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沒有完善的高??蒲锌冃гu價體系的前提下,為彌補現行定性評價的不足,引入SCI收錄和中文核心期刊作為定量評價的標準,由于對這兩種文獻檢索工具的功能認識不夠全面等原因,導致其被“泛化”、“濫用”甚至“異化”。文章對SCI和中文核心期刊的功能和缺陷做了簡要描述,并對在高校科研論文水平的評價方面正確應用SCI收錄和中文核心期刊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SCI核心期刊 高校科研績效
中圖分類號:G6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12-007-02
在高校,科研績效評價無論對學校、部門或是個人都是十分重要的。它既是對科研目標的考核,也是對科研執行過程的檢查,同時也是對學??蒲袑蛘叩臋z驗;針對部門和教師個人而言,則是對其科研實力、能力和業績的認定。
一、科研績效評價的現狀
1、科研績效評價在學術界和科技管理界認可和采取的一貫做法是同行評議,屬于定性評價。由于定性評價是一種主觀性評價,在現實層面上同行評議制有很多不足之處,例如重人情、拉關系、禮尚往來、本位主義、名流免檢、“權威”定音、搞平衡做交易等等。如此一來,針對科研領域中浮躁浮夸、急功近利乃至學術腐敗等問題增多,近年來國內各界包括科技界自身要求改進同行評議的呼聲越來越高,并力圖找到一種客觀的定量的評價方法來克服主觀評價方法的不足。科研績效評價包含的內容非常繁多,既有科研投入指標又有科研產出指標,目前還沒有一種廣泛適用的、完全公平的定量指標客觀評價方法,故目前使用最多的方法是在同行評議的框架下加入部分客觀的定性和定量指標進行綜合評價。
2、在評價科研論文水平的客觀定性和定量指標方面,近年來使用得最多的是SCI、EI、ISTP(所謂的國際三大檢索工具收錄)和中文核心期刊,它不僅被利用作為評價單位和個人的科研水平高低,而且被許多機構和高校作為職稱評定,碩、博士學位評定,津貼評定、課題申報等入圍資格的基本條件。例如,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制定的碩、博士學位授權申報表、《中國科技期刊研究》每年發布的SCI收錄論文數和被引次數前20名高校的數據和利用ESI數據庫的SCI收錄論文數、被引次數、高被引論文數等1995年至2005年的累計數給出我國高校排名、網大對全國高校綜合實力排名的依據、某些學校申報各級職稱的基本條件,許多高校甚至規定教師每年必須在核心期刊上發表一定數量的學術論文;要求碩士生至少在核心期刊上發表兩篇論文、博士生則至少在SCI、EI上發表兩篇或影響因子之和達到3.0以上的論文方可拿到學位證書。
二、SCI、中文核心期刊被過分放大使用的原因
1、無論是SCI還是中文核心期刊都是圖書情報定量學研究的結果。SCI創刊于1961年,由美國科學情報所(Instltute for ScientificInformation Inc.ISI)出版,SCI是一部國際性的檢索刊物,包括有:自然科學、生物、醫學、農業、技術和行為科學等,主要側重基礎科學。所選用的刊物來源于94個類、40多個國家、80多種文字,以英文為主,也收錄一定數量的中國刊物。SCI就其本身而言,最重要的功能是幫助科技人員獲取最需要的文獻信息。這也是編輯該部索引的主要意圖。SCI最大的優點是引文功能,在這里讀者能很快地了解到某一作者的某篇論文是否被他人引用過,通過引文次數可以了解某一學科的發展過程。另外,使用SCI還可以了解到科學技術發展的最新信息。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北京大學出版社)問世于1992年。核心期刊這個概念的源頭可以上溯到19世紀30年代的英國。時任南肯辛頓科學圖書館館長的布拉德福(Bradford),以潤滑學和應用地球物理學兩個學科為個案,對到館的490種期刊上的1727篇論文,按每種期刊載文的多少分別排序,結果發現不同學科的論文往往集中發表在少數期刊上。1934年,他撰寫了論文《專門學科的情報源》,將發表專業文章最多的那部分期刊稱為核心區域;核心區域的期刊由于發表特定學科的論文的密度最大,遂將之稱為該專業的“核心期刊”。其主要功用是幫助圖書館制定相應的館藏戰略,及盡可能購買和收藏使用率排在最前面的那批刊物,以便物盡其用,滿足特定讀者群中多數人的需要。因此,《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只是圖書館工作方面的一部專業工具書。
