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地區經濟合作的形式
一般而言,亞太地區經濟合作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類是以自由貿易協定為基礎的區域貿易安排,這類區域經濟合作通過有關國家和地區簽訂貿易協定,形成具有約束力的一系列制度性的緊密貿易安排,簽約方要按照要求相互開放市場,而且這種開放幅度相對較大。比如《曼谷協定》、《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中國巴基斯坦自由貿易協定》、中國大陸與香港、澳門地區簽訂的《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第二類是次區域經濟合作,主要由地理上相鄰的合作區內各成員的地方政府來推動合作。其目的在于利用經濟互補性,發揮地緣臨近的區位優勢,通過漸進方式探索潛在的合作方式和合作領域。比如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機制和泛北部灣合作、環日本海經濟圈、環黃渤海經濟圈、圖們江增長三角等。第三類為相對比較松散的區域經濟合作論壇,這一類論壇性質的合作機制一般不具有約束力,其目的一般也是探索性的,通常是以政策對話、促進貿易和加強信息交流為主,比如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亞歐會議(ASEM)等。
中國參與亞太地區經濟合作進程
中國參與亞太地區經濟合作是從1991年加入亞太經合組織(APEC)開始的,這是我們國家參與的第一個區域經濟論壇,也是中國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的開始。由于當時中國集中精力于“入世”,所以此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中國沒有參與其他的區域經濟合作。中國于2001年加入了《曼谷協定》(現更名為《亞太貿易協定》),這是中國參與的第一個區域貿易安排。2003年中國內地與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簽署的《內地與香港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CEPA)則是一種非常特殊和重要的區域性貿易安排。而中國在2004年11月與東盟十國簽署的旨在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自貿區協議《貨物貿易協議》,則是中國加入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區。
——亞太經合組織。由于亞太經合組織“開放的地區主義”的性質,它的象征意義一直大于實際意義,各國在亞太經合組織內的單邊行動中,關稅減讓水平也都基本與世界貿易組織的要求保持一致。但是伴隨著《貿物宣言》決定實現貿易、投資自由化的兩個時間表,大阪會議制定了實現這兩個時間表的行動議程,發達成員與發展中成員應分別于2010和2020年實現貿易自由化的壓力逐漸增大,盡管進展并不順利,但還是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收效。例如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方面,亞太地區以APEC為核心,在多個國家和地區層面上開展了貿易便利化工作。第一階段貿易便利化行動計劃已經完成,它成功地使得亞太地區在2002-2006年間貿易交易成本減少了5%;第二階段貿易便利化行動計劃旨在2007-2010年間使得亞太地區國家和地區的貿易交易成本再降低5%。同時, APEC對投資便利化也正在進行理論上的準備,目前已進入第二階段的研究。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是我國已正式加入并付諸實施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區。目前雙方正在積極推動投資談判,爭取盡早簽署協議,確保在2010年全面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
——《曼谷協定》。中國于2001年加入《曼谷協定》(后更名為《亞太貿易協定》),從2007年9月1日起,中國根據《亞太貿易協定》第三輪關稅減讓談判結果,對原產于韓國等五國的本分產品實施關稅減讓和優惠稅率。具體而言,對原產于韓國、印度、斯里蘭卡、孟加拉和老撾五國的1700多種商品實施降稅,對原產老撾、孟加拉的部分產品實施特殊稅率。而原產于中國的部分機械電子產品、化工制品、塑料制品等商品,出口至上述五國時也享受優惠稅率。
——次區域經濟合作。1992年亞洲開發銀行發起了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GMS),確定了貿易便利化、投資、交通、能源、電訊、農業等九個優先領域,投入大量資金,實施了許多項目。目前中國也積極參與這個合作,使西部落后省份與鄰近的周邊國家擴大相互貿易和投資,實現共贏。圖們江地區開發合作參與方主要是中國的吉林省和內蒙古自治區,以及俄羅斯、蒙古、朝鮮和韓國。目前參與各方在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銜接、跨境運輸、跨境旅游、跨境投資貿易等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經過十多年的合作開發,圖們江地區的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
中國參與亞太地區經濟合作的重要意義
一是通過參與亞太地區經濟合作,有效降低區域內各方的關稅水平,促進中國貨物貿易發展。無論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還是亞太經合組織,都對關稅減讓有具體規定,如亞太經合組織茂物目標中期評審就使得APEC成員平均稅率從1989年的16.9%降至2004年的5.5%。通過關稅減讓,參與亞太地區經濟合作的成員方之間的貿易渠道變得更加通暢,區內貿易也大幅增加,直接推動了中國貨物貿易的發展并促使中國成為發展中的貿易大國和地區貿易中心。根據中國商務部統計,2007年中國進出口總值達到21730.22億美元,同比增長23.4%。正是亞太地區這種繁榮的內部貿易,有效地促進了中國的貿易發展,并推動中國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可以預見,在2010年中國——東盟相互取消自由貿易區內90%的關稅,必將極大地推動中國與東盟的貿易,也必將我國對外貿易水平推上一個新臺階。
二是通過參與亞太地區經濟合作,有效地實現了貿易市場多元化,保障了經濟安全。中國積極參與亞太地區經濟合作,在客觀上改變了原有的比較單一的國際貿易市場結構,對美、歐等國的貿易依賴有所降低,使得我國的經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以中國商務部數據為例,2007年中國前十位貿易伙伴超過千億美元貿易額的有7個國家和地區,他們占中國總貿易額比重差異正在縮小,而且亞洲國家和地區總比重超過了美國和歐洲之和;同時需要指出,這7個貿易伙伴中既有發達國家和地區如美國、歐盟,也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如東盟十國,這種合理的多元市場結構有效保障了中國的對外經濟安全。
三是通過參與亞太地區經濟合作,中國的邊疆落后省份可以獲得更快的經濟發展速度,有助于改善地區差距。中國積極參與亞太地區次區域經濟合作,促進西南地區和東北部省份的開發與開放,可以更好地落實中國的“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戰略的實施,并推動這些省份經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四是通過參與亞太地區經濟合作,能一定程度上克服目前多邊貿易談判僵局帶來的困境,同時增強今后中國在貿易談判時的話語權。目前世貿組織多哈回合陷入僵局,原因在于多邊貿易談判中參與方多、議題多,同時還存在著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重大分歧,以及發達國家間的分歧,種種問題交織,導致談判步履維艱,影響了國家間的經濟發展,所以各國紛紛選擇區域經濟合作或雙邊貿易協定作為替代,將多哈回合談判帶來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中國參與亞太地區經濟合作中出現的問題
在中國參與亞太地區經濟合作過程中,出現的最引人注目的問題就是中國對多個亞太國家和地區出現的貿易逆差。中國商務部公布的2007年前十位貿易逆差來源地中,除第五位安哥拉、第八位沙特阿拉伯和第十位的巴西外,其他如中國臺灣省、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澳大利亞全部處于亞太地區,對亞太國家和地區的貿易逆差已經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一個重要特征。
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對東盟形成逆差,不僅有利于東盟國家分享貿易開放的果實,并減少他們對于中國的敵意和不安;同時,也在客觀上減輕了我國國際儲備劇增的壓力和人民幣升值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