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雜志亞洲版2006年刊登了一份“亞洲英雄榜”,鄧小平赫然在列。鄧小平入選的理由是:他改革了國家,也改變了世界。他的名字總與中國令人稱奇的經濟發展聯系在一起,他給中國帶來了全新的經濟發展思路,比如“黑貓白貓論”。
其實,在這之前,鄧小平已經八次登上《時代》的封面。
《時代》是美國影響最大的新聞類周刊,有世界“史庫”之稱,覆蓋面遍布全世界。自1923年3月3日創刊以來,《時代》就對報道中國有著濃厚的興趣。它的主要創辦者、老板亨利·盧斯是美國在華傳教士的后代,在山東出生并長大。在執掌《時代》的數十年間,他與中國的這一歷史淵源和其傳教士家庭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刊物對中國的關注,這一特點也延續至今。截至2002年,《時代》封面上與中國有關的人物和事件,大約有60次。
值得一提的是,鄧小平兩次被評為該刊的“年度風云人物”,即1978年和1985年。其中1986年1月6日的《時代》周刊用了25頁的篇幅介紹他。1997年2月19日,鄧小平逝世。3月3日出版的《時代》周刊在《告讀者信》中稱,能夠兩次當選該刊“年度風云人物”的,只有丘吉爾、艾森豪威爾等少數幾位世界領導人。
初次上《時代》,美國人將賭注下在鄧小平身上
1976年1月8日周恩來逝世。1月19日,鄧小平的碩大頭像首次出現在《時代》周刊的封面上,但色調極為暗淡、陰郁。封面左下角注明:“周恩來的繼承人:鄧小平”,右上角的醒目標題則是:《中國:朋友還是敵人?》這種暗淡、陰郁、疑慮的格調,不僅反映了觀察者當時眼中的中國,而且也揭示了美國以及美國人的集體心理狀態。
這一期《時代》用兩頁介紹周恩來,卻用了四頁介紹鄧小平。這一喧賓奪主的安排,顯示了美國人對未來的憂慮。
本來,中美關系很快就會正常化。但是,由于水門事件和越戰,事情一直就拖了下來。在美國人看來,周恩來代表著中國內部務實的溫和力量,希望和美國重歸于好,也愿意為此進行妥協。而且,當時的中國,正處于文革末期,國家處于崩潰的邊緣。周恩來一去,是否會人亡政息?激進派是否會主政?中美的戰略和解是否會由此斷送?這是讓美國人感到焦慮的。
不過,美國人很快發現,在這個不確定的時代,講話一針見血、斬釘截鐵、從來不兜圈子的鄧小平,甚至比周恩來還更好打交道。在美國人看來,鄧小平明顯親美反蘇,干練、執著、厲害,明白無誤地告訴你他想要什么,并準備為此付出什么代價。而且他直截了當地說他不擔心美國的威脅,他擔心的是蘇聯。這足以讓充滿焦慮的美國人感到一塊石頭落地。
所以,雖然1976年初誰將主持未來的中國還看不清楚,但《時代》周刊卻把賭注下在鄧小平身上。
二上《時代》,經濟改革是關鍵
果然,1978年,復出后的鄧小平明確地告訴美國人,他準備和美國打交道,于是中美迅速實現了關系正常化。
1978年12月25日,鄧小平的頭像與美國總統吉米·卡特同時出現在《時代》周刊的封面上,上面寫著:與中國打交道,與以色列免談。顯然這時美國已開始信任并欣賞這個新領導者了。
不過,鄧小平1978年被評為《時代》周刊的年度風云人物,并不是因為他一手促成了中美關系的正常化,而是他在國內開始的經濟改革。《時代》周刊事后承認,那年的評選,鄧小平并不是個熱門候選人。因為他剛剛復出,國內經濟一片凋蔽。中國在世界中還微不足道。
鄧小平的直言不諱和其敢于面對現實的勇氣,卻使美國人看到了這場改革的潛力。鄧小平公開講,自己的臉長得不好看,想裝得很好看也白搭,還不如自己承認為好。他甚至對美國記者說,中國在國際上不重要。因為中國還非常窮,能量有限。對抗蘇聯,要靠美國。但中國不是毫無影響。中國愿意通過和美國的合作,要來技術和資金。結果,西方人開始想向中國提供技術和資金。
中美關系的正常化,鄧小平頭像三上《時代》
1978年7月5日,中美建交談判開始。由于雙方立場尚有相當距離,談判進行得非常艱苦。為促使美國盡快下最后決心,鄧小平抓住時機,于11月29日在會見日本友人時發出信號:“訪日是我多年的愿望,不過,還有一個愿望就是到華盛頓去……完成了中美關系正常化這件事,我就可以去見馬克思了。”
12月初,鑒于美方在提出的中美建交公報草案中,立場有較大調整,鄧小平決定接見美方談判代表伍德科克。這一消息傳到美國,卡特總統立刻意識到這是一次重要的接見,“已經到了對與中國建交作出最終決策的時候了”。大喜之余,卡特鄭重地邀請鄧小平于1979年1月訪美。1978年12月16日(美國時間15日),中美兩國同時發表建交公報。1979年1月1日,中美兩國正式建交。
1979年1月1日,鄧小平的頭像再次被赫然印在《時代》周刊封面上。標題寫著:《鄧小平,中國新時代的形象》。不過,這次顯然更具有沖擊力,因為他被評為“年度風云人物”。鄧小平被評為《時代》周刊1978年的“年度風云人物”,不僅因為他一手促成了中美關系的正常化,更為重要的是因為他啟動中國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
