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發生之后,事先發生的很多異象似乎都預示了這場災難的來臨;但在災難發生之前,這些具有“僅供參考”價值的現象,并不能成為地震將要來臨的可靠證據。6月14日日本北部發生里氏7.2級地震,日本氣象廳在主震前10秒通過電視發布了地震預警,引發了人們的思考
汶川大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于400顆廣島原子彈爆炸。
6年前的預報
2001年,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員陳學忠著文《四川地區7級以上地震危險性分析》,正如李四光在1967年就對唐山大地震作過早期預報一樣。陳學忠認為,“四川處于中國最大的一個地震區,也是地震活動最強烈、大地震頻繁發生的地區——青藏高原地震區。這里發生的7級以上強震數,居全國之首。”
“兩個世紀以來,四川地區強震發生的時間間隔平均為16年,最長34年,最短3年,但從1976年以后就沒有7級以上的地震了,這遠遠超出平均時間間隔。”2001年11月,四川外圍地帶——青海與新疆交界的昆侖山口西發生的8.1級大地震讓陳學忠提高了警覺——據他的統計分析,自1900年來,四川地區發生了7次7級以上地震,每次地震之前的1到3年,中國大陸其他地區都發生過7.7級以上的大地震。他由此得出結論:“從2003年起就應該警惕四川地區發生7級以上地震的可能!”
上萬只蟾蜍過馬路
據5月10日的華西都市報報道,2008年5月9日,在距離汶川縣僅65公里之隔的四川省綿竹市,上萬只蟾蜍集體遷徙,在水泥路面上密密麻麻地排著過馬路,歷時兩個多鐘頭。人們本能地聯想到災難。但四川省林業局的工作人員解釋說:“這其實是一件好事情,說明綿竹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了。”
同一天,江蘇省泰州市市區的東風大橋上也出現了黑壓壓的數萬只蟾蜍。當時有專家表示是近期河水缺氧造成。
歷史上有一首《地震現象歌訣》:“震前動物有前兆,發現異常要報告。牛馬騾羊不進圈,豬不吃食狗亂咬……”
一些科學家認為,動物機體實際上是一架復雜而敏感的環境變化的感知系統,如同一架“活”的地震前兆監測系統,可以把有關的地震前兆信號進行有效地提取和放大。為此,2007年5月21日,北京大興區成立了全國首個野生動物地震宏觀觀測站,對野生動物在地震發生前的敏感反應進行24小時監測,包括黑猩猩、鸚鵡和老虎在內的55種動物被選定“上崗”。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首席預報員孫士說,在專家眼里,僅僅上萬只蟾蜍的集體出動依然不構成“宏觀異常”的證據——規模依然太小,并且動物種類單一。
曾出現過地震云現象
5月6日,有網友在當天百度“地震吧”發帖稱:“我在臨沂看見大片地震云,不知今明兩天哪里要發生6級以上強震。”帖中還附上了天空中條帶狀云朵的照片。這個帖子在12日之前一直被冷落,目前點擊率已高達570萬次。以專業的眼光來看,這一帖子也未必有價值——依據的是相隔甚遠的山東臨沂。
西部地區地震監測能力相對薄弱
汶川大地震之前,由于“沒有發現可靠的異常表現”,中國地震局沒有作出任何地震預報。
地震預報在世界范圍內確實屬于高精尖的科技難題。“像美國2003年的加利福尼亞大地震,還有日本上個世紀的神戶大地震,都沒有報出來。他們的監測能力已經很高、很理想了,照樣報不出來。”陳學忠說。“要捕捉地震的微觀前兆,就必須建立覆蓋面積地區的地震觀測臺網,進行長時間的精密觀測。而在西部地區,囿于勘測環境、交通和經濟發展,它的地震監測臺網的密度遠遠低于東部地區,地震監測能力相對薄弱。”
一次舉世矚目的成功的臨震預報
中國現代地震預報事業是從1966年河北邢臺大地震的現場逐步發展起來的。目前,中國建立了1000多個現代化的地震臺。1975年2月10日的遼寧海城大地震有成功的預報。“地震學有條規律,是‘小震折騰,大震到’,海城大地震之前有一系列小地震,因而很好地做出了預防。”陳學忠說。
日本提前10秒準確預報地震
6月14日日本北部發生里氏7.2級強地震。日本氣象廳提前10秒準確預報了這次地震。其預報原理是,地震在地下震源發生后,釋放出的能量以兩種波的形式傳播,一種是擠壓巖石產生的壓縮波(簡稱P波),它的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一致,所以又叫縱波,它讓地面上下顛簸;一種是剪切巖石產生的剪切波(簡稱S波),它的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垂直,所以又叫橫波,它讓地面左右搖晃。橫波比縱波強得多,振幅是縱波的3~10倍,是造成地震災害的主要因素。但是橫波的傳播速度較慢,大約每秒4公里,而縱波的傳播速度大約每秒7公里。利用這兩種波速的時間差,一旦監測到縱波,就趕在破壞性強的橫波到來之前發出預警。預警的時間可能只有幾秒或十幾秒,雖然來不及疏散人群,但是來得及采取切斷煤氣、停止發電、停駛高速列車等措施,防止次生災害。如果距離震中足夠遠,預警時間甚至有可能長到幾十秒。
全世界最高水平的預警系統
原理雖然簡單,但要據此建一個全國性地震預警系統卻不容易。日本是一個頻頻遭受地震侵襲的島國,在神戶大地震后建起的抗震體系目前是全世界最高水平。日本在全國建了1000個地震臺,大約20公里就有一座。對收集來的數據做高速、有效的分析、估算,快速確定震中,估計出地震的強度,向可能被地震危及的地區發出預警。
日本自2004年2月開始測試全國地震預警系統,到2006年6月止,共發布855次預警,其中只有26次是假警報。2007年10月該系統正式投入使用。同時,通過電視和廣播等媒介提供的緊急地震快報系統建立,目標是利用地震波的速度比電波慢,預報幾秒到幾十秒內地震的來臨。日本消防廳通過衛星建立的全國瞬間報警系統能把地震等災情信息第一時間發送到日本各市鎮村的防災無線電。雖然地震速報系統投入巨大,也沒那么神奇,但讓人看到了光明前景。
(資料來源:《中國青年報》、《中國新聞周刊》、《北京商報》、《深圳商報》、《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