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28日,農歷春節后的北京,200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會后第二天,一位名叫彭桓武的科學家孤獨地走完了他92年的生命歷程。彭桓武先生離世的消息,與那些天充斥各大網站頭條的章子怡戀情猜測的消息相比顯得微不足道。而他終其一生奮斗的事業:中國的核反應堆、原子彈、氫彈、核潛艇和基礎物理等事物,已經成為了一個遙遠而陌生的概念。
公眾為何冷落科學家
對于中國科學家正在逐步變成公眾視角“邊緣人”的現象,一些媒體與知識界人士曾為此討論過許多次,從而總結出了一些深層次的問題。
首先,從現實意義上說,科學家從事的研究工作本身就是孤獨寂寞的。科學的精神,本來就是一個探索未知世界與真理的過程,是一個求知求新、顛覆傳統的過程,這個過程注定了科學家需要堅守并甘于寂寞。
其次,大多數科學家所從事的基礎科學領域,是一個長期投入、見效緩慢、缺乏直接價值的工作。在當代中國社會價值觀日趨商業化、功利化,價值杠桿偏向于實際利益與經濟回報的情況下,基礎科學研究所需要的理想與奉獻精神顯得又“土”又“傻”,社會對基礎科學研究及科學家的冷落也就成了意料之中的事。
另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反智主義”對科學價值的輕視也是不能忽略原因。當這種觀念折射到當代社會的時候,就出現了萬人報考公務員、理科博士改行從商的現象。
而科普教育工作的停滯也是造成公眾無法正確認識科學價值的因素之一。據國外資料統計,美國電視臺的科技類節目,占節目總量的20%,日本電視臺占15%,中國電視臺只有6%。在科學原理和大眾讀者之間,缺乏一種良好的溝通與傳播渠道。這些都是造成目前中國公眾缺乏科學素養的主要原因。
忽視科學價值的后果很嚴重
16世紀以前,中國曾是世界科學文明的中心,四大發明、張衡的地動儀、鄭和下西洋的寶船、明朝軍隊的火藥武器等,都是當時絕無僅有的先進技術。可惜的是,這些發明創造因傳統觀念對科技價值的漠視,使它的創造者們被拋棄在歷史典籍之外,科學的光芒最終被壓制在道德玄學之下。
16世紀,意大利的文藝復興使科學的價值從神權的威嚴中釋放:在佛羅倫薩出現了第一個近代科學院,伽利略的科學實驗奠定了實驗物理學的基礎,意大利的科學復興推動了本國工業、貿易的發展。17世紀,英國科學家玻意耳發現了氣體定律,虎克發現了彈性定律,牛頓奠定了以力學為代表的近代物理學基礎。自然科學所解放出來的生產力,造就了英國的百年霸業。18世紀的法國,在啟蒙運動的影響下,科學精神、原則和方法滲透到法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法國建立的科技專利制度、科技獎金制度使科學發明變成一種職業,科學勞動逐步商品化。19世紀,充滿創新精神的德國科學家們,改革了科研教育體制,首創了大學實驗室與學術導師研究制度,教育與科研的結合使德國一躍成為世界工業強國。
科學的價值究竟在哪里
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當落后的近代中國在飽受西方的欺凌之后,魏源、嚴復、左宗棠等有識之士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科學技術被視做救民于水火的濟世良藥。1900年,中國完全沒有現代科技,懂得微積分的全國不足10人。從20世紀初到20世紀40年代,中國派遣了數十萬人的留學生前往歐、美、日學習科學技術,由此建立了基本的現代科研與教育體系,完成了中國初步的科技啟蒙。
新中國成立后的50多年中,中國的科學技術產生了質和量的飛躍。20世紀60年代依靠華羅庚、錢偉長、盧嘉錫、蘇步青、周培源等科學精英,中國建立了由中國科學院、高等院校、產業部門、國防部門和地方科研機構構成的科研體系。20世紀70年代,中國實施了軍工航天的“兩彈一星”工程。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后,中國進入了科技發展的黃金時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在原子能技術、空間技術、高能物理、生物技術、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等方面,已達到和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20世紀80年代,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使我國糧食每年增產上千億斤,解決了我國人民的吃飯問題;中國向南太平洋成功發射了遠程運載火箭。20世紀90年代,王選的激光照排技術實現了漢字印刷革命;中國的基因工程技術獲得重大突破。進入2000年后,中國實現了載人航天工程,實施了針對發展高技術領域的863計劃,推動農業科技的星火計劃,扶持高新技術產業的火炬計劃及加強基礎性研究的攀登計劃。20世紀以來中國科技的飛速發展是一個史無前例的現象。
科學家是科技強國之路的核心
一般來說,歐美國家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實驗性發展的投入經費比例為1:2:5,新興工業化國家為1:2:4,而我國則為1:5:9。我國基礎性研究經費占RD支出的6.4%,低于美國17.3%、韓國16.5%、日本14.5%的比例。從事科技工作的人員數量相對欠缺,每萬人中從事科研活動的人數只有發達國家的1/10。科研投入的不足和科技體制的某些缺陷導致了科技成果的難產和科技成果轉化的困難。目前,我國的科技成果專利技術實施率僅有10%左右,科技成果轉化為商品并取得規模效益的比例約為10%~15%,遠遠低于發達國家60%~80%的水平。
當新世紀人類的第三次產業技術革命大潮已經來臨的時候,中國如果能夠抓住機遇、掌握未來科學技術的導向與核心,必定能使世界科技中心回歸東方。但這一切還是要從提升公眾的基本科學素養、普及基本科學知識、傳播弘揚科學精神做起。當一個國家的傳媒焦點與公眾視角還只是停留在庸俗獵奇的時候,當一個國家的知識財富創造者們得不到公眾的應有尊重與關注的時候,就說明我們距離圓中國的科技大國之夢、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宏偉目標依然很遙遠。引導中國公眾關注科學家、關注科學價值,是中國媒體應該承擔的責任。(摘自《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