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課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冊第5單元。)
[教學說明]
1.教材內容
《陋室銘》是唐代著名文學家劉禹錫所作的一篇小品文,言簡意豐。該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寫法,表達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2.文本的特點
(1)一篇古代名人的小品文,言簡意豐。
(2)本文有著獨特的創作背景。
3.學生情況
(1)通過平常古文教學情況看,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比較強。
(2)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很高,口頭表達能力比較強。
語文教學應該特別尊重學生的自我閱讀感受,并以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感悟能力和獨立思索能力為終極目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比較多的開放性環節,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提出問題,在師生共同探討中解決問題,達成教學目標。
[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
(作為我們班常規性的語文學習活動,學生先進行三分鐘演講,兩分鐘點評。)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劉禹錫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陋室銘》( 板書課文標題及作者)。同學們,我們先不看書,看黑板上我寫的課文題目及作者,你有什么問題要問老師或是同學嗎?(生紛紛議論。)
生:老師,什么是“陋室”?為什么是“陋室”?“銘”這個字我以往也沒見過,是什么意思?。?/p>
生:“陋室銘”是個什么地方?是不是作者的故鄉?
生:“陋室”在哪里???作者是寫自己的“陋室”,還是介紹別人的“陋室”?( 生提問的時候,師把所提問題呈現在黑板上。)
師:我非常高興地看到大家有這么強的問題意識,大家提出問題的勇氣很寶貴,要堅持?,F在,我們把書翻開,看課本注釋①,黑板上有哪些問題可以馬上解決?
生:剛才有個同學的問題提錯了。
師:哦?哪一個問題?為什么?
生:“陋室銘”不是個地方,也不是劉禹錫的故鄉,“陋室銘”三個字應該拆開理解,“陋室”指簡陋的房子,“銘”是一種文體,是古人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至于“陋室”在哪里,我也不知道。
生:老師,我知道劉禹錫的“陋室”在哪里。
師:在哪里?你能告訴大家你是怎么知道“陋室”在哪里的嗎?
生:“陋室”在今天的安徽省和縣。當時,劉禹錫在那里當刺史,為了不與腐敗的官員同流合污而建的一間簡陋的小房子。這是我通過上網查到的。
師:你還查到與課文相關的哪些知識?
生:劉禹錫寫此文的時候,唐王朝正一天天衰落下去。在宮中,宦官專權,皇帝受制于家奴;朝廷中,黨爭厲害;官場上,士大夫階層只顧尋歡作樂,不以國事為念。劉禹錫作為一名正直文人,對此深感憂慮,卻無力回天,他只有獨善其身,不與那些官僚來往。
師:非常感謝這們同學給我們帶來了這么多關于劉禹錫的資料。同學們,聽了剛才一位同學的介紹,你認為劉禹錫是怎樣的一個人?
生:我認為劉禹錫是一個潔身自好的人。
生:我認為劉禹錫是一個品行高潔的人。
師:劉禹錫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呢?劉禹錫究竟有怎樣的人生追求呢?劉禹錫為什么要替“陋室”作銘呢?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呢?要了解這些問題,我們還得一起走進文章仔細探尋。
(說明:讓學生提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課堂是一個“問題場”,學生的問題是課堂教學的起點,學生有了問題,要想辦法,創造條件讓學生自己解決,并不是老師馬上告訴學生,要培養學生探究意識。讓學生提問,課堂的不可預知性會大大增加,需要教師有靈活的教學機智,當然,對教師的能力也是一個挑戰。 )
2. 課文朗誦
師:越是經典的文學作品,越需要我們反復咀嚼和誦讀,我想我們走進課文,不妨也從讀開始,我們請一位同學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把這篇課文朗讀一遍。 (一生讀。) 你們認為這位同學讀得怎么樣?
生:我認為這位同學聲音很響亮,但他好像讀錯了兩個字:“有龍則靈”的“靈”應該有后鼻音,還有“無案牘之勞形”的“牘”應該是第二聲,他讀成了第三聲。
生:我認為這位同學的朗讀沒有什么感情,沒有讀出“銘”文體特點?
師: 什么特點?
生: 讀 “銘”是要押韻的。
師:你聽得很仔細,確實,“銘”確實講究押韻,并且押韻的字,應該讀得鏗鏘有力。下面,同學們聽我朗讀一遍,看我讀的與你們有什么不一樣?(師讀。)
師:老師讀完了,希望能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你們認為老師的朗讀跟你們有什么不一樣?
生:老師,“拋磚引玉”是什么意思?( 沒有想到生會問這樣一個問題。)
師:你認為是什么意思呢?你把這個詞語的字面意思就你的理解說一遍,好嗎?
