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4年級上冊。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深入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教學重點: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激發學生從小樹立遠大理想及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第二課時。
教學流程:
一、揭示課題
師: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師:跟老師一起書寫課題。(生書空。)注意“為”字的筆順;還要注意“崛”字的寫法——一個“山”加個“屈”字。
師:請同學們齊讀課題。
[評析:這一環節簡潔干脆,強調“為”字的筆順和“崛”字的寫法,重點明確,同時也為下面“品讀課題”這一環節做好了準備。]
二、品讀課題
師:這是誰說的一句話?
生:是周恩來說的一句話。
師:上一節課我們已經初讀了課文,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思考一下,周恩來是在什么情況下說的這句話。
生:周恩來是在一次修身課上回答魏校長的提問時說的這句話。
師:他先是用什么語氣說的?
生:“清晰、堅定”的語氣。
師:誰能用“清晰、堅定”的語氣讀一讀這句話?(生讀句子。)
師:“崛起”是什么意思?
生:是興起的意思。
師:讀這句話的時候要突出哪一個詞?
生:要突出“崛起”。
師:請你再讀。(生再讀,突出了“崛起”。)
師:你讀得很好。下面請同學們用“清晰、堅定”的語氣,齊讀句子。(生齊讀。)
師:魏校長聽了周恩來的回答有什么反應?誰能讀一讀有關的段落。(生讀第13自然段。)
師:這一次周恩來又用什么樣的語氣回答的?
生:用鏗鏘有力的語氣回答的。
師:什么是“鏗鏘有力”?
生:形容回答的聲音有力、響亮而有節奏。
師:請你用鏗鏘有力的語氣來讀這句話。(生讀句子。)
師:鏗鏘有力不僅要響亮有力,還要富有節奏,注意聲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頓。從中要表達出周恩來堅定的信念。(師范讀,生跟讀。)
師:請同學們齊讀。(生大聲齊讀。)
[評析:于老師能深入挖掘教材,抓住了“清晰堅定”和“鏗鏘有力”這兩個詞來進行朗讀訓練,循序漸進,富于實效。使學生上課伊始就對這一全文的中心句,有了深刻的印象和初步的理解,有利于引導學生在下一環節深入探究這句話的根源。]
三、解讀“中華不振”
師:周恩來在十二三歲時就有如此抱負和胸懷,決心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請同學們思考一下,是什么原因使周恩來小小年紀就立下如此遠大的志向。請你用課文中的一個詞概括。
生:中華不振。(師板書:中華不振。)
師:回答得多好,你讀書一定非常認真。看到“中華不振”這個詞,你會有什么疑問呢?
生:什么是中華不振?中華為什么不振?中華怎么不振了呢?
師:這些問題問得好,我們讀課文,要存疑而讀,這樣讀書就有目標了。(生帶著疑問,讀課文。)
師:中華為什么不振?中華怎么不振了呢?你們弄清楚了嗎?(生有的說不知道,有的說知道。)
師:先不急,這樣回答只是一知半解。下面請同學們認真讀一讀課文,要帶著這個疑問,邊讀邊思考。拿出筆,把周恩來“聽”到“中華不振”和“看”到“中華不振”的句子有條理地畫下來。遇到弄不明白的問題,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討論解決。開始吧。
[評析:于老師引導學生直接抓住周恩來立志的根本原因,干凈利落。教給學生讀書方法,提出閱讀要求,目標明確,操作性強。由于提出的閱讀目標較高,學生個人完成有一定困難,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運用恰當有效。]
1.“聽”——“中華不振”。
師:想好了嗎?周恩來從哪些地方“聽”到了“中華不振”?
生:從大伯的口中能聽出“中華不振”。
師:(出示課件。)看大伯對周恩來說的第一句話:“沒事可不要到那個地方去玩啊!”請同學們自讀這句話,從中你能體會到大伯對周恩來的什么心情?從哪個詞體會到的?
生:我能體會到大伯對周恩來既關心又擔心。我是從“不要”這個詞中體會到的。
師:大伯為什么關心周恩來呢?又擔心什么呢?
生:因為周恩來是他的侄子,他領著周恩來到很遠的地方去上學,一定很愛周恩來,所以他特別擔心周恩來在外國租界地出事。
師:你能讀出大伯對周恩來的這種感情嗎?(生讀句子。)
師:在讀這句話時要突出哪個詞?
生:“不要。”
師:“不要”這個詞突出了大伯的哪方面感情呢?
