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不但徹底改變了中國的經濟狀況、政治生態和社會結構,也把一度被邊緣化的司法機關推向了權力主流,司法改革也從此開始。
1978年,五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修改《憲法》,決定重建檢察機關,這是我國司法制度恢復的一個重要標志。同年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啟迪了人們的法治觀念,萌動了對建立現代司法體制的期盼,此后,司法改革的呼聲呈漸強之勢;
1997年,黨的十五大正式確立“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方略,并以執政黨文件的方式第一次提出“推進司法改革,從制度上保證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司法改革實踐開始走向前臺。1999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首次公布《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綱要》。次年2月,最高人民檢察院也開始實施《檢察改革三年實施意見》,“兩高”以“領頭雁”的角色開始規范化地推進本系統內的改革;
進入新世紀,十六大首次將司法體制改革納入政治體制改革范疇,并用300余字的篇幅勾勒出中國司法改革大勢,其目標直指“為在全社會實現公平和正義提供法制保障”。根據這一要求,2003年5月中央成立了主導中國司法改革進程的核心機構中央司法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兩高”又分別于2005、2006年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深化檢察改革的三年實施意見》、《人民法院第二個五年改革綱要》,司法改革在積極穩妥地向前推進;
2007年秋召開的十七大提出“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又一次給予了司法改革以強勁的助力,為其贏得了更具操作性的平臺和空間。可以預期,我國司法改革縱深發展的機遇已經來臨。
在改革開放30年的進程中,我國司法制度也在與時俱進,改革和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這其中,追求公平與正義無疑是一條清晰的主軸。
三大訴訟制度
十年“文革”讓全體國人深刻體會到,國家的長治久安要靠法治保障,而法治的實現又離不開公正與效率的司法程序來規范引導。1979年新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刑事訴訟法正式誕生。1982年民事訴訟法、1989年行政訴訟法又陸續出臺。這標志著作為司法制度重要內容的三大基本訴訟制度在我國已經建立起來。此后,有關法律又進行過多次的修改補充,使訴訟制度得以進一步完善。通過規范一系列司法訴訟程序,實現了司法資源的合理配置,強化了公檢法機關的相互制約監督,為建立一套符合中國國情特點、公正高效的司法工作機制奠定了基石。三大訴訟是現代法治國家不可缺少的法治平臺。用程序法導入實體法來治理現代國家,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和接受。勿庸置疑,刑事、民事和行政訴訟制度的建立,對我國建立法治國家無疑具有巨大而深遠的意義。
法袍與法槌
2000年初,“兩高”聯合發布審判服、檢察服換裝的通知,法官袍正式進入社會的視野;兩年之后,最高法院又發布人民法院法槌使用規定,法槌也開始顯身于神圣的法庭之上。這兩項司法禮儀的改革其內在蘊含著一個重大理念的轉變。正如原來的大蓋帽、肩章式的司法服裝,其所要顯示的司法理念是“無產階級專政”、“刀把子”,而法官袍、法槌則顯示的是一種莊嚴、肅穆與公正、權威。從“無產階級專政的刀把子”到“確保司法公正”,表明司法機關已不僅僅是國家實現政治統治的工具,也是社會實現其價值追求的一種機制。這種司法機關使命理念的轉變也為司法制度變革開辟了廣闊空間。
死刑復核權
鑒于2002年陜西董偉“槍下留人”案、河北聶樹斌“冤殺”案、湖北佘祥林“殺妻”冤案的慘痛教訓,民間呼吁最高法院收回死刑復核權的聲音持續不斷,司法領域的人權保護受到空前關注。之前,死刑核準程序的改革在磕磕絆絆中已走過9年歷程,擋在最高法院面前的一大難題是,依然嚴峻的社會治安形勢昭示保持“嚴打”態勢的必要性。但尊重與保障人權的神圣,使有關決策者采取了行動。2006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法院組織法,規定從2007年1月1日起最高法院統一行使死刑復核權。這無疑是中國司法改革歷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也是數年來朝野雙方在重大人權問題上良性互動的結果,意味著司法改革在指向人權保護的目標上又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統一司法考試
2002年1月,經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2次會議通過的法官法、檢察官法修正案正式施行。這兩個修正案確立了初任法官、檢察官和律師實行國家統一的司法考試制度。3個月之后,首次國家統一司法考試開考,36萬名考生為追尋同一個司法職業夢想而逐鹿。司法考試制度脫胎于1986年開始的律師資格考試制度,但此前除了從事律師職業外,進入司法機關的人并不需要經過全國統考,它所導致的結果是多年下來,法律職業人群水準和法治的不統一。司法考試制度的實施,統一了法律職業的準入條件,有效提高和保障法律隊伍的職業素質。更為重要的是,它有利于統一法律職業共同體的形成,而保證法律職業共同體的統一化和同質化是所有現代法治國家的共同經驗。統一司法考試制度的建立對于司法改革而言也許只算一小步,但對于建立高度專業化的統一的法律職業共同體和與這一職業共同體相適應、相銜接的法律人才培養模式與職業準入制度而言則是至關重要的一步,這也正是中國民主法治建設的邏輯必然。
人民陪審員與人民監督員
失去了監督的司法將難以保證公平正義的實現。2004年8月關于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決定的出臺,使已走過了70多年歷程的人民陪審員制度擺脫了存廢之爭的困境。2005年5月1日起,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各地人大常委會統一任命的2.7萬名人民陪審員正式上崗,與法官同權審案。與此同時,檢察機關也從2003年開始積極開展人民監督員制度試點,進一步改革和完善了檢察機關內部制約機制以及接受監督的機制。本身負有司法職能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以這種姿態表明,司法機關更應守法,更應透明,自覺接受監督。這一舉動也拉近了與公眾的距離,體現了司法為民的本質要求,增強了人民群眾對司法工作的認同。
中國的司法制度正向現代法制一步步邁近。但是目前面臨的改革難度也越來越大。技術層面的改革雖然進行了很多,而進一步改革所需要的制度環境仍然有待營造,資源條件仍然稀缺,活力動力仍然不足。司法在整個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憲法的司法化、司法地方化和行政化、審級制度、司法財政、法官檢察官選拔制度的進一步優化等等,幾乎每一個方面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大問題。
盡管如此,司法改革必須深入,這是全國人民的共識。如果說市場經濟改革使中國的經濟步入現代化,民主和法治使中國的政治體制和法律制度步入現代化,那么,有效的司法改革則為這個雙重的現代化進程提供有力的法律秩序。為新世紀的中國鍛造一個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是對我國政治體制的支持,也是中國加入世界政治、經濟和法律的主流并且發揮作用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