2、“SCI、中文核心期刊熱”的興起。SCI收錄、中文核心期刊文章作為評價科研績效的重要指標,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科研績效評價體系的不健全。上世紀80年代末由南京大學最先將SCI引入科研評價體系。主要基于兩個原因,一是當時處于轉型期,國內學術界存在各種不正之風,缺少一個客觀的評價標準;二是某些專業國內專家很少,國際上通行的同行評議不現實。SCI的引入很快引發了各高校的排序競爭。從1987年開始,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受原國家科委的委托,對中國科技人員在國內外發表論文數量和論文被引用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在1992年至1998年間,南京大學被SCI收錄的論文數,連續排名全國高校第一。各高校開始跟進。將SCI與職稱評定、科研經費等掛上鉤,并制定相關的獎勵政策。發表一篇被SCI收錄的論文,獎金數千元甚至逾萬元。比如,某著名大學曾提出“千篇工程”。及至目前,全國多個高校每年被SCI收錄的論文已超過2000篇。
在這時,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也應運而生,人們似乎一下子找到以定量方法遴選出來的SCI和“核心期刊”這個支點,用SCI和“核心期刊”來評價論文要比定性評價客觀得多、容易得多,許多主管部門覺得很快掌握了一種簡單易行的操作方法,使用者不用細讀具體文章,也不必懂得某一具體專業知識,不必具備某一專業造詣,光憑刊文期刊是否SCI收錄或核心期刊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劃定文章深淺,判斷水平高低。這種以刊論文的評價方法賦予了SCI和核心期刊以科研評價的巨大功能,也給了它們至高無上的地位。從而直接刺激了近年來國內核心期刊遴選的節節升溫。
(2)科管部門對SCI收錄和核心期刊功能的認識不足。就SCI而言,一是它只收錄其選定的來源期刊,并不是全都收錄。據統計,全世界每年出版的科技期刊多達10萬多種,但是入選的期刊不足6%。收錄期刊的限制就使得SCI不可能將有創新內容的所有學術論文都收入囊中,對有些發表在不屬于它收編范圍的科技期刊上的有價值的學術論文,嚴格的選刊制度制約了SCI對新聲音和新面孔的發掘。二是根據馬太效應定律,可以推斷出對于一個已經較有名氣,前期已發表過有價值論文的科研工作者來說,他的學術論文再次被SCI收錄的可能性一定比一個剛開始學術研究生涯的年輕學者的論文發表要容易一些,即使從科研成果的價值來看,年輕學者的觀點可能更勇于創新。三是隨著我國科研水平的提高,大量有價值的科技成果被公布于世,可是SCI來源期刊的收編卻是固定的,而且以英美等國家為主,收錄的國內源期刊數量非常有限,只占我國所有源期刊的1%,這就造成了許多有價值的學術觀點也并不能在SCI上有所體現,對個人、團體的科研能力的評定造成影響:另一方面,在國際上,我國的許多前沿成果可能并不能在第一時間被國際學術界知曉,影響了我國的綜合科技水平。四是學科傾斜、地域傾斜、語種傾斜是SCI的三大缺陷。SCI收錄各學科專業期刊7983種,明顯側重于自然科學中生物、醫學、物理、化學等學科領域,而人文科學中的歷史與哲學只占0.14%,教育學僅占0.12%。
