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君在任期間,因手中握有批發“官帽”之權力,于是出售“官帽”聚斂錢財,“賣官鬻爵、投桃報李”之規則在當地成為公開秘密。
小G,一個下屬單位的小職員,雖有遠大政治理想與抱負,卻因無任何“背景靠山”,眼看周圍同事一個個仕途如過江之鯽,內心頗感不平衡。為求晉升之階,了解到其中相關“潛規則”后,也想向Y君奉上“好處費”,怎奈經濟拮據,捉襟見肘,一時竟無法實現。頭腦聰穎的他最終想出一變通法子。
一日,小G向Y君奉上一“欠款”字據,內示“欠Y君5000元人民幣。”懇切說明因經濟困難故暫作此“技術”處理,待經濟好轉后再悉數奉上,“贖”回欠條。面對此奇特形式的“好處費”,Y君略一思忖便從容笑納,并對小G安慰鼓勵:“我會認真考慮你的情況。”
但幾次大規模的“賜帽”仍與小G無緣。經側面了解,小G終于恍然大悟,自己奉獻的數量太少了!既然Y君對欠條愿意笑納,自己當然可以繼續如法炮制,數量再予追加。于是,他狠下心來,再向Y君奉上第二張欠條,內示:“欠Y君一萬元人民幣。”繼續如前懇切說明情況。Y君見小G又奉上的第二張奇特好處費,心里笑小G不夠瀟灑,十分寒酸。但既然欠條已自動奉到面前,認為只有好處,并無壞處,故依舊樂呵呵照收不誤。欠條笑納后,Y君依舊大度地安慰小G:“好好干,我會認真考慮你的情況。”
但也許“官帽”數量有限,且“進貢”隊伍日益龐大,“進貢”數目愈演愈烈,無形之中使小G“欠條”上的“數目”小巫見了大巫。況且欠條畢竟不是現金,于是,Y君自然將小G所求之事拋在腦后,此后幾次大規模賜“帽”均與小G無緣,唯兩張“欠條”卻還完好保存。
又兩載過去,小G的“官帽”仍然沒有一點消息。小G日感前程渺茫。眼看仕途無望,于是,小G在經濟大潮前經反復抉擇,終于毅然辭職下海,徹底轉換角色,在市場經濟中奮力拼搏。幾年過去,居然成為遠近聞名的企業家,成為法人代表,所在企業日見紅火,是當地的納稅大戶。
而同樣幾年后,Y君終于退休賦閑在家。因手中再無批發“官帽”之權力,宅門也再無“進貢”者出入,門可羅雀,與當年相比顯得場景凄清,遂時常獨自沉思遐想當年“進香”之盛況。一日,Y君清點日見稀少、只出不進的財產,竟從細軟中翻出當年小G的兩張欠條,想起當年小G的訴求和許諾,內心不禁為之一震,視為至寶。于是,求人輾轉尋找小G下落,終于得到小G的聯絡方式。不過,畢竟追討欠款比較難為情,于是,Y君央求他人持著當年小G所寫欠條的復印件,與小G面談,委婉表達Y君要求兌現當年欠條之數額的請求。
小G自然記得此事,一見欠條便想起自己當年的窘困,更記恨當年Y君“笑納卻不兌現”的惡劣行徑,感到自己受盡捉弄。于是裝聾作啞,拒不理會。來人聯系無果,只好如實回告Y君,請他自己親自出馬。
對于今天場景凄清的Y君來說,畢竟兩張欠條共15000元的數額不算少。于是,Y君只好抖摟精神,理清思路,親自與小G取得聯系。未曾料到,今天的小G已經不是當年低聲下氣的小G了,面對Y君的訴說,小G坐在豪華辦公室內,手持話筒,慢條斯理,依舊裝聾作啞。Y君不禁脖上青筋跳動,氣急痰涌,于是,兩人在電話里斗嘴。
Y君:“你當年寫下的白紙黑字,何以久不兌現欠條錢款?”
小G:“不兌現的是你,而不是我。”小G遂清楚重復了Y君當年之許諾,連Y君帶有拉長聲調的鴨公嗓也學得惟妙惟肖,“‘我會認真考慮你的情況’,你究竟考慮了沒有?”小G義正辭嚴。
事已至此,為認真說明小G當年提拔不了的充分理由,Y君使出渾身解數,不由沉浸于當年“角色”之中,仿佛仍在臺上,官氣依舊:“你當時的基本條件尚不夠,當然不可能考慮到你。”
小G:“既是如此,那你為何先后兩次說會考慮我?這不是有意捉弄人?”
Y君:“不是不考慮,而是你的基本條件尚不夠。”
小G:“既是如此,理應退還欠條,豈有兌現之理?”身為總經理的小G,力陳市場經濟之規則。
“你講話不算數,寫下的字也不算數?”
“是你講話先不算數!憑什么我寫下的字據就應該算數?”
......
經一番唇槍舌劍般的交鋒,老氣橫秋的Y君自知嘴和體力都斗不過小G,但他畢竟具有基本法律常識,于是,他哆嗦著嘴唇威脅道:“如再不兌現紙條內容,將訴諸法律,可以請公安機關進行字跡鑒定,由法律來嚴肅裁定!”
小G聽罷哈哈大笑:“隨你的便。”說完徑自撂下了電話。
Y君手握話筒,聽到傳來的忙音氣得渾身發顫。小G類似“耍無賴”的態度,令Y君一夜無眠,血壓增高。翌日,氣急敗壞的他果真煞有介事地進了律師事務所。他哆嗦著手,向A律師小心呈具小G當年兩張欠條字據和自己有關訴狀,并“掐頭去尾”地訴說小G所欠款項一事,請求律師主持公道,打贏官司,追回款項。
Y君帶著老淚的訴說,令A律師極為同情。他在耐心聽取Y君申訴理由和察看欠款字據等材料后,覺得Y君陳述事實不詳,遂向Y君提示----須將對方欠款原委陳述清楚,以利于展開調查,畢竟法律是嚴肅的。
Y君聞此,頓有所悟,神色緊張——此原由怎好公諸于外?想起自己當年的所作所為,不免心生恐懼。為避免節外生枝,他思忖片刻,當即忍痛割愛,要求即刻撤回訴狀,不再予以追訴。其態度之堅決,令A律師如墜云霧之中。嚴謹且熱心的A律師再次表示可以施以法律援助,諒他年老體衰,可免費幫他整理文字,唯請Y君具體陳述當時前因后果。
“割愛”后的Y君神色異常,欲言又止,惟喃喃咒罵“如此刁民,天理不容……”;最終在眾人疑惑的目光中,攜材料訕訕而出。
Y君因索討欠款主動進入律師事務所,卻又突然執意撤訴,連無償的法律援助也不采納,這在當地成為熱門話題和難解的謎。A律師經辦案子無數,卻仍對此案不得要領,連稱“奇怪”。
(摘自《世事管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