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陳閑)
童輝,同樣是在國外執教的中國教練,這個名字遠不如郎平響亮,這可能是因為中國跳水隊太過輝煌了。不過,這位中國教練在澳大利亞卻是個家喻戶曉的人物,被媒體譽為“澳大利亞跳水之父”。
馬修·米查姆,輕盈地躍出跳臺,向后翻騰兩周半轉體兩周半,屈體,這個難度系數達到3.8的動作,他做得如此完美。112.10分的全場最高分,為澳大利亞隊拿下了北京奧運會跳水10米臺的金牌,激動不已的馬修·米查姆首先和他的教練,來自中國的童輝忘情地擁抱。
創造輝煌
北京奧運會開始前不久,中國跳水隊“掌門人”周繼紅再三說到,“夢之隊”在北京奧運會上并非沒有強敵,尤其是澳大利亞隊將在奧運會上對中國形成不小的威脅。作為澳大利亞跳水隊近幾年崛起的基石,總教練童輝的麾下弟子歷史性地奪得奧運金牌,也多多少少彌補了他在運動員生涯中沒有取得過奧運金牌的遺憾。
洛杉磯奧運會是童輝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參加奧運會,可惜他只拿到了第四名的成績。“那時他年齡還小,參賽經驗不足,沒發揮出自己真正的水平,否則還是很有希望奪牌的。”童輝昔日的隊友回憶道。
洛杉磯奧運會后,童輝在1985年和1987年連續奪得世錦賽冠軍。不論是在技術動作還是在心理各方面,童輝都為1998年韓國漢城奧運會準備好了,但這時國家隊突然召回已出國的一個男子跳臺隊員,這讓童輝倍感壓力,進而在國內奧運選拔賽上發揮失常,失去了奧運會參賽資格。次年,童輝從國家隊退役。
告別跳水生涯,并不意味著離開跳水,退役后不久,童輝受邀成為加拿大一家跳水俱樂部的教練,2001年童輝轉戰澳大利亞,擔任澳大利亞跳水隊總教練。
澳大利亞沒有專業運動員體制,跳水選手全是業余的,即使是在大賽前夕,每天的訓練量也只有4個小時左右,有時運動員甚至連訓練時間和訓練場地都無法得到保證。但是在中國教練的辛勤“耕耘”下,澳大利亞跳水隊卻在雅典奧運會上開花結果了,女子跳臺決賽中澳大利亞選手紐貝里戰勝勞麗詩等中國名將,時隔80年為澳大利亞再奪跳水金牌。同時澳大利亞跳水隊還創造了歷史:7人參賽6人奪牌。
當時,澳大利亞跳水隊領隊肯特女士對童輝和他同事的評價是:“我們的中國教練非常出色。我們的隊員在他們的調教下,成績突飛猛進。他們為澳大利亞的跳水事業做出了很大貢獻。”童輝也因此被國外媒體譽為“澳大利亞跳水之父”。
4年后的北京,童輝和他率領的澳大利亞跳水隊,打碎了中國隊包攬全部跳水金牌的夢想。事實上,童輝是“早有預謀”的。在8月6日的新聞發布會上,童輝就曾表示:“男子10米跳臺這個項目上有很多高手,而且和女子跳臺不同,男子跳臺選手的水平相差都不大。米查姆有實力贏得獎牌,他的狀態很穩定,實力很強大。”米查姆確實做到了,而且奪得了金牌。而在此前的“好運北京”測試賽上,米查姆僅僅在該項目上取得了第五名。
連續兩屆奧運會,澳大利亞選手都從中國跳水隊搶走了金牌,這已經打破了中國跳水隊不可戰勝的神話。“和中國不一樣,這里的隊員們練習跳水都是完全憑興趣,所以,我們的氛圍比較放松。”童輝說。2012年的倫敦,童輝還將帶領澳大利亞隊,向中國跳水“夢之隊”發起更強烈的沖擊。
安心工作全靠家庭支持
澳大利亞跳水能培養出世界級選手與童輝以及他的前輩王同祥的貢獻密不可分。較早到澳大利亞從事跳水教練工作的王同祥參照中國的訓練體制,逐步建立了澳大利亞的跳水“集訓”體制。童輝說:“我到澳大利亞以后只是在此基礎上做了一些強化。雖然當時簽合約時,我每星期的工作時間為37個小時,但是作為澳大利亞體育學院跳水項目的負責人,我每星期的工作時間超過50個小時,因為除了跳水訓練以外,還有很多事務性的工作要處理。”
童輝當初和澳大利亞體育學院簽了4年的合約,今年底到期。現在加拿大和英國的跳水機構就開始盯上了他,澳大利亞方面立即表示,條件好說,只要他留在澳大利亞。童輝受到認可當然是因為他和王同祥調教出了可以到奧運會上爭金奪牌的選手。童輝說:“競技體育都有偶然性,雅典奧運會赫爾姆/紐伯利對田亮/楊景輝有一搏。當然中國隊還是最強大的。”
每星期工作超過50個小時,花在家庭的時間肯定有限,童輝說:“我能這樣專注于工作離不開我太太的支持。她現在是專職的家庭主婦,兩個孩子都要她帶,而我卻在外面受人關注,沒有一顆平和、奉獻的心很難平衡。”
“海外軍團”證明中國體育的強大
澳大利亞跳水隊的輝煌,讓童輝成為“海外軍團”領軍人物。但對“海外軍團”,童輝有自己的理解,“就跳水而言,我們帶去的是理念、技術的‘種子’,在國外的土壤上開花結果,澳大利亞更傾向于培養本土選手。”
2004年澳大利亞跳水隊創造輝煌時,童輝在接受澳大利亞媒體采訪時表示:“我們打亂了中國隊的計劃,硬把金牌從他們兜里給‘掏’了出來,這是‘偷’來的勝利!作為教練,我很高興隊員贏得了奧運會冠軍。但我是中國人,我把中國的訓練理念成功地移植到了澳大利亞,所以還是要歸功于中國!”
童輝說,中國退役運動員到外國執教,證明中國體育的強大,同時也促進了世界體育的發展。在中國打開國門后,的確有一大批優秀人才到西方工作和生活,但他們在西方也學到了許多中國沒有的東西,同時促進了東西方之間的交流。他主張不要狹隘地看待海外華人運動員和教練員與中國隊爭奪獎牌的問題。體育比賽需要交流和取長補短,而且比賽只是個人之間的競技,不應摻雜政治因素,更沒必要拿民族感情來指責這些在海外發展的華人運動員和教練。
“中國人走到哪里都是中國人,他們既吸收異域文化,同時又保留和傳播中國文化和文明,這有什么不好呢?”童輝說。
對于奧運會在北京舉辦,在國外已經生活了近2 0年的童輝說,他在國外生活時間比較長,深感西方多數人對中國的了解不深,甚至有誤解和偏見。許多西方人只知道中國的制造業發達,經濟增長迅速,但對中國的文化、民族傳統和體育發展,了解不多,因此他覺得在北京舉辦一屆有影響力的奧運會,“是讓世界全面和深入了解中國的一個極好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