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1996年初開始給習仲勛同志當秘書,直到2002年習仲勛同志去世,在他身邊工作了整整七年。以后,又有兩年時間為其整理資料,直到2004年6月調到上海工作。是他的最后一任秘書。
我是他的后輩,他所經歷的滄桑歲月我無法親眼見證,但作為他的秘書,我長期接觸與他有關的人和事,也曾聽他親口講述早年的種種經歷,由此,我對他的革命生涯有了一點了解。
縱觀習仲勛的革命生涯,有兩大閃光點:一是在20世紀30年代的土地革命時期,跟隨劉志丹創建了陜甘寧邊區根據地,為經過長征到達陜北的中央紅軍提供了落腳點。二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廣東擔任省領導時,他力主制定讓廣東“先行一步”的政策,率先進行改革開放的試驗、開拓,為深圳經濟特區的建立和廣東的改革開放,乃至全國的改革開放奠定了基礎。
毛澤東大吃一驚,“習主席”只有22歲
毛澤東初識習仲勛是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到陜北之后,毛從當時農村院墻上張貼的陜甘寧邊區蘇維埃政府的布告上看到了“主席習仲勛”的名字。當時,陜北受“左”傾機會主義影響,在革命內部進行了所謂的“肅反”,凡是陜甘邊區革命根據地縣以上干部、紅二十六軍營以上干部全都被抓了起來,習仲勛當然也無法幸免,與劉志丹等人被關押在瓦窯堡的土牢里準備處死。幸虧毛澤東率領的中央紅軍在此時到達,得知此事后立即通知“刀下留人”,釋放了劉志丹和習仲勛等遭受迫害的同志。毛澤東見到習仲勛后大吃一驚,想不到這位“習主席”只有22歲,“真年輕”。習仲勛后來對我們說,“如果黨中央、毛主席遲到四天,我們這些人就被活埋了!埋我們的坑都已經挖好了?!?/p>
1952年初,習仲勛任西北局書記和西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一天,薄一波向毛澤東匯報工作,毛正在閱讀習仲勛發來的一份關于西北地區土地改革、統一戰線和民族工作的報告。毛澤東對這份報告十分滿意,他問薄一波:“你講講,習仲勛這個同志怎么樣?”早在延安時,薄一波就聽到毛澤東贊譽過習“年輕有為”,于是便以此語作了回答。毛澤東說:“如今他已經‘爐火純青’?!?002年習仲勛逝世,薄一波送來了親手書寫的挽詞:“驚悉‘爐火純青’逝世,不勝哀悼”——引用的就是這個典故。
習仲勛最早提出“經濟特區”的概念
習仲勛是1978年4月到廣東主持工作的。先是任省委第二書記、省革命委員會副主任;同年12月,任省委第一書記、省革命委員會主任,后又當選為省長,直至1980年12月調回中央。習仲勛主持廣東工作的這段時間,正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后這一歷史轉折時期。當時的廣東,在經歷了十年“文革”動亂之后,千頭萬緒,百廢待興。而習仲勛直至來廣東的前一個月,才恢復黨的組織生活。按習仲勛的夫人齊心同志的話說:“仲勛那時候恨不得沒日沒夜地工作,他想把失去的16年時光補回來,多為黨和人民做些實事?!?/p>
習仲勛到任后,即到廣東各地進行調查研究,接觸了很多人,了解了許多事。當時,素有“水果之鄉”美譽的廣東,別說荔枝、香蕉這些水果成了奢侈品,就連日常必需的副食品也極其短缺。老百姓的菜籃子里多是“無縫鋼管”(空心菜),更不敢養“三鳥”(雞鴨鵝)。習仲勛曾說過這樣一件事:1978年7月,他到當時的寶安縣城深圳考察,在沙頭角鎮第一次看到那條獨特的“中英街”。一街之隔,香港那邊繁華熱鬧,而我們這邊卻荒涼冷清,不少人跑到香港那邊去就不回來了。他感到很難過。這次寶安之行,對他的觸動很大,他下決心要搞好廣東的經濟。
經過一番調查和思考,習仲勛意識到,在現行經濟體制下,廣東難以有大的發展,調整經濟的關鍵是政策,如果中央能給廣東一些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廣東完全有能力把經濟搞上去。不久機會就來了。
