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利用問卷調查和因子分析,開發制造企業物流能力量表,得出物流能力的三個構成因素:物流流程能力、物流柔性能力和物流信息整合能力。在描述性統計分析基礎上,分析不同企業性質和企業規模對制造企業物流能力的影響,結果表明,企業性質對制造企業物流能力沒有產生顯著影響,企業規模對制造企業物流能力產生顯著影響。最后,在研究結論基礎上,提出提高企業物流能力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制造企業物流能力構成因素差異性分析
中圖分類號:F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12-019-03
一、引言
企業的競爭優勢來自企業資源和能有效利用資源的能力。隨著信息技術發展和全球化步伐的不斷加快,制造企業已經逐步進入供應鏈競爭時代。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成為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的來源。物流是供應鏈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為了保持競爭優勢,供應鏈不僅需要更好地運用物流資源,協調地理上分散的制造和市場活動,而且必須使物流資源所形成的物流能力成為供應鏈高效運作的關鍵。
因此,物流能力的研究成為國內外理論界與實務界的研究熱點。相對于國外物流能力研究而言,國內物流能力研究還比較薄弱。有些國內學者提出物流能力的概念、構成要素、影響因素、物流能力成熟度模型等,但是針對制造企業物流能力的實證研究還比較缺乏,尤其是對制造企業物流能力的衡量還缺乏有力的數據支持。本文試圖揭示物流能力包括了哪些重要維度?在中國這樣的轉型經濟環境下,不同控制變量影響對物流能力的影響如何?如果物流能力構成因素能夠得到證實,并為中國制造企業物流能力建設的實踐提供參考,并因此得到新的管理含義,那么本研究的理論構建將具有一定的現實價值。
二、文獻綜述
由于研究角度的差異,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角度研究物流能力的衡量構面。DaughertyPittman(1995)和Fawcett et a1.(1997)發現最重要的物流能力是時間基礎的能力;EckertFaweett(1996)認為人力資源、質量和時間是物流能力中最重要的因素。BowersoxCloss(1998)認為物流能力是企業相對競爭者而言,能以較低成本提供較好的顧客配送服務的能力,包括速度、一致性與彈性。Morash et a1.(1996)將戰略性物流能力分為需求導向能力和供應導向能力。Zhao et a1.(2001)將物流能力分為顧客導向能力和信息導向能力。Lyncch et a1.(2000)認為,物流能力包括流程能力及附加價值服務能力。ShangMarlow(2005)以信息基礎整合能力與一般整合能力衡量物流整合能力。馬士華等(2005)提出供應鏈物流能力的構成從要素性質而言,包含有形要素、無形要素和綜合要素三個類別。
以上關于物流能力的因素構成大多數是以西方發達國家企業為研究對象,而且各個維度還可以進行理論重構和實證區分。本文認為,制造企業物流能力包括流程能力、柔性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其中,流程能力是指企業通過有效的營運,簡化各項作業流程,并建立關鍵性物流流程的作業標準,達到總物流成本最低化,并使顧客獲得高品質的物流服務;柔性能力是指企業在為顧客實施物流服務時,能根據顧客的需求調整作業程序,有能力迅速采取最合適的措施應對突發性事件,企業還通過持續不斷地創新,提供與競爭者有明顯差異的服務;信息整合能力是指企業物流部門相關信息的管理、物流部門與其他職能部門之間信息的連接情況,以及企業與供應商,顧客共享物流信息的情況。
三、中國制造企業物流能力的因素結構
本文根據文獻綜述,將企業物流能力分為物流流程能力、物流柔性能力和物流信息整合能力。在此基礎上,發展量表及相應測項,通過在中國制造企業中的實際測試,評估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比較中國制造企業背景下物流能力的多維度結構的擬合優度。
(一)物流能力的因素構成
