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著名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和散文家羅素認為“美好的人生是為愛所喚起,并為知識所引導。”我以為,還應當補充一句“為制度所約束”。制度是底線,讓人生有所規范,也讓人生有所保障。沒有制度約束和保障的人生,談不上美好的人生。
制定一個制度并不是難事,難就難在制定出的制度應當科學、合理、符合民意。現代制度是公民意志的體現,民主是制度的根基。
制度的科學在于制度間的相互制衡而不是相互抵消;在于制度效果的良性彰顯而不是制度效果的惡性遞減。制度體系不是制度的簡單迭加,而是制度與制度的有機組成。制度不是多多益善,而是服從制度體系的需要,通過制度的科學匹配,達到制度效果的最大化。
動機決定制度的質量。主觀臆想產生的制度,最容易夭折。因為,制定者在制定制度時,就沒有想真心實意地去落實它。
制度必須具有剛性,才能起到規范作用;制度必須具有懲戒性,有了懲戒,才能使制度的強制性得到彰顯。
制度有時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可以以制度的形式防止權力“尋租”,也可以以制度的形式使權力“尋租”合法化。諸如“部門利益合法化”就是一例。制度的權威性在于,它不是任何組織、任何個人都有權制定制度的。一個很淺顯的例子,如果層層都說建立選人用人新機制,那么,在建立新機制的幌子下,可能就會出現另一種形式的“人治”。
有章不循比無章可循的影響更壞。無章可循,人們期盼建立制度,完善制度,以達到有章可循的目的。有章不循,挑戰了制度的權威,失去對制度的信任。制度一旦失去權威,失去信任,便失去了制度的神圣性。
制度的根本性、長期性、穩定性,既是制度的特征,也是人們的期盼。朝令夕改的制度,既違背了制度的這一特性,也容易讓人們無所適從,從而產生制度“恐慌”。制度出臺前要認真研究、謹慎論證,制度出臺后要認真落實、保持穩定。
與時俱進,制度才能長盛不衰。隨著形勢的發展,某些制度必然會表現出其不合理性,對某些制度進行調整完善也是必然的。對于制度的完善,有兩種態度:一是破而后立,就是用摧毀一個舊制度而后產生一個新制度;二是先立后破。在法治社會里,可能某些制度存在不合理性,但沒有新的制度取代時,還必須依法辦事,而不是以其不合理為由而棄之。應當說,社會既存在“合理不合法”,也存在“合法不合理”。“合理不合法”的,可以通過建章立制,使合理的轉化為合法。而“合法不合理”的,可以通過合法的程序,把合法中的不合理部分廢除,其至廢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