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軟件服務外包是當今國際貿易中發展十分迅速的領域。近年來。中國軟件服務外包額持續增長,作為新興服務業的典型代表,它對中國的發展正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以中國計算機應用服務業數據為基礎,時中國軟件服務外包規模經濟問題進行探討。主要研究思路是:先用施蒂格勒的生存技術法對中國軟件服務外包是否具有規模經濟進行初步的判斷,再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法對前面的判斷做實證檢驗,最終分析計算機應用服務業企業的規模對其接包量是否有影響。
關鍵詞:規模經濟軟件外包生存技術法生產函數法
中圖分類號:F7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12-047-02
近幾年,全球外包市場每年以29%的速度增長,目前全球軟件產業的1/3是通過軟件外包完成的。世界軟件產業的發展為我國軟件外包提供了廣闊的前景和機遇。我國軟件外包出口近年來基本上每年都以50%的速度增長,發展非常迅猛。2007年,我國軟件外包出口額首次突破10億美元大關,同比增長32.7%。根據預測,2009年我國軟件外包將達到40億美元的規模。然而,規模的擴張是否能實現效益的最大化,軟件服務外包業究竟是否存在規模報酬遞增的性質,還是個非常值得研究的問題。
一、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總體來說,關于軟件服務外包規模經濟問題的研究還處在剛起步階段,沒有比較成熟的研究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是:先用施蒂格勒的生存技術法對中國軟件服務外包業是否具有規模經濟進行初步的判斷,再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法對前面的判斷做實證檢驗,從而得出結論。
1、施蒂格勒生存技術法。施蒂格勒(1958)從經驗出發,給出一個生存技術法(survivor Technique),用以測定現實世界中企業的規模或效率問題。這種方法假設不同規模廠商的競爭會篩選出效率最高的企業,也就是說如果某一規模范圍內的工廠的市場份額正在不斷提高,那么這些工廠的規模就是有效率的;反之,如果某一規模范圍內的工廠的市場份額正在不斷下降,則這些工廠的規模就屬于低效率的。生存技術法與研究規模經濟的其他方法相比更直接、更簡單,它避免了與統計方法聯系的會計成本分攤和資源估價問題。
2、柯布一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法。在對規模經濟的研究中,較常用的是生產函數法;而在生產函數中又是以柯布一道格拉斯生產函數(以下簡稱C-D生產函數)最為常用,本文就是采用C-D生產函數來研究軟件服務外包規模經濟問題。柯布一道格拉斯模型的參數一經估計出來,就可以利用各指數之和來檢驗規模收益遞增、不變或遞減是否存在。
3、數據來源與注意事項。本文統一采用中國上市公司數據進行分析,數據來自于中證網的上市公司數據檢索系統、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網站公開披露的各公司歷年年度報告(www.cs.com.cn;www.sse.com.cn;www.szse.cn)。
由于本文分析的樣本數據來源相同,因而各公司間數據具有橫向可比性。為了使同一公司各年度數據縱向可比,本文已經在比較前對原始數據進行了價格調整,將各年的主營業務收入數據統一調整到了2005年的價格水平下。
二、實證分析
1、施蒂格勒生存技術法。在使用生存技術法時,選擇使用1996~2006年21個計算機應用服務業公司的主營業務收入數據。
根據計算機應用服務業的行業特點,將全部公司分為0~0.5億元、0.5~1億元、1~2億元、2億元以上四個規模。生存技術法并不比較同一年中不同規模公司的營業收入占產業總收入的比重,而是研究同一規模的公司的營業收入占產業總收入的比重隨時間變化的趨勢。
計算各時期各規模等級的公司的營業收入在產業總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計算結果如圖表1所示:
由圖表2可見,由于計算機應用服務業是新興行業,所以在較早的1996年左右,該行業絕大多數公司都處于0.5~l億元的較小規模;到了1998年,規模在1~2億元的公司占據主流;2000年以后,規模在2億元以上的公司營業收入占產業總收入的比重不斷增加。這說明較大規模是更加有效率的,越來越多的公司通過發展進入這一規模,也有公司一建立就直接進入這個規模,希望能夠獲得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收益。
以上生存技術法分析表明計算機應用服務業是具有規模經濟的。
2、柯布一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法。下面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法研究計算機應用服務業規模經濟問題,采用21個計算機應用服務業公司的2006年的統計數據進行分析,用Eviews3.1軟件回歸,結果如下:
LnY=-0.931+0.969LnK+0.182ImL
(-0.58) (12.13) (2.40)
R2=0.9063 adj-R2=0.8959 F=87.04
模型的擬合圖如圖表3所示。
回歸結果顯示,模型的t、F統計量均能通過顯著性檢驗。給定顯著水平為5%,自由度為(2,18)的F分布臨界值為F0.05(2,18)=3.55,而回歸方程的F統計值為87.03846,遠大于其臨界值。因此,總體上看,LnK、LnL聯合起來對LnY有顯著的線性影響。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自由度為18的t分布的I臨界值為t0.025(18)=2.101,而變量LnK、LnL的t統計值分別為:12.12823和2.396089,均大于其臨界值。因此,LnK和LnL的參數均通過了該顯著性水平下的t檢驗。
R2=0.9063表明,模型對該問題的解釋力高達到91%,解釋力較強(見圖表3)。計算機應用服務業總銷售額對數值的約91%的變化可以由資產合計的對數值與從業人員對數值的變化來解釋,但仍有約9%的變化是由其他因素的變化影響的。
LnK、LnL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97、0.18,它們的和為:1.15>1,根據生產函數的性質:指數之和大于1,規模收益遞增;指數之和等于1,規模收益不變;指數之和小于1,則規模收益遞減。這說明:計算機應用服務業呈現出規模報酬遞增的特點,即具有規模經濟。
三、結論
上文用兩種方法得出了相同的結論:軟件服務外包業有規模報酬遞增的性質,即具有規模經濟。
首先,勞動的復用是軟件企業實現規模經濟的核心。從軟件企業的特性上看,企業資產的復用是增值的關鍵,一是大量軟件中間件是可復用的資產,它本身就是以往投入人力資本的一種固化形式。人在微觀上是不能復用的,如一個司機水平再高同時只能開一部車,也就是說傳統上勞動通過學習是可以增值的,即技能的增加;而在軟件企業中,勞動的增值不僅是個體技能提高帶來的,更多的是通過軟件復用實現增值。實際上勞動的復用是軟件企業實現規模經濟的核心,可能也是區別于傳統產業經濟增長模式的原因。其規模經濟的原因不完全是固定資本的復用和分攤。復用的高端技術資源幫助公司在擴大規模后實現規模經濟。
其次,規模對于軟件企業而言也意味著技術、信譽和管理流程的完善。從軟件開發的角度看,簡單的手工作坊式的軟件開發已經無利可圖。這一方面是競爭的結果,另一方面則是技術進步和軟件規模本身增大造成的。軟件開發向各個應用領域的延伸導致軟件任務的難度和規模迅速增長,一個小規模的軟件開發者可能無法應對;而對于IT服務外包而言,無論企業是做開發產品、做中間件還是做服務,規模都意味著更好的品牌及信譽、更完善的管理以及技術資源(高端人才\設備\備件庫等等)更廣泛地復用。因此,軟件服務外包在業務增長的同時,效益是加速增長的。
總之,對于軟件服務外包的在位企業來說,經過一段時間的經營活動,他們可以通過擴大企業經營規模獲得某種規模經濟,大幅度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而對于進入者來說,他或者開始就大規模生產并承擔原有企業的強烈抵制帶來的風險,或者承受小規模生產帶來的技術、信譽、管理等各個方面的劣勢。因此,軟件外包企業能否有效地利用規模經濟,發揮規模經營的優勢,對企業的進一步發展,以及有效地增強企業的競爭力都非常重要。
(責 編 賈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