生:這個詞突出了大伯的擔心之情。
師:請同學們練讀這句話,注意通過突出重點詞和讀出語氣的停頓來表達人物的情感。(生自讀練習。)
師:同學們感情這么充沛,這是細心品味的結果。
師:讀課文就是像這樣,把你的感情放到課文中,去細細地品味人物的內心感受,通過朗讀表達出來。這樣同學們就會體會到讀書的樂趣,對課文的理解也會更有深度。
師:(出示課件。)好,大伯一共說了3句話:
他在沈陽下了車,前來接他的伯父指著一片繁華、熱鬧的地方對他說:“沒事可不要到那個地方去玩啊!”
“為什么?”周恩來不解地問。
“那是外國租界地,惹出麻煩來可就糟了,沒處說理去!”
“那又是為什么呢?”周恩來打破沙鍋問到底。
“為什么?中華不振啊!”伯父嘆了口氣,沒有再說什么。
師:每句話的感受都不一樣。請同學們自由讀后兩句話,細細品味大伯說話時是什么心情。注意,只有品味好才能讀好。(生練讀句子。師巡視指導。)
師:品味好了嗎?誰愿意讀第二句話?你要讀出大伯什么樣的感情?
生:我要讀出大伯氣憤的感情。(生讀。)
師:從你的朗讀中我感覺到了大伯的氣憤。
師:誰愿意讀第三句話?你要讀出大伯什么樣的感情?
生:我要讀出大伯悲憤的感情。(生讀,聲音低緩。)
師:很好。還有誰想讀?你要讀出大伯什么感情?
師:同學們聽老師這樣讀好不好。(師范讀句子。)你們從中能感覺到大伯什么樣的感情?
生:我從中感覺到了大伯無可奈何的感情。
師:細心品味,使同學們對大伯的心理把握是那樣準確,讀的感情是那樣充沛。
師:下面咱們合作讀這段話。老師讀周恩來的話和旁白,同學們讀大伯說的這3句話。(師生合作讀。)
師:總結學法——我們在讀課文的時候要存疑而讀,遇疑而思,反復品味,把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在讀的時候還會有疑問,我們再去思考再去品味。讀書就是這樣一個不斷深入的過程。下面,我們用這種方法繼續學習周恩來看到中華不振的內容。
[評析:(1)在進行朗讀訓練時,于老師能精心選取“要點”, 準確把握語言的情感特點,示范引領,點撥誘導,使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既進行了有效的朗讀訓練,又深入理解了課文內容。(2)于老師在教學中不但給學生以“魚”,還授之以“漁”。用“讀——疑——思——品”的讀書方法理清文章的脈絡,對于感悟課文內容,品味文章主旨,習得學習方法起著提綱摯領的作用。這樣既教授外在的內容,又使學生習得內在的學法,達到了內外兼修的教學效果。]
2.“看”——“中華不振”。
師:請同學們回答,周恩來還從哪些地方“看”到了中華不振。
生:從欺辱中國婦女的事件中也能看出中華不振……
師:你能讀一讀這一段嗎?(生讀第8段。)
師:讀完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非常氣憤。
師:你感到中華不振了嗎?你把這種感受讀出來了嗎?
生:感覺還差一點兒。
師:為什么從他的朗讀中體會不到“中華不振”?因為我們讀的還不夠。對這位婦女的痛苦,感受還不深。在這一段中有一個關鍵詞——“哭訴”。(出示課件。)齊讀這個詞。(生讀。)
師:哪位同學能通過解釋“哭”和“訴”這兩個字,來解釋這個詞?
生:哭是痛哭,訴是訴說。哭訴的意思就是痛哭著向別人訴說。
師:你的理解能力真強。通過解釋詞語中每個字的意思來理解這個詞,這是一種重要的解釋詞語的方法,同學們要掌握。
[評析:用“拆字”的方法理解“哭訴”一詞,看似簡單,卻體現了于老師重視學生習得閱讀方法的教學理念。]
師:好。“哭訴”這個詞,集中體現了這位婦女的痛苦。
師:那么,她在哭訴什么呢?
生:她在哭訴洋人。
生:她在哭訴親人。
生:她在哭訴巡警。
師:她還在哭訴她自己。
師:她在哭訴這些人的什么呢?下面請同學們認真地讀這一段,用心感受這位婦女的痛苦。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完成下面的練習。(出示課件。)
這個中國婦女在哭訴什么呢?請你用一個詞形容她所哭訴的人。
她在哭訴洋人的()
她在哭訴親人的()
她在哭訴巡警的()
她在哭訴自己的()
師:要帶著疑問,認真思考。開始讀吧。(生合作學習,師巡視輔導。)
師:好,這位婦女在向別人哭訴洋人的什么?
生:她在哭訴洋人的殘忍。
生:她在哭訴洋人的慘無人道。
師:她在向別人哭訴親人的什么?
生:她在哭訴自己的親人死得很悲慘。
師:她的親人死的有原因嗎?
