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李曉棟
考察一個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能力,其是否有一個和諧、有序、穩定的“企業內部責任”環境是很重要的。一個企業弄不好自己的內部環境,怎么會有更多力氣去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最近,一篇評論文章講述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在不久前的北京奧運會期間,珠海格力電器公司出臺了一個“邊工作邊奧運”的員工福利措施。該公司的員工可以在奧運期間,通過廠區內專門的視頻設備,觀看奧運比賽。一個貌似“娛樂與游戲”的項目,經過企業的決策討論,被一本正經地嚴格執行,這與近年來出現的員工“在家上班”、“攜子辦公”、“四天工作日”等現象一樣,正在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中國企業之中。
美國華特迪士尼公司的創始人華特·迪士尼對此早有見解,他認為:“一頓豐盛的熱氣騰騰的免費工作午餐,能使你即將衰竭的腦力體力重新振奮。”設立寬松的工作環境,給予員工各種“至廠如家”的措施,不僅能效緩解工作壓力,還能調動工作激情。同時,這種對員工的愛護與關懷之心,也是企業提升凝聚力,承擔企業社會責任中的“內部責任”的主要方式。
企業的社會責任是為國家經濟與人類社會做出貢獻,但如果企業內部的問題解決不好,企業的產品、質量、安全、市場效益也會隨之下降,從而影響整個經濟環境。企業社會責任說大也大,說小也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以,考察一個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能力,其是否有一個和諧、有序、穩定的“企業內部責任”環境是很重要的。一個企業弄不好自己的內部環境,怎么會有更多力氣去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要修“社會責任”先修“內部責任”
對于企業社會責任要“表里兼修”的道理,世界銀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早有論斷。他指出:“企業行為常常會自覺不自覺地超出自身應有的邊界,對社會、員工等利益相關者產生可能是不利的影響。為了社會的繁榮和和諧,我們有理由提倡企業加強社會責任感并使企業的外部影響內部化。”
除了理論觀點,在目前中國企業的發展現狀中,企業完善內部責任的問題已日益凸顯。在一篇題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悖論抉擇”的文章中,作者指出:企業社會責任從內部做起,對中、小企業尤其是個考驗。處于創業或謀求生存階段的企業由于缺乏社會資源和雄厚的資金,不得不在外部客戶、消費者利益與企業職工利益間尋求平衡,從而形成一個企業坐莊,雙方博弈的局面。
今年7月,湖北報刊就為此報道了一家在企業改制期間瀕臨破產的中小企業,其負責人如何頂著巨大的壓力,在“減員增效”與“安置就業”之間如何做出了艱難的選擇,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勇于承擔企業責任,重新安置了幾百人再就業,未給社會增加一個負擔的感人故事,通過“企業內部責任”間接促成社會和諧的企業社會責任。這位叫鄭健的企業家提出:“一個職工離職,不僅影響一個家庭生活的穩定,還可能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作為一個負責任的企業家,應當追求的是“企業責任”和“社會責任”的最優化。”
而全國人大代表、皇明太陽能集團董事長黃鳴的觀點更尖銳。他認為,比如慈善,作為企業社會責任的一部分,應該從企業內部做起,做到內外兼修。在企業內部要有一套關愛職工的機制,當員工及家屬有特殊困難的時候,企業要能及時地了解到,并能很快地幫扶到位,這不僅僅是對他物質上的慈善,也是一種精神上的慈善,代表團隊沒有拋棄他。企業更應讓職工樹立對用戶負責、對社會負責的精神,讓產品真正讓人放心,誠信生產,誠信經營。
員工權益是建立“企業內部責任”的主要方式
可喜的是,中國的各類企業正在用各種方式在主動探索各種實現“企業內部責任”的方式。按照中國以儒家為代表的傳統道德觀,社會責任與道德責任得以體現的認知手法,主要是“以人為貴”的思維,“益于人曰利”與“仁者,人也”,“人和”而萬事興、企業興。所以,采取提高企業員工的福利與權益的辦法就是其實現“企業內部責任”的一種重要方式。
在我國的計劃經濟時代,我國企業就建立了一套以企業為主的社會福利載體,這種“企業內部責任”體制,曾經成為了負擔社會成員基本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根據1950年6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規定,企業可以通過設立學校、醫院、商店、食堂等機構來幫助員工解決與生活有關的一系列問題,建起了一個“從搖籃到墳墓”一切福利的“企業社會”,即使是很小的企業,也是五臟俱全。
隨著改革開放的加快,主要由企業承擔的社會福利功能逐步轉移到社會公共保險基金中,并出現了一種獨立于國家基本社會保障之外的“企業自主福利”。
比如在我國的民營經濟發達的一些省份,一些民營企業出現了“企業辦福利”的潮流。有的企業為職工建造了幾千人的酒店式職工宿舍;有的企業設立了職工子弟學校;有的企業設立了職工圖書館、體育館、療養院。
而在中國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百度公司,其資深人力資源總監魯靈敏介紹,在公司只有400多人的時候,他們就從一家醫院找了一位保健醫生,給公司員工提供醫療咨詢服務,在公司內部被稱為“神醫”。如今百度的員工人數已經有6000多人,這樣的“神醫”已經不能滿足需要了,他們就聘請專業機構來提供外包服務,給員工提供貼身的健康咨詢服務。
而有的企業還出現了“工齡工資”或“終身員工”制度,“員工援助計劃”、“彈性工作時間”、“帶薪休假”等新型企業自主福利項目。這些都體現出我國企業已經意識到企業福利對企業發展的意義,開始越來越重視企業福利。各種企業福利項目在具有一定社會功能的同時,也成為了企業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主要激勵方式,而且還對一個社會穩定程度起著很大的作用。
當前,國家處于經濟轉軌的關鍵時期,黨和國家都在大力倡導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期望企業界能為國家的發展、民族的復興做出應有的貢獻。企業社會責任正在為國家社會所高度重視。在一些研究機構的企業發展調查報告中,“責任力”已經超越“創新力”、“影響力”等列為各項指標的首位。企業的社會責任成為衡量企業對社會貢獻度的重要指標,反映了構建企業與社會和諧共贏的協調機制正成為這個時代一種明智的選擇。
《孟子·離婁上》:“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對企業與員工而言也是如此。當企業在進行社會活動實踐社會責任的同時,社會責任可以先從企業內部做起。而當更多企業和企業家這樣去實踐社會責任時,就能促進一個和諧、文明社會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