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好自己的人生,然后按部就班,去一個一個地實現自己的目標,就能擁有自己想要的幸福,這種幸福來得不帶一絲僥幸,所以很踏實。
坐在空客A380飛機上時,年屆不惑的孔高寧也會小小地眩暈一下,那是驕傲又幸福的眩暈,因為在這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飛機上有孔高寧的心血——她和她的團隊研制的高新材料。
當遠渡重洋的孩子發來電子郵件報平安、分享快樂時光的時候,作為留學顧問的孔高寧的眼睛里便會流露出母親般的光芒,也是驕傲又幸福……
孔高寧很滿足于自己現在的狀態,她把幸福表達得如此明顯,一望可知。
出身技術世家也不敢稍有懈怠
如果說孔高寧的人生有一些幸運的話,那就是她的家世,她出生于一個材料研究世家,父母都是湖南中南大學的材料科學教授。幼兒時期,父母在講臺上給學生上課,孔高寧就在教室后面自娛自樂,不吵不鬧……在這樣的耳濡目染中,孔高寧上學后的成績一直非常好。
“我很感激我的父母,給我這樣的基因,讓我學得不那么辛苦。”
雖然求學期間的孔高寧有這樣好的先天條件,可是她依然是個用功的學生。“我用了兩年半時間就拿到了碩士學位。在這兩年半中,我發表了6篇文章,其中有4篇是發表在國際刊物上的。那時候幾乎時時刻刻都泡在實驗室里。”
有了先天條件,再加上后天的勤奮,孔高寧很自然地收獲了她人生中的第一個驕傲——英國伯明翰大學的全額獎學金。當年,整個中南大學得到全額獎學金的只有她一個人,創下了該校至今還是絕無僅有的例子。所以,孔高寧當時的研究生導師,如今中南大學的校長黃伯云倍感驕傲,帶著對這位得意弟子無法抹去的割舍之情,黃伯云寄予了對學子成才的祝福把孔高寧送出了國門,推薦她到英國伯明翰大學繼續深造材料科學的博士課程。
“同學們都覺得我運氣好,羨慕我外表的光鮮。事實上,每個好運氣背后都有一段有關汗水與努力的故事。”
鴻鵠之志
“剛讀博士時,我野心勃勃,希望在材料科學領域博得屬于自己的位置。”
孔高寧參與了伯明翰大學與勞斯萊斯公司研制飛機發動機新材料的團隊,這個團隊已經存在十幾年了,而孔高寧把自己三年的博士研究時間都傾注到了這項研究中,三年的研究成果就成了自己的博士論文。最近,這項研究工作終于完美結束,研制出的飛機發動機材料已經運用到了世界上最大的飛機——空客A380上,孔高寧自然十分欣慰。
由于在材料研究領域的突出成績,孔高寧被推薦到“中國旅英材料學會”主席的位置上,她的工作是組織中國和英國材料學者的交流,舉辦一年一屆的學術會議,為中國的材料科學水平與世界縮小差距,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不僅在專業上,孔高寧取得了自己滿意的成績,她還致力于中英兩國青年的交流工作。她當年還曾兼任了“旅英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副主席的工作。因為,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去英國留學的中國學生還比較少,只有幾千人。所以中國的教育部、駐英大使館等政府職能機構都非常關心在英國的中國留學生的生活與學習狀況,經常組織各種活動。孔高寧作為留學生組織的領袖,常常主持這些活動。
在完成學業之后,孔高寧被錄用為伯明翰大學和諾丁漢大學高級研究員,之前那段和先生一起靠一份獎學金度日,每星期坐公車去菜市場買菜(因為超市的菜比較貴)的窘迫日子終于結束了。幸福日子終于向孔高寧打開了門,她在英國買了房子,完全融入了這個國家。什么都有了,英國的學術環境也非常好,似乎一生都可以這樣過了……
無所謂犧牲只是一種平衡
可此時,孔高寧的先生卻被所在的英國公司外派到了中國。
一個選擇出現在孔高寧面前,能否拋下在英國的一切與丈夫一起回國——那些帶給她成就的材料科學研究工作,和西方世界完全融合的幸福的感覺......