1978年11月至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前,在北京召開了一個多月的中央工作會議。會議期間,習仲勛代表廣東省委匯報了廣東的工作,其中就講到希望中央能給廣東更大的支持,多給地方處理問題的機動余地。
習仲勛曾說過,參加完這次會議,他心里有底了,他感到自己的一些想法與中央提出的改革開放的決策非常相似。
1979年4月,習仲勛再度赴京參加中央工作會議,這次會上習仲勛直截了當地把廣東省委的這些想法說了出來。他請王全國同志(時任廣東省委副書記)代表省委發言,建議在深圳、珠海、汕頭劃出一些地方實行單獨管理。
廣東省委的意見引起了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重視,并得到贊許和支持。之后,習仲勛又單獨向小平同志匯報。小平同志聽后說:“對!辦一個特區,過去陜甘寧就是特區嘛!”當談到配套資金時,小平同志一揮手:“中央沒有錢,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
1980年3月末,谷牧又來到廣州,主持成立特區的會議,會上習仲勛將最早提出的“出口特區”名稱改為“經濟特區”。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式向世界宣布:中國將“在深圳、珠海、汕頭三市,分別劃出一定區域,設立經濟特區”。
1980年12月,習仲勛調離廣東到中央。這時廣東改革開放先走一步的各項工作已經初步展開,經濟建設,特別是外貿出口和對外經濟技術交流發展較快。習仲勛在調離之前,為廣東要來了“先走一步”的政策,這是他為廣東爭取到的一把“尚方寶劍”。
50年后重登天安門城樓,了卻了多年心愿
習仲勛為人謙虛謹慎,淡泊名利。他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以后,很少在公開場合露面,只有兩次例外,一次是在天安門城樓上參加建國五十周年慶祝大會,另一次是出席深圳特區成立二十周年紀念大會。
習仲勛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起,長期在深圳休息,沒有回過北京。1999年9月28日到10月9日,習仲勛應黨中央的邀請,參加建國五十周年慶典,是他九年來第一次回京。
在來京之前,他就經常念叨著:“九七香港回歸后,我沒有應邀去香港;之后,作為十五大特邀代表,我請假沒有出席。但五十年國慶大典,我一定要參加。1949年,我作為西北地區的領導人,參加了新中國的開國大典,登上了天安門城樓。五十年大慶,我要重登天安門城樓,親眼看看新中國五十年的偉大成就。這是我多年的夙愿?!?/p>
1999年10月1日上午,習仲勛穿了一身女兒橋橋特為他出席國慶大典而定做的灰色中山裝,于9時30分準時到達天安門城樓。習仲勛被安排在城樓最前面第一排西側貴賓席。慶祝大會10點準時開始, 看著廣場上聲勢浩大的閱兵部隊、展示全國各地和各行各業豐碩成果的游行彩車,和熱烈歡快的群眾隊伍,習仲勛激動不已。
當天晚上,我征求習仲勛同志意見,是否還出席國慶聯歡晚會,習仲勛興致很高,表示要參加。當晚風大氣溫很低,經我們工作人員的再三勸說,習仲勛才返回城樓大殿內休息。這時,習仲勛讓我向中辦轉達他對江澤民同志的感謝和問候。片刻之后,我們看到江澤民同志出現在大殿門口,他跨過門檻,快步走向習仲勛,上前緊緊握著習仲勛的手,說道:“習老您身體真好,幾個活動都參加了。今晚天氣這么冷,您也來了,連個圍脖都沒戴……您夫人身體可好?我讓王冶平來看你們。”說著,江澤民同志招呼我和記者給他倆合影留念。
1949年習仲勛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開國大典時才36歲,50年后的國慶盛典他重登天安門,可以說是了卻了他多年的心愿。
習仲勛的晚年生活平靜安詳,保持著每天讀書看報的習慣,他還特別喜歡聽秦腔,興致濃時自己也吼上幾句,他是陜北人嘛?,F在,他的骨灰已按照他的遺愿,安放在家鄉陜西省富平縣——那片他所熱愛并拋灑過熱血的黃土地。(摘自《檔案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