生:把磚拋了,拿到了玉。
師:解釋得非常好,你說是“磚”值錢,還是“玉”值錢?再引申一下看看?
生:哎呀!我知道了,老師你太謙虛了,你怎么能說你是“磚”呢?
生:我認為老師的朗讀很有節奏,斷句很清晰,劉禹錫的“陋室”仿佛就在我眼前。
師:同學們自己再體會一遍吧!
(說明:教師的范讀,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喚醒學生自我情感體驗,領略課文深刻的內涵,讀其實也是一種理解。)
3. 問題探究
師:在上課之初,有位同學提出問題:“陋室”的“陋”表現在哪些地方?通過你們剛才的朗讀,能說說你們自己的理解嗎?你是從什么地方看出作者房子“陋”的?
生:我認為“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說明作者房子外面很簡陋,苔蘚都長到臺階上去了,再說他房子外面野草很多,作者睜開眼睛就可以看到,總體感覺很荒涼,我想他的房子也不會豪華到什么地方去。
生:我認為“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說明作者交往的對象不是達官顯貴, 而是一些知識淵博的人。由此看來,作者交往的對象很貧窮,所以,應該是“陋室”。
師:你怎么知道知識淵博的人就很貧窮?
生:一個人要想知識淵博,必須不斷地學習,熱愛學習的人,大多不怎么在乎生活條件的。
師:有一定道理,你思考問題的角度還是值得我們大家學習的。
生:我認為作者室內的擺設很簡陋,作者室內只有“素琴”、“金經”,可能還有些書,并沒有什么豪華的擺設。
師:我想問大家 ,這間房子從 室內外的環境及擺設看確實很簡陋,但作者的追求也“陋”嗎?作者追求一種怎樣的生活呢?
生:不,作者的追求很高雅的,從課文的內容看:作者喜歡和知識淵博的人交往,喜歡彈“素琴”,喜歡讀“佛經”。(師板書:高雅。)
生:我認為作者追求一種寧靜的生活。(師板書:寧靜。)
師:為什么?你從哪里看出來的?作者喜歡彈琴,怎么能說是喜歡寧靜呢?
生:“苔痕上階綠”,你看苔蘚長臺階上去了,說明很少有人去劉禹錫那里去,如果走的人多,苔蘚怎么可能長到臺階上去呢?早被行人踩沒了,所以,只能說明作者平常生活很簡樸,追求自由、寧靜的生活,至于他喜歡彈琴,那是他喜歡音樂,我想能夠聽到他的彈琴聲,反而說明作者周圍的環境安靜。
師:這位同學能夠獨立思考問題,并且用簡練的語言把自己的想法告訴我們,很不簡單 。
生:我認為作者追求一種“苦中作樂”的生活。(師板書:苦中作樂。)
師:“苦中作樂”?
生:我認為作者盡管生活清貧,但作者保持了一顆進取的心,“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他拿諸葛亮和楊雄與自己作比,而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楊雄是西漢的文學家,由此可見,他的理想還是很遠大。
( 說明:這堂課要教什么? 該怎樣教?在備課的時候一定要有自己理性的思考,唯如此,課堂上,老師才可能游刃有余。課堂教學的預設與生成是統一的,兩者并不矛盾,“凡事預則立”,課前充分的備課,課堂上才有精彩的生成。其實,閱讀教學中“問題探討”的“問題”是誰提出的 ,教學效果大不一樣的,課堂圍繞學生提出的問題展開教學,能夠極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
4. 拓展延伸
師:通過我們大家的理解,這間房子雖然室外的環境簡陋,房子主人也不是什么有錢人,但他的追求卻很高尚。同學們,劉禹錫這篇作品為什么能夠走進我們的心靈?這篇作品為什么會被世人傳誦?又為什么會走進我們今天的語文課本呢?最關鍵是這篇文章能給我們思想的啟迪,能給我們生活的提醒,能讓我們更幸福地生活?,F代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的心靈日益變得浮躁不安,我們能否從這篇文章中得到一些啟示呢?
生:我們應該作一個讀書的學生,不能一味追求物質生活的享受 。
生:我們應該堅守心靈的一方凈土。
生:作為中學生的我們,在交友方面要謹慎,要交一些知識淵博、情趣高雅的朋友。
…………
( 說明:“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教學不是僅僅幫助學生獲得一些語文知識,那樣,是遠遠不夠的,語文學習離不開現實生活,離開了生活,語文教學就成了“無源之水”。學生的發言可能很零散,比較空洞,甚至是不成熟的,但是上述理解是他們自己的思考,對學生而言,也許思考本身更是一筆非常寶貴的財富。 )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玉祁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