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企業并購是正常的市場經濟行為,但我們實在無法回避匯源果汁被可口可樂并購一事引起的巨大反響,對此,清華大學經濟外交研究中心學者何茂春專門撰文評論。
在商品經濟社會里,產品、品牌、企業、企業家、勞動力、標準和質量等都具有商品性質,是可以合法易手的。不開放就無法保證品牌的競爭力,人挪活,品牌也同理。品牌的生命力來自于競爭,在更寬廣開放的平臺上參與競爭才能保證品牌具有持久而強有力的市場競爭力,出于保護目的的部分不開放,最終的結果是在有一天面對強大外來者時,無力進行自我保護?!巴ㄓ谩辈①彙皻W寶”,德國人并未失去“民族品牌”,反而使曾經的民族品牌更好地走向國際市場。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品牌的“民族性”有漸漸模糊的趨勢,如果仔細分析,“品牌無國界”是成立的?!妒澜缡瞧降摹返淖髡摺⒚绹都~約時報》專欄作家弗里德曼曾提到,他采訪的一些跨國公司的擁有者已經不再把自己的企業稱為“某國企業”,甚至都不再說自己是“某國人”,因為這些整天飛來飛去的人真切地生活在“無國界”的狀態中。準備“喝掉”匯源的可口可樂就稱自己為“全球品牌”,而非“美國品牌”。有網友戲謔地讓大家不要為“民族的匯源”瞎操心了,因為匯源的注冊地在海外的開曼群島,因此匯源實際上是一家外資公司,商務部官員也承認,“匯源果汁是一家離岸注冊的公司,因此可口可樂并購匯源果汁名義上應該是兩個外資公司之間的并購”。當然,關系到國計民生、高科技與國家安全、巨大經濟利益的國有企業兼并與并購要謹慎以對,對等互惠也符合國際慣例。只要符合中國法律,沒有并購外暗箱交易和脅迫,不構成壟斷,那么就不存在“善意、惡意”的問題。聯想并購IBM的PC部分股權,合法就成立。海爾服務全球,其“利益”不知哪個民族可以專屬?匯源在被可口可樂并購的風波中其實很“聰明”,因為并購事件雖然惹惱了成千上萬的網民,卻也吸引了億萬其他網民。不管本次并購是否成功,匯源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產生了它花多少錢都不一定能買到的廣告效應。這次并購公案不管能否被批準,只要能讓國內經濟法制更加完善、并購市場更加活躍、讓并購過程更加透明和公正、讓外國減少對中國資本參與其國內并購的歧視、讓公務員與企業管理者更加懂法、讓國民更加關心國家經濟安全,那獲益的就不止是匯源一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