情趣的板書,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小學中、高年級大多數學生能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一些較復雜的內容,理解能力明顯提高,可少量貼圖與手寫板書相結合使用等。
二、要結合教師的書寫
教師的板書是體現教師教學基本功的重要依據之一。板書,對學生起著一定的示范作用,應該完整體現教師的一筆一畫的書寫過程,讓學生從中學到文字書寫知識,從而提高書寫水平。
貼板書一定要結合教師的書寫來貼。字、詞、句卡片與圖片只是板書的一部分。在板書設計時,一定要處理好板書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即內容決定形式,形式服務于內容。
三、要突出教學重難點
板書設計包括分板書和整體板書,要突出學科特點,要充分體現教學重點、知識網點和活動主線。好的板書一定要為突出教學的重難點而設計,并要做到巧妙、精練、準確、條理清楚,布局要合理、美觀,力求多樣化。同樣“貼”板書也要視其重、難點而定。那種為圖美觀而進行的貼板書,只能起到畫蛇添足的作用。
(吉林省蛟河市白石山中心校徐春英)
小學科學各學段實驗能力的培養重點
一、低年級階段的培養重點
低年級是小學生初學科學的啟蒙階段。在這一階段,教師主要指導學生認識個別事物的顯著特征和常見的自然現象,著重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感官觀察事物的能力和簡單動手實驗的能力。實驗類型以觀察性實驗、游戲性實驗和定性分析實驗為主,包括觀察周圍事物,如動植物一年四季的變化,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制作樹葉的標本等實驗。
二、中年級階段的培養重點
在低年級學習的基礎上,中年級階段的學生已開始表現出運用邏輯思維的方法認識事物。與此同時,科學課教學的內容無論是容量還是深度都有所增加,要求也有所不同。這一階段是培養學生實驗能力的重要時期,要著重培養學生設計簡單實驗的能力,以及運用簡單科學原理解決日常生活中問題的能力,以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實現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飛躍。與低年級階段相比,這一階段的實驗應從定性實驗逐步向定量實驗轉變,從“單一性”實驗向“多過程”實驗發展,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實驗的多重條件,學會對比實驗的基本過程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形成一個完整的認識過程。
三、高年級階段的培養重點
在高年級階段,進行模擬性的實驗成為主要實驗類型。模擬實驗重在模擬,其重點放在說明原理。如模擬云、霧、雨、風的形成實驗;模擬月相和四季成因的實驗等。同時,仍有許多涉及對比實驗的內容,如“水蒸氣凝結與溫度的條件”、“植物的向光性和向水性”等,這些對比實驗中更多地滲透了定性分析的內容。在此階段,要注重培養學生進行多過程的實驗以驗證一個預測;能綜合地分析思考問題,能夠運用模型解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能自覺地應用對比實驗的原則和方法,并對簡單變量之間的關系進行量化分析,會用表格、曲線圖、坐標圖等建立變量的量化圖;能夠自主設計完成簡單的實驗報告或撰寫科學小論文,使用科學術語和簡單圖示來描述實驗過程和實驗結論等方面的能力。
(哈爾濱市安陽小學陳海磊)
小學語文教學與音樂的有機融合
一、音樂渲染,激發興趣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靈活準確地運用音樂,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加有效地集中精力,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只是選取的音樂要與文本語言有“共通之處”,尤其在整個基調上、意境上,以及情節的發展上二者要和諧,這樣才能達到以音樂渲染特定環境,使學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鳴。
如教學《快樂的節日》時,可在上課一開始就安排學生在《快樂的節日》音樂中感性“觸摸”課文內容,并說說自己的感受。美妙的樂曲聲會使孩子們學習情緒高漲,有利于興趣的激發和學習積極性的提高。這為接下來的朗讀課文、理解課文打下伏筆。
二、展開想象,理解課文
音樂作為人類的第二語言,它能激活思維和拓展學生的發散思維。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巧妙地運用音樂藝術,能點燃學生自由想象的火花,產生一種博大的情感體驗。尤其是在教學重點段落時播放音樂,更能使學生進入課文情境,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課,教師應充分發揮課文配樂的作用,讓孩子們聽“鬼子掃蕩”的音樂,并讓他們想象當時的情景,并適時提問:“同學們,你們感受到了什么?”此時的學生已完全融入課文的情境之中 。教師可再次提問:“王二小是否像我們一樣惶恐不安?他是怎樣做的?你覺得他怎么樣?”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讀讀課文,同時再一次播放課文的配樂。與課文內容相匹配的音樂使學生入境動情,學生不但能體會王二小的機智勇敢,而且也能表達自己對王二小的敬佩之情。這就是音樂的魅力,它更易于使學生激起與課文相似的想象和聯想,以至讓他們對課文心領神會。