本文采用的物流能力測項有17項。物流流程能力測項有六項:“通過有效的營運、技術或規模經濟,達到物流總成本的最低”、“能夠盡量簡化生產、加工、配送等物流運作流程”、“在執行關鍵物流流程時,能夠提供標準化的作業流程”、“能夠針對目標市場和企業自身情況,制定物流發展戰略”、“物流管理部門能夠與其他部門建立良好的協調合作關系”、“具有處理逆向物流的綜合能力”。物流柔性能力測項包括六項:“在顧客要求時間內完成物流流程的能力比其他競爭者高”、“能夠依據顧客及員工合理的建議,修改物流服務流程”、“企業具有迅速處理突發狀況的能力”、“能夠按照顧客的特殊要求或特殊情況,制定特殊的物流方案”、“能夠持續地創新或改進,提供與競爭者有明顯差異的物流服務”、“企業通過供應鏈協作,提供更好物流服務的能力”。物流信息整合能力測項包括五項:“企業投資于先進的信息技術,支持企業間物流信息的交流”、“企業具有對相關物流信息具有較高的收集、處理和管理能力”、“企業物流信息系統具有更新信息、保持系統穩定性的能力”、“企業物流信息系統與其他信息系統之間能夠進行有效的連接”、“企業建立能夠與供應商和顧客進行信息共享的物流信息系統”。
(二)樣本和數據收集
本研究以中國制造企業為研究對象,利用簡單隨機抽樣的原則,從一家咨詢公司的數據庫中隨機抽取所需的制造企業,這些企業在最近幾年內均參加過該咨詢公司有關物流和供應鏈管理方面的培訓課程,而且在物流能力建設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累計發放問卷1000份,回收有效問卷415份,有效回收率為41.5%。其中國有企業(包括國有控股企業)168份(40.5%)、民營企業99份(23.9%)、中外合資企業79份(19.0%)和外商獨資企業69份(16.6%)。從企業規模來看,500人及以下企業82家(19.8%)、501~1000人企業95家(22.9%)、1001~2000人企業126家(30.4%)和2000人以上企業112家(26.9%)。從所調查的行業來看,專用機械設備制造企業71家(17.1%),計算機、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企業52家(12.5%),食品及飲料制造企業48家(11.6%),金屬制品企業40家(9.6%),醫藥制造業34家(8.2%),汽車制造業27家(65%),紡織服裝及鞋帽制造業27家(6.5%),石油化工制造業(32家,7.7%),化纖、橡膠及塑料制品業29家(7.0%),造紙及紙制品制造業21家(5.1%)和家用電器制造業34家(8.2%)。
(三)項目分析與信度評估
所有測項都采用Likert5點量表測量,從“非常不滿意”到“非常滿意”。把全部樣本隨機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200個樣本數據用于探索性因子分析,第二部分215個樣本數據用于驗證性因子分析。本文運用SPSSl3.0和LISREL8.70進行探索性和驗證性因子分析。
1、物流能力量表的探索性因子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選擇主成分分析法(Prineipal Component Analysis),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共同因子,用方差最大旋轉(Varimax)進行正交旋轉,保留因子負荷絕對值大于0.5的題項,確定因子命名。對于一階因了的相關矩陣進行KMO和Bartlett球型檢驗。采用Cronbach’sα系數來衡量相同維度的內部一致性。
在“制造企業物流能力”量表中,保留全部17個衡量題項。KMO測度值為0.884,Bartlett球形檢驗達到檢驗顯著水平(p<0.001)。適合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通過因子分析,得出物流能力的3個因子,分別命名為物流流程能力、物流柔性能力、物流信息整合能力,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60.610%,如表1所示。
2、物流能力量表的驗證性因子分析。從表2中可以看出,(1)所有因子負荷量均大于0.5,且具有統計顯著性。所有衡量題項的R2值均大于0.5。因此,各衡量題項的單個衡量信度符合要求(Hair et,1998)。(2)三個潛在變量的CR值均大于0.6,三個潛在變量的AVE值均大于0.5,體現了良好的收斂效度(FomellLarcker,1981)。(3)從模型的擬合優度指標來看,x2/df=2.628<3,RMSEA=0.087<0.1,表明模型具有好的擬合度;GFI、NFI、NNFI、IFI和CFI指標值在0.9以上,AGF略小于0.9,大于0.8的臨界值。此外,各維度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52、0.43和0.58,各構面的AVE都大于各維度之間相關系數的平方,說明量表具有較好的區別效度(FornellLarcker,1981)。因此,制造企業物流能力測量模型是有效的。
