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有很多精髓,比如我堅持的“義利兼顧”,是我們的古訓,商人不應該只看到錢,而應該重公益,重信用,重中華傳統道德。教育應該源遠流長,做長、做深、做遠是最重要的,從孩子抓起才是抓住了未來。
——王國達
對王國達的采訪在力國大樓他的私人會客室里進行,王國達先生的辦公室和會客室布置得非常簡潔,辦公室的墻上掛著一幅“義利兼顧”的書法,筆法頗有風骨。王國達臉上始終洋溢著笑意,給人的感覺十分親切。
“三之三”國際教育機構在中國臺灣已有20年的教學歷史,成功地經營了超過百家的幼教單位,與此同時,“三之三”還從事幼兒圖書、教材、教具的出版、制作和發行工作,近年來業務一直延伸到美國、新加坡、香港、馬來西亞等地。“三之三”已經成為華人幼教行業的著名品牌,“三之三”于2003年起到大陸發展,憑借0—6歲一體化的先進教學理念及系統的教案、教材、教具,非常適合0—3歲兒童的感官教育及3—6歲兒童的智能教學,受到了有關部門的領導及專家的肯定。
說起“三之三”,說起自己對幼教事業的投資,王國達深有感觸,“我來到大陸已經20年了,1985年起即在臺北投資幼教事業,雖然說教育是不以盈利為目的的,但不表示不能有效益,投資‘教、科、衛’事業的重點是在盈利的同時把效益拿來做更大的發揮。”他說自己當初在大陸開設第一家“三之三”幼兒園的時候,這也是溝通上的一個難點。
“我不是為了賺錢在辦學校,但是在保證學校教書育人的同時我們也不會不考慮兼顧收益,為此我一開始就向主管單位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政府和相關單位的一系列支持與信任讓‘三之三’在上海跨出了第一步。為了回報他們的信任,我的承諾也一定會兌現,‘三之三’有了效益之后一直在發展,我們從第一所蓋到第二所、第三所,到今年的第14所,從上海蓋到南京、杭州,馬上你們會看到‘三之三’出現在更多的城市,大城市和小城市都會有。”

襪業成功,勇探幼教事業
王國達1959年出生于中國臺灣省桃園縣,成長于臺北,1978年他進入臺灣政治大學,主修東方語專業,同時還輔修國際貿易和企業管理。大學畢業之后,他就被征召入伍。兩年后,那兩門輔修的課程卻成就了他全身心投入商貿事業的基點。
1984年,王國達開始了自己的創業史,從事針織品貿易,特別是襪子貿易,他通常的做法是,從歐美經銷商處拿到訂單,在臺灣島內及東南亞一帶下單生產,這也是當時臺灣最常見的商貿運作模式。作為一個企業家,王國達把他的力國名襪經營得極為成功,然而除了企業家的身份之外,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那就是教育家。在創業的第二年,初出茅廬的王國達就開始投資幼教事業,當筆者問及為何在創業伊始就要冒風險投資教育事業的時候,王國達笑著說:“我覺得我有一種嗅覺,可以嗅到商機。不過一開始的動機其實是關懷。當時我的公司就在王永慶的臺塑大樓旁邊,那里有一個小學。臺灣的小學與大陸不同,下午是不需要上課的,所以父母很辛苦,每天中午都要到學校門口等孩子放學,然后安置他們下午的時間,可是父母都要上班,所以他們很為難,這就啟發了我,我開始想何不幫助這些父母也幫助這些小孩?設立一個教育機構,把這些小孩都集中在一起。”
1988年,臺灣剛剛開放赴大陸探親,王國達便抓住契機來大陸考察,來往于海峽兩岸進行采購和外銷出口等工作。及至1992年初,王國達在深圳開設了第一家針織廠,開始自產自銷。“那是在1992年中,我聽到了鄧小平的南巡講話,真的是很有魄力啊!我覺得應該響應他的號召,臺灣和大陸本來就是一脈所出,于是我便在1993年把力國襪業的總部搬到了上海,自己也在上海安家落戶。其實那個時候我就有心想繼續教育事業,但是在當時的大陸,教育市場是有關部門感覺需要謹慎的一個行業,因此審批的過程相對嚴格。一直到了2003年,相關政策逐漸開放,開始鼓勵社會力量辦學,于是我就向政府申請,得到了相關部門的肯定和支持,我的老事業在大陸就這樣開始了第二春。”
實際上王國達創立的教育品牌叫做“愛兒”,但是人們更加熟悉的還是“三之三”。對此王國達這樣解釋,“‘三之三’最開始是吳文宗總經理在臺灣創立的品牌,我創立的品牌叫‘愛兒’。當我看到了大陸早教事業這個商機,我就決定和吳總合作,把‘三之三’帶到了上海。我給三之三的重新定位是‘三歲之前,三歲之后’,這更符合大陸這個零到六歲的教育,所以我們就主打‘三之三’這個品牌。這是一種強強聯合,既然‘三之三’更容易被社會認同,那么何不用更好的品牌呢?”