(江蘇省海門市悅來中心小學 尹曉燕)
小學生朗讀訓練三字法
一是“通” ,通的主要任務就是讓學生熟悉課文,掃清字詞障礙。毋庸置疑,朗讀的第一個基本要求就是:通暢流利,無錯別字。因此,在“通”這個環節中,不僅要求學生查閱詞典,弄清、學會課文中的生字、生詞,還要讓學生反復默讀幾遍課文,讓他們對課文有個大致的了解,以避免朗讀過程中出現不流暢,磕絆現象。同時,請語言感受力比較好的學生進行范讀,然后分小組,或分男女同學進行比賽。
二是“析”, 廣義地說,朗讀的目的在于準確地傳情達意,朗讀本身也是個受教育的過程。因此,在完成初讀后,我就教學生一些標記的方法,如句中停頓用“/”重音用著重號“·”語調加重用“↑”,語調變輕用“↓”,速度快用“……”,速度慢用“——”。然后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分析,正確理解課文含義,用所學的符號,標出重讀音節。如:《我愛大海》第3自然段,我從組織學生分析每句表達的中心入手,表示重讀。先給學生提出一個問題:“整篇文章是按什么順序寫大海的?”學生回答:“文章是按照時間順序寫大海的。”我再提問:“如何知道的呢?”學生回答:“每個段落前面都有中心句。”我繼續啟發學生,既然如此,第3自然段的開頭一句,強調的是什么呢?學生回答:“強調了上午。”我順勢問道:“那么這一句,什么應該是重讀呢?”學生很快得出了答案:“上午應該是重讀。”
三是“謀”就是設計。指導學生根據課文基調,設計語速、音調、語氣等。
在語速上,我引導學生從文章的體裁和寫作內容入手分析。這篇文章是描寫景物的文章,是一篇散文,旨在通過對大海的描寫,表達作者對祖國大好山河的熱愛。朗讀應以中速為宜,不應過快。
在音調的設計上,我指導學生緊扣文章的韻律點,品讀文章中風的舒緩急促變化。雷的急驟遠近,浪的兇惡疏密,這種旋律由聲調的高低強弱、音頓的整齊勻稱和語句的輕重緩急等因素構成,它給人們以抑揚多變、和諧悅耳的音韻之美,這種感受讓學生用符號標記在文章中。
(東寧縣實驗小學 佟玉娟)
音樂教學小結方法
一、總結歸納,升華音樂主題
對前面講過的內容作一番總的概括,將本課的主體內容加以“畫龍點睛”,扼要地歸納出提綱或要點。這樣結課,既能給學生一個完整的印象,同時又強化了重點,使學生的情感體驗再次出現波瀾,使音樂主題得到了升華。
二、拓展延伸,開闊學生視野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將其他藝術表現形式有效地滲透和運用到音樂教學中,通過以音樂為主線的綜合藝術實踐,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音樂的意義及其在人類藝術活動中的價值。”在新理念的推動下,音樂教學更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藝術經驗與能力,促使個性的完善發展,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讓他們獲得藝術學習的愉悅與滿足,身心得到和諧發展。
三、自由創編,啟發創造思維。
音樂課堂上,應為學生提供自由參與和自我表達的空間與舞臺,鼓勵學生大膽想象,自由創編。也許學生創編出來的東西有些幼稚甚至可笑,但作為教師更應關注從無到有的這一過程。
四、情感激勵,誘發審美渴望
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樂教學的結束階段,應該是師生對音樂審美的共同回憶,是一種新的審美聯想。因此,在課堂教學結尾時,要把握住情感性原則,點燃學生的情感火花,打開學生的心靈之窗,激發學生情感的共鳴,從而使學生再次獲得情感體驗,誘發新的審美渴望。如結課時,師生可以一同熱情歌唱或聆聽本課的歌曲、樂曲或再次體驗音樂給人的情感愉悅,激起學生的情感波瀾。
(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洪塘小學戴建芳)
引導學生學會傾聽
在現在的課堂上經常可以看到:當某個學生取得發言機會后,有的學生像泄了氣的皮球似的,沒精打彩;有的仍舉著小手繼續爭取發言的機會;有的不斷打斷發言人的思路,“錯了,錯了” ;有的根本沒理會發言人說什么;有的趁機搞起小動作;有的對發言人的錯誤哈哈大笑,滿臉鄙視的神情,還對周圍的學生說:“這都不會,簡直就是個草包……”
這些熱鬧的背后,筆者不禁感到隱隱的憂患:不少學生只想著發表自己的看法,只管自己得到老師的贊揚而全然不顧他人的感受,更不能一分為二地看待別人的觀點,從不同的聲音里得到應有的啟發,缺乏傾聽的意識與能力,缺少揚人之長,補己之短的心向。同時,由于有些教師對理念的誤解,以為對學生提出要求會束縛學生個性的張揚,于是便不對學生作任何的要求和約束,任學生盡情地張揚。這種只顧創造課堂“熱鬧”的情境,忽視對“熱鬧”背后學生“獨我”意識潛流的疏導,沒有組織學生傾聽別人的意見,這無形助長了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行為,這種無規矩狀況帶來的只是課堂表面的活躍,導致教學效率低下。高效的課堂教學,教師不僅要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吐露真情,而且要讓其他學生專注傾聽,學會尊重別人,學會吸收他人的正確觀點,摒棄自己錯誤的想法。
當然,培養學生傾聽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見效,需要教師在課堂上騰出一些時間反復訓練,并隨時表揚認真傾聽或傾聽有進步的學生。一旦發現學生出現不認真傾聽別人發言的行為,教師要用自己的目光、動作等給予暗示,做到宏觀調控、微觀指導,引導他們認真傾聽,逐漸讓“傾聽”走進學生心田,成為良好的學習習慣。
(克山縣河北鄉中心小學 王艷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