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燁是一個20歲的女孩,某大學二年級學生,平時身體健康,家族中無精神病及遺傳病史。
但讓人不解的是,自大學二年級以來她就不敢與異性的目光對視,大二后發展到對班里女生的目光也不敢對視,且害怕出入公共場所。
一年來從不多與人講話,與人講話也不敢直視;一說話臉就發燒,心跳加速;不愿意與班上同學接觸,最怕接觸男生,最后發展到對女生、老師也害怕;上課時,只要老師面對學生,她就不敢朝黑板上看,常常因為緊張,對老師所講內容不知所云,學習成績下降,近來深感問題嚴重……張燁也知道這是一種病態,但無力擺脫,十分痛苦。
張燁的父母是工人,對她要求很嚴,總是不滿,極少表揚,因此她從小性格就孤僻、內向、缺少伙伴、懦弱。 7歲之前張燁一直與父母同睡,在此期間,經常感覺到父母在夜深人靜時做“那種事”,被父母發現后才與父母分房睡。高三時有天晚上因為內急,她在學校樹旁邊小便,卻猛然間發現一個男生正從宿舍的窗戶窺視。第二天上課時,有個坐在前排的男生瞟了自己一眼,想到昨晚被人窺視之事,她便懷疑是那個男生所為,但不能肯定,也不敢過問,經常感到不安。
大一時,在一次考試中,一位男生問她一道題目,當時她覺得渾身不自在,但還是告訴了那位男生所提問題的答案,恰巧被監考老師發現。老師說:“有些同學眉來眼去在干什么呀!”此后,她再也不敢與男生對視,總怕別人說自己不正經,以至于現在發展到不敢看所有人的目光。
專家觀點:
根據該女孩害怕與人目光接觸,且會出現緊張、焦慮、恐懼的情緒,學習,生活及同學關系受到影響,嚴重影響了日常生活及社會活動等癥狀,表明這個女孩患上了社交恐懼癥。
專家建議治療分三階段:緩解緊張、恐懼情緒,逐漸減少回避行為次數;消除恐懼,正常學習生活;正確看待自我,接納自我,建立良好人際關系,提高自信心,走向自我認識和自我實現的終極目標。
首先,讓求助者充分認識早期形成的錯誤認知心理,即“我從小是一個不正經的人”、“我是一個壞女孩”等等心理意識的形成原因。
其次,要讓求助者充分認識自身現有不良的、不適應的行為是造成自身社會功能破壞的直接原因,促使求助者改變固定的錯誤模式,初步接納新的認知模式。
第三,在識別患者的想法之后,鼓勵求助者將這種想法作為一種假設,然后審查這種想法的真實性。通過言語盤問,使求助者放棄自己原有的想法,即錯誤的認知模式,并逐步建立起新的、正確的認知思維。
第四,要求患者想象自己被暴露在誘發焦慮的情景中,想象自己與最好的朋友目光接觸,通過想象、放松、再想象、再放松,然后鼓勵她逐漸接觸朋友、同學直到陌生人。周圍的人應對患者的進步給予肯定,鼓勵她利用所學的知識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學會自己獨立地處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