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在當時顯得驚世駭俗:1985年,當約施卡·菲舍爾在黑森州議會舉起右手宣誓就任州環境部長時,這位聯邦德國的首名綠黨籍的州部長穿著運動鞋,沒打領帶。現在,這雙穿得破破爛爛的鞋子是波恩歷史博物館的展品。倘若那條沒被打上的領帶也能拿去展覽,那它現在一定也放在博物館的陳列柜里。13年后,當菲舍爾被任命為德國外長時,已經成為中產階級的他系上了領帶。而現在,他再次摘下了領帶。不久前,他在《明鏡》周刊的封面照上重新敞開了衣領。菲舍爾似乎取下了一切束縛他脖頸的東西:綠黨!責任!還有亂七八糟的瑣事!
菲舍爾自詡為德國政壇最后的搖滾歌手,但他也許沒料到:靠不系領帶表明不對世俗妥協早已不合時宜。就在幾年前,政治家們只有在拍照時才摘下領帶,而這是為了在令人身心疲憊的首腦會晤結束后昭告世人,雖然國際協議在耳畔響了幾個小時,但他們在唇槍舌劍的會談間隙還是和對方度過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輕松時光。可現在,政治家們根本就不系領帶:貝拉克·奧巴馬宣布競選總統時沒戴領帶。尼古拉·薩科齊在勝選后也光著脖子出現在公眾面前。而過去,法國的國家元首只有在被送上斷頭臺前才這么做。甚至連去年被德國領帶研究所評為“年度領帶先生”的下薩克森州州長克里斯蒂安·武爾夫目前也愿意以敞開領子的形象示人。他們全都相當不拘禮節——并且有一顆年輕的心。
不打領帶儼然成了一種所有人都必須參與的大趨勢。而那些不愿這么做的人也已經受到了溫和的督促。去年夏天,日本政府開展了“清涼裝”運動,號召人們熱天在辦公室里不打領帶,從而避免空調滿負荷運轉,達到節能的目的。
領帶有什么用呢?它是男裝中唯一只起裝飾作用的配件——而且人們會在領帶上犯很多錯。領帶節打得不是太松就是太鼓,領帶的紋飾不是太寬就是過于細碎。領帶是個性的信號旗,粗獷的人打上領帶馬上就會泄漏底細——大權在握的男人樂意丟開領帶,這毫不稀奇。
不過,領帶廠商并不為此擔心:克雷菲爾德的領帶制造商漢斯·普勒內斯說,為年輕男士設計的窄領帶賣得越來越好。最近弗朗茲·費迪南德樂隊和吸毒的搖滾歌手皮特·多爾蒂都打起了領帶。那片圍著脖子的布條表明:我無須通過隨意的著裝來表明自己的不俗。將來我們或許會看到都市的叛逆青年打著領帶——直到政治家們有一天意識到,露出脖頸上打褶的贅肉根本不會讓人看起來顯得年輕。
(摘自《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