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廠歌、升廠旗、別廠徽……,都沒有錯,但千萬別看作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頂級表現乃至全部內容。
企業文化并不是“言必稱企業文化”就能“如雨后春筍般茁壯成長”的。恰恰相反,那些此起彼伏的論壇、峰會之類依然掩飾不住事實上的瓶頸制約,因為企業文化的建設有其特定規律,它需要宏觀、微觀等諸多因素的配套與到位,否則,就會存在一定的“連環短缺”,這大體可描述為:中國短缺企業→企業短缺變化→文化短缺錘煉→錘煉短缺方向。

在眾多大大小小的企業中真正有品牌、有文化、有內涵的仍然嘆為珍稀。
因為沒有企業文化的企業肯定脆弱得很,淘汰率也高。辦企業,不能指望辦一個活一個、辦一個好一個,這在充分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亦如此。市場經濟越成熟,對興辦企業者而言,可能僅僅意味著企業的出生率高、死亡率(淘汰率)也越高,而不是人人都能把企業做大做強的。但是,這并不影響我們去觀察另一個現象,為什么“長壽公司”、“百年老店”等強勢企業大多聚集在充分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而且不只是“聚集”,甚至是“造就”?深入地看,它們似乎都有一個共同點:在生產有形的物質產品或服務的同時,竭力“生產”無形的(軟性的)企業文化,而且將后者看作更為重要甚或至高無上的企業使命與貢獻。中國企業與國外強勢企業的差異,從客觀層面上分析,不能漠視自然進程使然,因為說到底,別人搞企業、搞市場經濟歲月漫漫,我們才幾個年頭?時間這個最樸實的東西,總在支配著千差萬別。文化之于企業,如同企業之于中國一樣,都需要時間的培育與積淀,正因如此,我們才應當重視企業文化建設,并堅信拔苗助長或夸夸其談、言過其實、虛張聲勢之類絕非真正的“重視”。
搞企業文化建設不能不明真諦,不能不求甚解,不能不知深淺。那種跟風逐雨、趕時髦、表面化、庸俗化的做法,只能造就“假企業文化”、“偽企業文化”,最終則會傷及企業發展乃至生存。唱廠歌、升廠旗、別廠徽……,都沒有錯,但千萬別看作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頂級表現乃至全部內容。說到底,名副其實的企業文化是錘煉出來的,它必須經歷企業在發展征程上不可回避的成功與失敗的反復交戰,它必須接受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人類學等諸多學科知識的綜合滋養與洗滌……由此才能錘煉出真正能使企業永續發展的不竭源泉。
錘煉企業文化,毫無疑問,亟需企業領軍人物意識上的高度自覺,并外化為既定方向。領軍人物的文化狀態,比如眼光、胸襟、智慧、意志力等,無不直接間接地決定著企業文化建設的發展方向、質量及進程。因此,說企業文化是一把手文化、擎旗人文化、創始人或創業家文化不無道理。
立足于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與追逐,我們必須以一系列現代經營管理的規章制度為核心,使企業文化趨于成熟與穩定。而認識企業文化為何物,這本身就是一門學問,比如既可從集體認知的角度對企業文化作出功能主義解釋,也可從個體認知的角度對此作出符號學解釋。如同認知一切事物一樣,還應對企業文化建設融入全球化思維,提高其能級檔次與視野規模。這也叫水漲船高、與時俱進!于是,我們是否應當確立這樣的觀念或意識:大凡有先進方向指引的企業文化建設,一定是非常個性化的(可以相互借鑒,但很難照搬照抄、全盤“克隆”),有滲透力的(對發展戰略、競爭力、誠信等影響至深)、有外溢性的(一旦成熟,便能產生讓人為之眼睛一亮、豁然開朗的驚奇效果,外溢為一種“公共品”)以及有寬闊視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