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國際社會對中國當代藝術的興趣不斷升高,在上海雙年展期間,整個上海當代藝壇都推出自己最隆重的大展。第二屆上海當代藝術館文獻展邀請陸蓉之、潘晴、柳淳風和館內策展人斐丹娜共同策劃上海當代藝術館兩年一度的大展,今年上海當代藝術館以《夢蝶》為命題,展期為9月10日至11月9日。
為何夢蝶?古代與現代
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齊物論》)
《莊子·齊物論》中提出的“莊周夢蝶”,從戰國時期開始就引起很多關于哲理性和認知論的辯論。什么是夢?如何分辨夢境與現實?一般人所理解的夢境是虛幻的,醒來后的世界才是真實的。莊子卻不以為然,他所提出的夢蝶表達出齊物論的精髓,他覺得清醒狀態跟夢境里面都是存在現象跟形態,所以莊子不僅是莊子,蝴蝶不僅是蝴蝶,他們雖然并不一樣,卻彼此也不對立。
眾人耳熟能詳的“莊周夢蝶”成為了上海當代藝術館第二次雙年展的構想,《夢蝶》一展是個哲理性的挑戰,被邀請參展的藝術作品,多少都反映了莊周夢蝶所包含的意象——現實與夢境的交錯或辯證,還有舊中國與新中國演變所產生的復雜關系。中國審美觀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地改變,可是某些特質與特征卻是永恒不變的。可能對于一般人來講,很多融入當代藝術和設計的傳統中國特質,無法一眼就看得明白,但透過將近80位參展藝術家作品的演繹,就能夠體會藝術其實是現實生活的縮影,能夠將個人身邊事物的特性一一放大,并且用不同手法呈現出來。新舊中國之間綿長而糾纏的血緣關系,是上海當代藝術館兩年一度的文獻展將持續探索的重點。
中國的身份
有如莊子復雜的故事,中國的身份是不容易定位的,中國文化從來不是單一或停滯不前的。中國的身份是由中西方,還有古今看法拼合而成,實為一個錯綜復雜的構成。某些藝術意象幫助大眾聯系他們對于中國過去與當今的看法,由傳統的書畫到長城和紫禁城這些極富代表性的形象,到今天文獻展所企圖界定的某些古今匯點,上述這一切都能銜接實際上和概念上的中國美學形式和論點。
夢境和醒來狀態,猶如舊中國與新中國無縫的鏈接。正在辦奧運的中國,曝光在全球所有媒體關注的鏡頭下,中國猶如從夢境中突然蘇醒,仿佛一夜之間踏上了國際舞臺。其實中國并沒有驚天動地的蛻變,究竟她是以全新的姿態示人,還是一個古老文明的一夜復蘇?中國的當代藝術家不斷面對以及探討這一連串復雜的問題,有的運用傳統制作手法配以當代的表達語匯或表現形式,他們成為將中國舊與新形象混合為一體的重要人物。但是,也有不少非常年輕的藝術家,他們直接挪用了各種傳統的元素,往往以拼接或編輯的手法,演繹了虛擬與真實,傳統與當代,而回避了傳統與現代對立的上一世紀課題。
上海當代藝術館的文獻雙年展將持續探討中國的歷史和過往的身份如何反映于今天新中國的創作領域之中,最后借以深入理解當下的中國當代藝術現況,同時大膽地預策未來的某些發展。
第二屆上海當代藝術館文獻展——《夢蝶》
展出地點:上海當代藝術館MoCA Shanghai
展出日期:2008年9月10日至11月9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