中文核心期刊的缺陷是:一是列入“核心期刊”區域的刊物數量過多。按照布拉德福定律的原意,列入核心區域的期刊大約占該專業刊物總數的3.3%。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核心期刊”的數量,一直在15%至21%之間的高位上徘徊。二是用統一的量化標準對待性質不同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社會科學研究中提出的定律、原理、假說、觀點。以及其效應和成立與否,往往更有待于時間的過濾,精確量化的自然科學即時評價法,在許多場合是不適用的,特別是其中的哲學、文學等人文學科部分。三是有些評價指標并不具備標準的資格。比如,“載文量”系指刊物發文數量。頁碼多、單篇文章字數少的雜志,載文量就大。“被索量”系指期刊文章進入各種目錄索引的數量,而國內索引大多數是不加選擇地收入全部題名的。這兩項指標與學術評價沒有任何關系。四是存在兩個滯后期。首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每4年一版,采集的是該書出版之前4年發行的全部期刊的數據。根據這樣的抽樣數據遴選出來的中文核心期刊表,將成為該書出版后4年之內的所有中文期刊的評價指標,存在明顯的滯后期。其次,統計數據顯示,學術論文,特別是自然科學論文的引文量,一般在發表后的第二年開始達到高峰??镆牧繑祿从车膶嶋H時段,應當往前延伸2年(SCI的IF計算時限)。這樣,就引文量這一重要數據而言,也存在明顯的滯后期。
(3)科管部門對期刊影響因子(ImpactFactors,IF)值的認識出現偏差??乒懿块T普遍認為被收錄刊物影響因子越高,論文的水平和質量越高。事實上一種刊物的影響因子指的是以某刊物在一段時期內發表的論文總數做分母,引用這些文章的次數做分子,得出來的商,其實質就是期刊論文的平均被引用頻率,是根據該刊物所載論文量、時間和論文被引次數等基本要素是構成的,同一學科內有可比性,不同學科之間特別熱門學科和冷門學科之間完全沒有可比性。高的影響因子值并不能完全證明論文水平高,這是因為學科不同、刊物不同,論文的影響因子值也就不同。事實上,有一些論文具有較高的價值,但卻并沒有較高的引用率,例如有些起著結束某些研究領域的總結性論文,在以后可能將很少被引用,但不能說他們的論文和研究工作并不重要:有些論文因觀點已被廣泛傳播,并為眾人所熟知而不加引用;也有一些重要的論文在發表不久后即被他類似的重要論文所代替而很少再被引用。所以,將影響因子值作為論文水平的標志將產生明顯的不合理。
三、在高校科研論文評價中正確認識處理SCI收錄和中文核心期刊的作用
高校科技績效的評價應該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體系,對科研論文水平的評價只是眾多績效評價的產出指標之一。所以,我們在工作實踐中應該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科學、客觀地發揮其積極作用,消除長期以來“泛化”、“濫用”、“神化”造成的負面影響,為實現科學的高??萍伎冃гu價而努力。
1、SCI收錄和中文核心期刊論文可作為評價高校科技績效的產出指標之一的定性或定量參考指標,而不能作為“唯一”指標。
2、在使用期刊的影響因子時要充分考慮專業、學科的差別,同時應在同一學科或同一分支學科進行比較。
3、克服“以刊論文”的觀念,對刊登在同一刊物的論文、評論和其它文章要區別對待,因為沒有哪一種刊物中刊登論文而不登其它文獻,如從2005年SCI數據庫收錄的我國第一作者文獻數62849篇看,其文獻的類型就有11種,收錄的文獻除期刊論文,還包括會議論文及其他文獻。
4、SCI收錄和中文核心期刊論文在衡量科研產出中所占權重不宜過大,更不能給予重獎。以避免一些部門為了追求SCI收錄和中文核心期刊論文的高數量,不是在培養和引進人才、更新管理機制、創造研究條件方面下功夫,而是急功近利,簡單應付,制定一些所謂快出成果的行政措施和硬性條例;同時也避免個人急功近利,專門選擇一些容易被SCI收錄的課題去研究,甚至將一項研究成果以各種名義和形式反復發表,或將很好的內容拆分發表,以增加被SCI收錄的機會和擴充核心期刊論文數量。
應該說,應用SCI收錄和核心期刊論文作為高??蒲锌冃гu價的定性和定量指標,為推動高校的科研工作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由于其固有的功能缺陷和科管使用者過分夸大其作用,給予它不應有的地位不可能完成的使命,因而遭到各種責難。因此,我們既不要夸大其作用,也不要完全否定其作用,特別是在我國還沒有比較成熟的定量科研評估體系的今天,只要我們能恰如其分地應用,就將會繼續推動高校的科研工作。
(責 編 若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