王國達坦言剛開始把“三之三”引進大陸的時候也遇到了很多阻力,審批方面,海峽兩岸的文化差異和幼教模式的不同,都給他帶來了很大的挑戰,但是他一直擁有堅定的信念,“我相信我們的實力,我們已經有20多年的辦學基礎,也結合了歐美和日本很多優點,而臺灣和大陸的共同淵源則是我們最大的優勢。總之我一直有一個信念,就是要把‘三之三’這項事業做好。”
義利兼顧,義字放前面
王國達認為,兩岸對教育的理解不一樣,臺灣認為教育是社會問題,因為幾乎每個家庭都有孩子,對于社會力量從事教育事業,基本上不會受到太大限制,所以他一開始在臺北的投資是很快就有了效益的。但是在大陸的“三之三”幼兒園,每家的規模都比臺灣大很多,而且內部都有圖書館,電影院,禮堂,電腦室,鋼琴室,這不得不讓筆者產生了“三之三”在大陸的效益問題,王國達回答的卻是云淡風輕。
“我一直在追求一個信念,那就是義利兼顧,這其中‘義’要放在‘利’的前面。因為人做事通常都會思考這樣做,對別人有什么好處,對自己有什么好處,覺得有好處再做。我投資幼教產業,一開始真的沒有考慮收益。我做了很多傻事,不過現在想來那都是值得的。對我來說,所謂的‘利’,也許是健康,我現在50歲了,身體蠻健康的;‘利’也可能指自己的家庭很幸福。不過最重要的是一點,只要你用心去做,總會有收獲的。因為抱著這樣的想法,在經營遇到問題的時候,‘三之三’還一直堅持著。”
王國達覺得只有直銷才會把品牌做深做細,因此當很多幼教機構開始在直銷受挫另謀出路的時候,“三之三”始終堅持著直銷。對于“三之三”未來的發展計劃,他也說加盟暫時還不是他們考慮的方向,因為加盟商要把品牌做好還是不容易的,同時完全的加盟也會讓“三之三”失去主動性。
“當然合作是可以的,只要你是一個對教育有興趣的人,有實力,就可以合作,你負責找場地之類的,專業的東西我們來,比如師資配備、管理模式、課程安排,這就相當于股份制,股份制可能會是‘三之三’未來的一個重頭戲,畢竟一個人的精力有限。” 王國達表示。
王國達說股份制和加盟商的最大差別就是“三之三”的控股權問題,“假如我們的股份超過51%,我們就控股了,惟有如此我們的經營理念才能貫徹進去,我們的師資,我們的理念,我們要的理想才能在他們身上實現。”他所說的理想就是將中華文明在每一代人身上傳承下去。“我們中國人已經弱了蠻長時間了,這次奧運會的舉辦,你不覺得機會來了嗎?教育是百年的事業,要看到未來就必須要抓住現在,從現在的、未來的寶寶入手。”說起這,王國達有些激動,“如果一個50歲的人讓他去接受教育也是可以的,但是他畢竟已經老了嘛,小孩子不同。未來的路長,以后他的機會更多。”
“中華文明有很多精髓,比如我堅持的義利兼顧,是我們的古訓,商人不應該只看到錢,而應該重公益,重信用,重中華傳統道德。教育應該源遠流長,做長、做深、做遠是最重要的,從孩子抓起才是抓住了未來。”說到這里,笑容可掬的王國達顯得格外認真。
對話王國達
筆者:您是最早的把臺灣的幼教事業帶入到大陸來的企業家之一,在“三之三”成功之后您是否會擔心有其他的幼教集團效法你們?
答:首先我不覺得是效法,比如我的力國襪業,有人說同行是冤家,但是遇到同行來參觀,我不僅歡迎他們來,我還會告訴他們我們用的原料是從哪里來的,員工是哪里請的,客戶在哪里。當然,我不是沒有競爭者,但是我只關心自己做得夠不夠好,那你就要問自己你的執行力是否到位,就算你的同行超過你是沒有關系的,只要可以把他們的優勢整合起來,就可以讓自己進步,所以我愿意分享,這是一種互相促進,有競爭才會有進步。
筆者:您覺得大陸的幼教事業以后會走向什么樣的一個方向?
答:大陸的幼教現在發展得很好,有些商人覺得搞教育肯定會賺錢,所以他們的介入可能會把這個產業打亂。不過這種情況看似是缺點,其實卻也是百花齊放的一個開端,要經過市場的洗滌,優勝劣汰嘛,我估計這個階段會持續一段時間.中國的教育是很好的,跟國外的教育沒有誰好誰壞之分,只能說是互相補充。比如美國的教育,你不要想那么快地就達到,可能要花幾十年的時間,如果一口就想吃成個胖子,無疑是揠苗助長,絕對不會產生什么很好的效果。
筆者:您覺得教育和商業可以結合么?
答:不要結合,商業是以盈利為目的的,你要想辦法掙錢的,不能做什么事都惟利是圖,你做教育,你的對象是小孩子,這樣的話你的教育就不是純教育了,你得先讓你的對象滿足。
筆者:您覺得現在的幼教市場和您剛剛進入的時候相比,是大了還是小了?
答:當然是大了,我覺得市場其實和人腦一樣,人腦的開發能力是無限的,市場也是如此,現在的中國幼教市場就如同太平洋的滔滔海水,不是幾十個或者幾百個教育機構想瓜分就可以瓜分的。
筆者:您現在對“三之三”的目標是什么?
答:我們希望能協助父母更好地規劃孩子的未來,孩子還是我們服務的主體,這是一個很大的事業,從孩子的出生到他結婚生子是一個非常長的過程,他要經歷很多十字路口。現在有些父母的觀念不是很正確,總以為把孩子交給學校就沒事了,其實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更重要,老師和學校不是萬能的,孩子不是機器,學校的太多因素還不夠合理,難道很多孩子都要走一樣的路?比如奧運會,有不同的人才才會有這樣的一個開幕式。每個人大腦的潛力只用了一點點,三四歲的孩子的大腦就已經發育了70%至80%了,我們所要做的就是開發孩子的腦細胞,就是培養你的多重能力,寓教于樂,可以讓小孩子有更好的能力去面對社會。我們會在教育事業領域里有所成就,請大家拭目以待。
編后語
中國民間有句諺語“三歲看小,七歲看老”,“三之三”的定位“三歲之前,三歲之后”無疑是王國達董事長對這句諺語的新的詮釋,希望他可以攜手“三之三”完成投資教育這個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使命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