綜上所述,中國制造企業物流能力可以分為“物流流程能力”、“物流柔性能力”、“物流信息整合能力”。對此進行的量表信度和效度基本都達到理想值,這表明目前中國制造企業物流能力的因素構成。通過擬合優度的比較,顯示了物流能力多維度結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四、制造企業物流能力差異性檢驗
為了說明不同控制變量之間在制造企業物流能力上是否存在差異,首先有必要通過描述性統計分析了解制造企業物流能力的總體狀況,然后再用One-way ANOVA分析方法找出不同控制變量之間的差異。 描述性統計分析顯示,被調查企業物流流程能力均值最高(3.36),其次是物流柔性能力(3.20),最后是物流信息整合能力(3.15),所有均值水平都不高。這說明,制造企業比較重視通過改善流程效率來降低物流成本,但是,在物流信息整合方面還是比較薄弱。從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看,物流能力各維度均具有顯著正向相關關系。表3說明了One-wayANOVA檢驗分析結果。所有維度滿足方差齊性檢驗,因此,采用LSD法比較企業性質和企業規模對物流能力維度產生的差異。
由表3可知,不同企業性質沒有對制造企業物流能力產生顯著差異,不同企業規模對制造企業物流能力的三個維度均產生顯著差異。其中,在物流流程能力方面,大規模制造企業比其他規模制造企業表現要好;在物流柔性能力和物流信息整合能力方面,大規模制造企業比小規模制造企業表現好。這充分說明,處于行業領導地位的大型企業比較重視對物流能力的投入,實現了物流成本的降低,提高物流應對特殊顧客需求的能力,尤其是在內外物流信息整合方面,比中小型企業更勝一籌。
五、研究結論與啟示
1、本研究通過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驗證性因子分析方法,開發出衡量制造企業物流能力的量表。制造企業物流能力分成三個維度,即物流流程能力、物流柔性能力和物流信息整合能力。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均達到理想的水平。
2、在量表基礎上,對制造企業物流能力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表明,制造企業物流流程能力比較強,物流信息整合能力最薄弱,物流能力三個維度呈現顯著正向相關關系。差異性分析結果顯示,不同企業性質沒有對制造企業物流能力產生顯著差異;不同企業規模對制造企業物流能力的三個維度均產生顯著差異,大型制造企業在物流能力上顯示了較強實力。
3、以上研究結果表明,制造企業在物流流程能力的建設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控制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流程效率和為顧客提供更好的服務等,始終是企業物流能力的重要內容。從長遠發展來看,制造企業應該更加重視物流柔性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的重要作用。物流柔性能力也是企業獨特的資源和能力,是其他企業難以模仿的能力。正是因為如此,物流能力才能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制造企業還應該加強建設物流信息整合能力,通過企業內部物流信息整合使企業的生產、銷售、服務等相關物流信息在企業內部通暢地流動,為企業合理決策提供依據;通過企業外部物流信息整合能夠最大限度地消除企業之間的信息資源封鎖現象,為企業間合作營造良好的信息環境。
4、本文提出制造企業物流能力三個維度的分析框架,此框架可能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的探討,可以針對這三個維度對競爭優勢和企業績效的影響進行研究。此外,本文主要是針對制造企業進行的研究,沒有分析其他不I司行業對有關變量的影響,在后續研究中可以針對不同行業情況加以研究,以找出它們對企業物流能力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