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榮渠先生的夫人周穎如女士先后寄給我《北大歲月》、《求索者足跡——羅榮渠的學術人生》,并希望我寫點評介,這頗使我作難。因為,自1990年9月羅榮渠先生贈書《從“西化”到現代化》以來,我雖曾拜讀先生的多部著作,然而比起先生的門下,他們對先生的相知,包括對先生學術思想的深刻了解,我實在是沒有資格做這件事的。如今我之所以提筆寫這篇短文,完全是出于對先生的景仰和懷念。因此,與其說是評介,倒不如說是個人的讀后感似乎更為恰當。
《北大歲月》(以下簡稱《歲月》)是羅榮渠先生在北大50年歲月的實錄。羅先生1945年考入西南聯大,1996年在北大燕園突發心臟病去世。其間,他經歷了北大發展的四個時期,即昆明西南聯大時期、復員后北大紅樓時期、燕園北大時期以及改革開放后的新北大時期?!稓q月》以日記、書信和詩詞等形式,具體生動地反映了北大半個世紀的風云歲月,生動展現了作者從一個大學生成長為著名學者的50年風雨歷程中為追求真理不懈求索、為民族復興甘于奉獻,雖屢遭磨難仍奮斗不息的精神境界和高尚情懷。《求索者足跡——羅榮渠的學術人生》(以下簡稱《足跡》)主要反映和探討羅榮渠先生的學術思想和學術道路。全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篇“羅榮渠學術思想解讀”主要介紹和探討羅榮渠先生的學術思想和學術成就,是本書的主體內容;第二篇“漫漫求索路回顧”收錄親朋好友回憶文章,從不同側面反映先生幾十年來的漫漫求索之路,彰顯作者的治學態度和治學精神;第三篇“年譜及其他”收錄羅榮渠先生年譜《求索齋實錄》,并按時間先后收錄其個人著述目錄。
羅先生是一位歷史學家,在“轉入現代化研究之前,他已經在拉丁美洲史、美國史、中美關系史、第二次世界大戰史、殖民主義史等領域積累了雄厚的研究基礎,取得了居于各個領域前列的成果和聲望。”(《足跡》第140頁,下同)然而難能可貴的是,他在年近花甲之時卻做出了重大的研究轉向,涉足現代化領域,從而開辟了中國研究現代化理論的先河。其代表作《現代化新編》,運用“唯物史觀研究了現代化的本質和動力,并把現代化作為一個全球性大轉變過程進行整體性的現實考察”。(41-42頁)他的學生林被甸教授在《燦爛的學術人生》一文中寫道,“羅先生對現代化理論和歷史進程研究的貢獻,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第一,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提出了以生產力作為社會發展中軸的一元多線歷史發展觀。”(166頁)“第二,從宏觀史學角度,探討了現代化世界進程的總趨勢,對兩個世紀來現代世界的歷史巨變做出了新概括?!保?68頁)“第三,在世界大變革的總進程中考察了近代中國的巨變和艱難的現代化歷程,對一百多年來中國近現代史進行了新闡述?!保?69頁)指出:“盡管,現代化研究在我國尚屬初創階段,他的研究也難免會有種種不足之處。但是,他對現代化理論的探討,突破了西方社會學非歷史的現代化理論的窠臼,從宏觀史學角度揭示了世界現代化的大趨勢和總進程,不僅對建立馬克思主義的現代化理論作了大膽的嘗試,而且為世界和中國近現代歷史研究提供了新視角和宏觀理論架構。這樣,起始于史學,又回歸于史學,最后通過現代化研究建立了歷史研究的新范式?!保?70-171頁)
任何學術研究都是在特定的時代中展開,無不烙下時代的印記。羅先生的現代化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歷史學家和思想者對當代中國人政治、意識形態和知識生活中的困境的反應,是對中國人認識自身在世界歷史中的命運和前途的迫切需要的回應?!保?46頁)“從根本上說是要為中國在現代世界歷史上的地位給出了一個界說,為中國業已展開的新時期的全面變革提供歷史學的知識基礎?!保?47頁)
羅先生有多方面的傳統學術和文化素養,在考據史學方面更有厚實的訓練和修養。尤其以對“扶桑國猜想”的精湛研究而享有盛譽。但他卻“沒有做‘考訂故事,自務博雅’(熊十力語)的歷史學家,而是‘最后走上了開始宏觀歷史研究的道路’,投身于現代化研究這樣一個與中國的主流史學傳統相背馳、與他之前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也多有差異的學術進路?!保?44頁)對于這個中的原因,羅先生的學生??稍凇妒恐居诘馈分兄赋觯骸白x到他的胞弟榮泉先生在《羅榮渠年譜》中寫到他入大學前學術生命的底色,什么是他行事立言的根由?!疄樘斓亓⑿模瑸樯窳⒚?,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他并不是在弱冠之年就一次性地完成了自己作為學者的人格塑造,但在那個漫長的最不利于知識人格之存續的時代,他青年時代的抱負和豪情非但沒有被消蝕毀滅,而且最終決定了他晚年的選擇。”(144-145頁)“作為一個學者和愛國者,晚年的羅老師果斷地拋開自己的家世離亂和一生坎坷,背復著中國人百年來的苦難、焦慮、求索和希望,憑借兀兀窮年和苦學深思陶養而成的世界眼光,直面當代中國人政治、意識形態和知識生活的困境,追求著歷史學的思想力量,追求著歷史學對認知和理解現實的基本的、深刻的、重大的問題的應有價值,追求著超越狹隘學科界限的知識和思想成就?!保?45頁)
羅先生著作等身,成就卓著。他“文思敏捷,寫起文章來落筆萬言,不費什么勁。似乎那一篇篇大塊文章都是很輕易地寫出來的?!逼鋵?,“這完全是一種誤解”。(174頁)他一生百余篇論文中的大部分,他撰寫或主持編寫的10余部論著,都是在他生命的最后10年中完成的。這些成果都“是用他的心血甚至生命為代價換來的?!保?74頁)下面讓我摘引《北大歲月》一書中最后兩封寫給他的胞弟和小女兒的信中的片段:
在《手術后科研超負荷運轉》(致羅榮泉)中,他寫道:
“我的手術康復情況良好,非常難得。但仍偶有‘失禁’,已問題不大。只是近來工作非常忙,許多事件偶然湊集到一起。最近又插入紀念二戰50周年論文,已達到超負荷運轉。要到6月中旬赴日本開會回來(下旬)才可能喘一口氣,這是無可奈何之事。但生命的價值,總要努力發揚才是?!保?82頁)
在《生命的末班車仍當努力工作》(致李樹嶺、羅曉)中,他這樣說:“我一直很忙,自己知道是在生命的末班車上努力工作,生活得很充實。來約稿的人不少,有時發生一些誤算,時間未安排好,就必須拼命去‘擠’時間?!保?83頁)這封信離羅先生去世僅兩個月,也是目前收集到的作者生前的最后一封信。
(《北大歲月》,羅榮渠著,商務印書館2006年6月版;《求索者的足跡——羅榮渠的學術人生》,林被甸、周穎如編,商務印書館2007年9月版?!侗贝髿q月》:45.00元,《求索者足跡——羅榮渠的學術人生》:4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