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消費品VS耐用消費品
快速消費品、耐用消費品,從某種意義上,這兩個商業名詞完全可以看作是二戰中甚至是戰后蘇聯和德國(戰后特指西德)兩國軍工——或者說兵器生產思路的縮影。
美軍的“血膽將軍”喬治·巴頓上將,曾有這樣一句名言:“在雙方的兵力和裝備相等的情況下,誰也別想打贏這些該死的德國佬!”一語道破了二戰中德國軍事機器的兩大玄機:一方面,這些20世紀的條頓騎士們,在軍事素質上幾乎讓其他國家的軍人都難望其項背;但另一方面,自身有限的資源和近乎無節制的擴張欲望之間,必然爆發的沖突,又讓德國軍隊不得不時刻做好和比自己更有潛力和更有規模優勢的對手作戰的準備。這些客觀條件上的限制,反映在德軍的建軍方針和作戰原則上,就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質量建軍”“以質勝量”以及“速戰速決”“閃電戰”“總體戰”等名詞。
德軍對于“質量建軍”的強調盡人皆知。二戰中的德軍裝甲兵,有這樣一條不成文的規定:一名坦克手在負傷歸隊后,必須返回其原車組。在德軍看來,這種長期并肩作戰而產生的默契,是提高坦克車組戰斗技能的一個關鍵要素。而這種強調質量的思維,映射到兵器生產上時,就是力爭要生產出各項性能都出類拔萃的精銳兵器,德軍的兵器必須是“耐用消費品”。因此德軍手中的武器必須比對手的同類兵器有更好的作戰能力,以贏得盡可能高的戰場交換比。為此,要在兵器的研制和生產過程中盡量采用多種“高、精、尖”的新技術,不斷改進甚至換代升級,這種思維模式佐以德國人的嚴謹和喜愛精密儀器的民族性,其直接產物就是包括Bf-109戰斗機、MP38沖鋒槍以及著名的“魯格”手槍等,一系列像藝術品多于像殺人利器的“德式”兵器。
與德國不同,盡管經過十余年大規模工業化建設積累了一定的家底,但蘇聯的軍工體系在技術水平和總體生產能力上都遜于德方,而且戰爭初期的嚴重損失又使其技術兵器的裝備數量急速降低。在這種狀況下,蘇聯明智地將己方的軍工生產模式定位為——生產“快速消費品”,即在盡可能保證主要戰斗性能的前提下,壓縮工序,簡化生產步驟,以適用的質量標準和較大的生產數量來抵消德國的質量優勢,最終達到“以量勝質”的目的,用持久戰和消耗戰拖垮德軍!為達成這一目標,蘇聯的軍工部門甚至不惜放棄新技術。以著名的T-34系列坦克為例,除了人們熟悉的T-34/76和T-34/85兩種車型外,還有一個記載不多的小兄弟——T-34/57,這種裝備有新式57毫米長身管高速炮的車型,其反坦克能力甚至優于主炮口徑更大的T-34/76。不過這種優勢是有代價的,T-34/57使用的57毫米長身管炮的生產工時要明顯高于76毫米炮,且產能不足。為此,蘇聯決定全面停產T-34/57,把所有的人力和資源都集中到T-34/76上。十分明了——既然T-34/76能和德軍的各型坦克相抗衡,那就完全沒必要用更復雜的T-34/57 !
“不降低核心戰斗性能”,是當時蘇聯簡化兵器生產步驟的底限。因此,盡管T-34的生產步驟被一再簡化,但其關鍵的裝甲、火力卻得到不斷強化。然而即便是這些具體的改進過程中,也同樣體現了“以量勝質”的指導思想,所有的技術和設備能用現成的絕不去重新研制,比如T-34/85,該坦克上裝備的炮塔直接取自KV-85。
同樣的思路也體現在其他武器的生產上——斯大林-2號重型坦克,為了簡化生產干脆放棄了最合適的100毫米炮,轉用原有的122毫米榴彈炮,為此不惜犧牲彈藥攜帶量和戰斗射速。西方對于蘇聯二戰戰斗機的評價大抵是——設備簡陋,機體還以木材為主,發動機壽命竟然只有200小時等等不一而足。但這些人似乎忽略了這樣一個現實:這個“200小時使用壽命的發動機”和木制機體,其實是蘇聯紅軍認真評估和慎重選擇的結果——前線的實戰紀錄統計表明:1架紅軍戰機在被擊落前的最長飛行時間基本不超過200小時,那就完全可以把發動機的壽命降到這個數字,因為這樣才可能生產出更多的發動機!至于木制機體——蘇聯沒有足夠生產全金屬飛機的設備、技術和熟練工人,但生產木制飛機卻輕車熟路。而且,這些“斧頭砍出來的飛機”,在實戰中和精銳的Bf-l09等相比并未表現出絕對的代差,而源源不斷的供應和大量消耗的戰法,無疑耗盡了德國空軍的元氣。
對一個國家而言,軍工生產無疑是國防切身相關的關鍵因素之一,為此不同的國家往往會選擇不同的軍工生產思路。客觀講,蘇德兩國當時的軍工生產思路都是其最佳選擇。但綜合比較,蘇聯更勝一籌。以雙方最優秀的中型坦克“黑豹”和T-34/85的正面對決為例,對“黑豹”而言,它追求的是消滅盡可能多的T-34/85,而對后者而言,它只要在被擊毀前干掉l輛“黑豹”就足夠了。畢竟生產1輛T-34/85所需的工時,只有“黑豹”的五分之一。也就是說,即使德蘇雙方的交換比達到1∶4,最后贏得勝利的也還是T-34/85。隨著戰爭推進,蘇方數量優勢更明顯,而德國“以質勝量”的模式幾近走火入魔。到戰爭后期,德國先后推出了包括E系列坦克、噴氣式飛機、制導炸彈、防空導彈、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等新銳兵器,和大量今天看來都讓人匪夷所思的方案。這些新銳兵器固然戰斗力驚人,但對于前線的德軍將士而言,他們需要的僅僅是足夠數量和對手一搏的坦克,而不是那些威力驚人,卻無法滿足最基本數量需要的“劃時代的產物”!
戰后克隆出“猴”型武器
二戰殘酷的洗禮后,蘇聯軍工生產思路徹底成型,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特征就是傳說中的“猴”型武器。在大多數人看來,“猴”就是低檔出口品,但對立足于大規模戰爭的蘇軍而言,“猴”型武器還有另外一層含義:那就是在前線消耗過大時,能在保證基本作戰性能的前提下,提供必需的裝備數量。
冷戰期間,蘇軍一直立足于在歐洲與北約進行一場大規模、高強度、持續的全面戰爭。按蘇軍推算,在這樣一場戰爭的頭1個月,雙方就將損失掉戰前裝備總數50%以上的技術兵器!如此之高的損耗,即使蘇聯的軍工企業全速運轉,也難以在短期內補齊消耗,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簡化!以BMP-1型步兵戰車為例,其“猴”型與標準型相比,簡化部分多達63處。這就意味著,當北約聯軍和蘇軍的一線裝備都損耗甚巨時,蘇聯還可以源源不斷向前線作戰部隊補充各種雖經過簡化,卻可以保證裝備數量的技術兵器。也正是依靠這種獨具匠心的兵工生產思路,蘇軍在維持對北約戰略均勢的同時,還形成了讓對手膽寒的戰爭潛力。
如果從這個角度審視,也算得上是“猴”的一種勝利吧!盡管二戰和冷戰的歷史都已遠去,但蘇德兩國的軍工發展思路,其現實借鑒意義何止一二。(摘自《世界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