生:沒有。
師:這叫什么?
生:無辜。
師:我們可以用無辜慘死來形容她的親人。
師:她在哭訴巡警的什么?
生:她在哭訴巡警的狗仗人勢。
師:她還在哭訴自己的什么呢?
生:她還在哭訴自己的委曲。
師:是委曲嗎?
生:是冤屈。
師:她的冤屈多不多,深不深?能不能用一個4個字的詞來概括呢?
生:滿腹冤屈。
生:冤深似海。
師:同學們真善于思考,概括得恰如其分,對這位婦女的悲慘遭遇理解很充分。但這樣還不夠,我們還要把這種感受通過朗讀表達出來。(課件出示句子。)下面請同學們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大聲讀這幾句話。邊讀邊想象她哭訴時的情形,邊品味她哭訴時內心的感受,讀出她的悲痛、氣憤和無奈。開始讀吧。(生練讀。)
師:同學們讀得非常投入,這是一種非常好的、終身受益的閱讀品質。我們讀書就要全身心地投入。
師:品味出感受了嗎?老師找4名同學來讀這4句話。
生:4名同學一人一句合作讀這4句話。
師:讀得真好。聽了同學們充滿感情的朗讀,老師也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我們一起讀好不好?(師生齊讀。)
[評析:這是這一課的重點環節,但于老師并沒有過多地講解,而是以練代講,以練促思,以讀促悟,設計上別具匠心,再加上適時的點撥,學生更易于把課文內容內化為自己的情感體驗。“讀——疑——思——品”的閱讀方法在此也得到了運用,體現了它的實用性。]
3.拓展——“中華不振”。
師:課文學到這里,老師又有一個新的疑問——在當時的舊中國,被欺辱的,僅僅是這位婦女一個人嗎?
生:不是,還有很多中國人被欺辱。
師:一百年前的舊中國,是貧窮落后、多災多難的中國,是飽受帝國主義列強欺凌的中國。相信同學們看了這個短片后會有更深的感受。
師:(播放課件。)一百多年沉重而痛苦的記憶,給予人們太多的憂傷、悲憤和思索。中國人永遠不會忘記:從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從走私鴉片、掠賣華工到火燒圓明園,從豬仔、東亞病夫到“華人與狗不得入內”,我們的祖國母親在帝國主義鐵蹄的踐踏之下,痛苦地呻吟著。
師:周恩來看到這一切,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從租界回來后他一直在沉思,他終于明白了大伯所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于是,他暗暗立下遠大志向,決心要——
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師:我們再想一想:別的學生是為什么而讀書?
生:別的同學是為做官、名利、掙錢而讀書。
師:這些人是為誰而讀書?
生:是為自己讀書。
師:周恩來是為誰而讀書?
生:周恩來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崛起而讀書。
師:他的心里裝的是國家和民族。這是多么寬廣的胸懷!多么遠大的志向!再讀這一句,讀出胸懷國家民族,大氣磅礴的感覺。(生讀。)
[評析:利用極富感染力的課件突破學生情感上近百年的距離,通過對“中華不振”含義的延伸,用朗讀使學生感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所包含的更深刻含義。學生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情緒飽滿高昂,有力地突破了這一課的教學難點。]
四、點睛升華
師:如今,無數革命先輩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中華民族的崛起,中國這條東方巨龍正以矯健的身姿騰飛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希望同學們共同努力,為中華之騰飛而讀書。
師:(出示課件。)請齊讀:為中華之騰飛而讀書。
生:(齊讀。)為中華之騰飛而讀書。
[評析:于老師在這里并沒有讓學生說自己的讀書目標,而是為學生“立下”“ 為中華之騰飛而讀書”這一新時代的偉大目標,在上一環節的渲染下,水到渠成,立意高遠。學生們也讀得為之動情。]
總評:
下課時間不知不覺就到了,學生們還沉浸在對中國一百年前屈辱的悲憤與“為中華之騰飛而讀書”的激動之中。綜觀全課,脈絡清晰,層次分明,結構嚴謹。其亮點有3處:其一是“點線結合”的課堂結構:全課圍繞“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一文線,重點選取了兩次朗讀與一次填空這3個訓練點,可謂抓住了本課的精髓,環節緊湊,渾然一體;其二是“讀中悟意”的教學手段:于老師圍繞“讀”這個中心,以讀促思,以讀促悟,引領、陪同學生經歷感受、思考、領悟、品味的過程。把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通過“讀”的方式釋放出來,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體驗,使他們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啟迪,進而把外在的文本語言內化到口中、心中,做到了以讀為本;其三是把“讀——疑——思——品”的學法指導滲透到教學中,并指導運用,使學生既得“魚”又得“漁”,為他們閱讀的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基礎,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