當時,孔高寧選擇了孤身留在英國。
一個人在異國他鄉的日子并不好過,從前,她可以什么都不管,只要專心做學問,現在她要考慮生活中的一切細碎瑣事,她要學會自己交水電費,社區有選舉的時候,她要學會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政治力量,因為不同的政治力量會影響到她的生活利益……
5年,近2000個日日夜夜,她沒法和家人抬頭共望一輪明月。
某一天孔高寧忽然想通了。她想念家鄉的月亮了,她想念先生,想念孩子了。“我永遠是中國心,很多旅居海外的人估計都會和我有一樣的感受,出過國的人也許會更愛國,而且我們的國家,在最近的50年內發展速度是世界領先的,我為什么要一個人在國外忍受相思之苦呢。所以我決定回國發展。”因為,材料科學會有人去繼續從事研究,不缺她一個人,而家庭更需要她,她的丈夫需要妻子,她的女兒需要母親。
2005年,孔高寧作為高技術人才被引進上海,供職于國內某家著名的留學咨詢公司,三年后,她已經是該公司的副總裁了。
“我不覺得我為家庭做出了犧牲,雖然我的先生很感激我這樣的決定。我覺得我只是在自己的鴻鵠之志和家庭之間取得了一種平衡。現在我利用我在材料科學領域掌握的人脈等資源,將中國的孩子介紹出國,并在材料科學領域促進中國和英國的交流,起到橋梁的作用。我現在的工作也一樣具有挑戰性。”
孔高寧的恩師黃伯云,面對孔高寧的回歸表示相當的理解,他認為孔高寧回國后,在中國和英國的材料科學交流方面所做的貢獻一樣非常有意義。
疲憊的時候就給自己放假
孔高寧的幸福很張揚,她的眼睛很明亮,可她也有疲憊的時候,她并不覺得自己是個女強人,所以她也需要休息。
“疲憊的時候,我會把手機調成靜音狀態,去做個SPA(水療),和朋友打打高爾夫球,把工作中的煩惱和壓力暫時放一放。”
女兒放假的時候,孔高寧會安排全家人出國度假,欣賞不同的風土人情。“我不會因為刻意攢錢而犧牲生活的品質。”
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女兒卻沒有繼承孔高寧夫婦的理工科基因,轉而喜歡歷史、地理、藝術……“不知道她像誰,但只要她快樂就好了。”
希望年輕人去看世界
孔高寧現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將更多的年輕人介紹出國,讓他們在陌生的國度里,掌握中國人以外的民族的思維,多一個視角去觀察這個世界。
“我印象很深的是一個男孩子,當初他是上海財經大學的畢業生,成績并不突出,但是我發現他的潛能,我發現他在數學方面有極高的天賦,所以我介紹他去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那是英國最好的研究經濟的大學。現在這個學生已經在摩根·斯坦利銀行工作了,這大概是全世界最好的投資銀行了。如果這個男孩子沒有這段經歷,今天他也許只是在中國的某家銀行的柜臺上過著平淡的日子。”
華人在外企常常會碰到“玻璃天花板”,世界很多跨國公司的人事經理經常去上海交通大學等聚集了眾多華人精英的學校招募新員工,但往往只能從400多名應聘者中挑到兩三位合適的員工,因為沒有出過國的華人很難理解西方人的思維。而即使進入外企,往往做到中層后就很難升職了,因為老板可能會覺得很難跟沒有西方思維的中國員工溝通。孔高寧覺得自己很幸運,因為她沒有過類似的煩惱,她能跟西方世界很好地交融,因為她在英國生活過10年,能夠很好地理解西方人的思維。
“所以年輕人還是出去看看世界比較好。”
編后語
孔高寧的人生也許談不上跌宕起伏,正像托爾斯泰說的:“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孔高寧的幸福來源于她明晰的人生規劃,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愿意為之努力,享受不僥幸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