《時代》周刊事后承認,鄧小平并非當年熱門候選人,他剛復出不久,中國經濟還需提振。但就是在這種舉步維艱的情況下,《時代》周刊為鄧小平大膽進行經濟改革和主政后的務實而大膽的風格投上了贊賞的一票。
隨后,剛過了一個月,2月5日,鄧小平的頭像再次出現在《時代》周刊封面上,題目是《鄧來了》。鄧小平訪美,掀起了美國全國性的“中國熱”。 陪同鄧小平參觀的美國參議員亨利·杰克遜指著那本封面有鄧小平像的《時代》周刊,笑著說:“那個時候,認為你是紅色魔鬼頭子之一,不可能想象可以將你評為《時代》周刊的新聞人物呵。”
《時代》:中國經濟發展迅速
進入20世紀80年代,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全面展開,經濟改革力度的進一步加大,中國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1983和1985年,《時代》周刊又在封面刊出了鄧小平的頭像,尤其是1985年9月23日,《時代》周刊雖然對中國政治有明顯歪曲,但還是告訴世界,中國經濟已經取得了飛速的發展,對鄧小平領導中國人民所取得的經濟成果給予了肯定和贊賞。
《時代》編輯部的爭論
1986年1月6日,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的照片再次出現在美國《時代》周刊該年度首期的封面上,成為《時代》周刊評出的1985年“年度風云人物”。這是《時代》周刊第二次把他評選為“年度風云人物”。
當然,作出這種決定需要很大的勇氣。美國《時代》周刊1985年“年度風云人物”的遴選于11月間就開始了。最先被提出來的人物有蘇共總書記戈爾巴喬夫,南非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黑人主教圖圖,南非黑人領袖曼德拉,以及美國總統里根。但在《時代》周刊高級編輯會議的討論中,這些人物都沒有得到普遍支持。這時,鄧小平的名字被提了出來。正巧,《時代》周刊首席駐外記者鄧肯剛從北京回來,編輯會議于是請他發表意見。鄧肯談了四個方面的看法,大力舉薦鄧小平:1、鄧小平推行的改革開放政策,在中國深得人心,世界1/4人口的生活因此得到改善。2、世界1/4人口生活的改善,有助于保持世界局勢的平穩。3、中國經濟政策的徹底轉變,如果確實有效,將意味著對蘇聯模式的共產主義提出了另一種選擇。4、這個轉變,無論在正面還是反面,都將影響世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
鄧肯所舉的事實和在事實基礎上的推理,一下子就說服了猶豫不決的高級編輯們。他們通過投票,選擇鄧小平為1985年的“年度風云人物”。
高級編輯們投票的結果只是提名,最后一關還要得到《時代》周刊的總編輯亨利·格倫沃德的首肯。格倫沃德又問了高級編輯們幾個問題。他問:鄧小平的政策會不會失敗?得到的回答是:中國人民支持他,高低潮也許會出現,但是回到“文革”時代卻不可能。他又問:人民的支持有什么征象?回答是:中國農村新房屋的建造是人民生活改善的明證之一。格倫沃德本人曾率《時代》周刊代表團在1985年10月訪問北京,見過鄧小平。鄧小平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好,就用鄧小平吧。”格倫沃德最后下了決心。 “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鄧小平的語錄,被摘登在《時代》周刊上。
鄧小平把中國變成了一個有影響力的大國
1997年3月3日,鄧小平頭像第八次登上《時代》周刊封面。這位東方巨人的歷史在《時代》周刊的記錄里經歷了“懷疑-認同-敬佩-期盼”的過程。美國人在緬懷這位巨人的離去時,也對未來的中國投注了另一份期盼,一如當年鄧小平剛剛上臺時的期盼一樣。《時代》寫下這樣一個標題:《下一個中國:鄧的繼任者能否把中國變成一個為世界所接受或喜歡的超級大國?》
鄧小平去世時,冷戰早已結束。中美之間戰略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雙方利益沖突加劇。但是,這一切沒有改變美國人對鄧小平的敬意,這位故去的老人,已經把中國帶進了世界。中國在世界上,已經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大國。
(摘自《星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