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白石)
四百年青春之夢
白先勇先生說十歲的時候第一次接觸昆曲,是梅蘭芳與俞振飛在美琪大戲院珠聯璧合的空前盛大演出。雖不懂戲,但《游園》中《皂羅袍》那一段婉麗嫵媚,一唱三嘆的曲調,卻深深地印在他的記憶中,“以致許多年后,一聽到這斷音樂的笙簫管笛悠然揚起就不禁怦然心動。”而第二次在上海再看昆曲,是四十年后的事了。最令他激動不已的,是看到了昆曲——這項中國最精美,最雅致的傳統戲劇藝術竟然在遭罹過“文革”這場大浩劫后還能浴火重生,在舞臺上大放光芒。當時那一種感動,非比尋常,我感到經歷一場母體文化的重新洗禮,民族精神文明的再次皈依。當經歷人世滄桑,“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時,聽到那一段“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白先勇說,“在臺下,我早已聽得魂飛天外,不知道想到哪里去了。”
昆曲是我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明朝中葉至清代中葉戲曲中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很多劇種都是在昆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中國戲曲之母”的雅稱。它唱腔的特點就是流麗悠遠,細膩優雅。
白先勇之所以對昆曲念念不忘,是因為昆曲的“美”深深地打動了他。“昆曲無他,得一美字:唱腔美、身段美、詞藻美,集音樂、舞蹈及文學之美于一身,經過四百多年,千錘百煉,爐火純青,早已達到化境,成為中國表演藝術中最精致最完美的一種形式。”
白先勇充分運用現代的技術手段,將昆曲之美發揮到極致。在刺眼的燈光下,臺上演員身上的戲服顯得格外鮮艷亮麗,背景是“牡丹亭”的毛筆書法,蒼勁有力。大紅大紫的舞臺效果與清雅悠揚的古代器樂合奏,把人置身于一種空靈、迷幻的遠古時空當中,一出青春版《牡丹亭》能把我們封存已久的審美神經喚醒。
昆曲不僅有形式美,它的情也美。他說,中國明朝戲劇家湯顯祖創作的《牡丹亭》是“中國文學中最美麗的愛情神話”之一。《牡丹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唯美浪漫“至情”,亦讓人深為迷醉。杜麗娘對書生柳夢梅因夢生情,因情至死,也因不渝之情而從死復生。白先勇說,《牡丹亭》已經上升到了一種寓言式的情的層面,是一種形而上的東西。這里面的情已經到了“至”,可以超越生死、感動地獄、打破禮教,到了“情可以勝禮”的地步。我說《牡丹亭》上承《西廂》,下啟《紅樓》,是浪漫主義文學的高峰。
昆曲的義工
因為對昆曲之美的傾心,白先勇不知不覺成了昆曲的義工,自2001年昆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更是一發而不可收。在全球各地多處居住生活,使白先勇有了廣闊的視野,他認定《牡丹亭》的美具有普世的價值,應該向全球推廣。“我認為,最后要在世界上出頭,那你的文化的水準、藝術的、美學的水準,高到一定水平以后,會超越地域和文化的阻隔。”
然而這個文化的多樣性在全球化的時代需要著力的保護和推廣。他說,“我在美國住了三十幾年,我自己在外面教授的也是中國文化課程,我們自己的文字、文化,在全球化的影響下,不是在拒絕全球化,而是設法保護我們自己民族的特色,這是有必要的。” “全球化的實質是西方強勢文化利用科技的優勢,把他們的文化向全球推廣,這就更需要各民族在全球化的趨勢下保護住自己的傳統文化。”被戲稱為“昆曲義工”的白先勇說,“在通訊技術手段高度便捷的今天,理性與審慎對堅持傳統文化尤為重要。”
歐美巡演
懷著這樣的理念和動力,作為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人,白先勇推動了該劇的世界性巡演。自2004年以來在世界巡演146場,觀眾人次達20多萬,培養了大批年輕的觀眾,也將青春版《牡丹亭》推向國際,讓外國觀眾認識中國昆曲,對中國戲曲甚至中國傳統文化有新的評價。每場上座率幾乎都達90%,在西方觀眾中引起熱烈反響。
2006年9月,青春版《牡丹亭》赴美國西岸巡回演出,造成極大轟動效應,在舊金山灣區、洛杉磯等幾處加州大學校區公演12場,場場爆滿,觀眾反映空前熱烈,各大報佳評如潮,昆曲首次在美國得到學術界及文化界的認可及推崇,論者認為是自梅蘭芳1930年赴美巡演以來,中國傳統戲曲在美國所造成的最大的一次沖擊。紐約百老匯音樂劇《西貢小姐》編導看了演出后對劇組表示:演出太美了,這是藝術審美的最高境界。中國人在數百年前即已創造了如此美的作品,令人驚嘆!許多美國觀眾贊嘆演出是“人美、詞美、唱腔美、音樂美、舞臺美、服裝美”。研究東亞文化的麥可·貝瑞教授表示:“你們的表演中國人喜歡,外國人也同樣喜歡,而且能看懂。這說明昆曲藝術是普及的,可以超越國界和文化的隔閡,是世界級的瑰寶。”加州大學圣地亞哥校區戲劇系教授麥唐娜(MarianneMcDonald)看完青春版《牡丹亭》后當眾宣布:“這是我一生中看過的最偉大的一出歌劇。” 加州大學伯克利校區音樂系及東方語文學系接連兩個學期開設昆曲課程,聘請昆曲專家李林德教授講授。加州大學爾灣校區戲劇系也開設昆曲講座,請上海昆劇團名角華文漪示范。
今年8月,青春版《牡丹亭》赴歐洲巡演,先在英國倫敦演出兩輪六場,然后到希臘雅典演出一輪。倫敦首演是作為“時代中國”(ChinaNow)的一項節目,并被安排在在倫敦享有輝煌歷史的薩德勒斯韋爾斯(Sadler’sWells)戲院演出兩輪。這次的演出也是極為成功。上座率達到了九成,一二樓都坐滿,大概有六七成是英國觀眾。牛津大學中國研究中心的“掌門人”霍克斯教授說“美極了!“ 音樂網”劇評人安·奧索莉歐(AnneOzorio)十分欣賞青春版《牡丹亭》的極簡美學,對于昆曲水袖動作內涵之豐富也特別嘆服,她舉例《旅寄》一折,俞玖林飾柳夢梅旅途中抵擋風雪演得十分生動,“是用水袖演出來的,水袖表示他身體一部分同時也表示打在他身上的風雪,這簡直是絕活一招。”“昆曲有普世價值,因其能直接訴諸人類感情,只要是心胸開闊的人都能接受它。”劇評人大衛·道吉爾(DavidDougill)對青春版《牡丹亭》一片贊揚;道吉爾還稱贊《牡丹亭》的舞蹈身段“美妙高貴”,水袖動作“干凈利落”、“表情豐富”,他說那些美麗的花神在臺上滑過去好像“腳下有輪子似的”,《離魂》收尾簡直“壯觀”!
然而,白先勇仍表示他的憂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中國昆曲是“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杰作”,歐美的大報劇評對昆曲青春版《牡丹亭》一致贊揚,歐美學術界給予昆曲美學最高禮遇,美國英國一流大學紛紛開設昆曲課教授他們的學生,而我們中國人如果對自己的文化瑰寶仍然無動于衷,不懂珍惜,這只能說明我們這個民族的文化認知和文化意識出了大問題。
他認為應當在高校設置昆曲課程,讓昆曲在校園扎根,長期培養學生欣賞昆曲的能力;還應當建立專屬昆曲演出的劇院,不然昆劇團難以生存。他有設想如果在昆曲原生地蘇州能有一間與蘇州園林美學搭調的昆曲劇院,由各昆班全年輪流演出,相信會吸引大量外國及本國的游客觀賞。白天游園林晚上觀昆曲,這是一程極高雅的“世界文化遺產”之旅。
他曾說, “最好的文化、最美麗的一朵牡丹在你的后院里面,你不去欣賞,不去灌溉,人家是不會替你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