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一體化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顯著特征。經濟增長最快的亞洲正在走眾多雙邊合作過渡到多邊合作、由小區域合作過渡到大區域合作的道路。這是一條理論和實踐都不同于其他經濟體的一體化道路。
關鍵詞:亞洲經濟一體化FTA中日印關系亞洲貨幣單位
中圖分類號:F01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12-103-02
作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發展階段,區域經濟一體化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以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等為典型的區域一體化組織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順利發展。由于地區特點和時代區別,亞洲經濟一體化的的實現路徑必將呈現自身獨有的特征。
一、經濟一體化的理論簡述
自20世紀90年代年代以來,區域經濟一體化以成為一種勢不可擋的蓬勃潮流。區域經濟貿易協定作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顯著標志在過去的十多年里爆炸式的出現。在向WTO通寶并已生效的區域貿易協定中,自由貿易協定(FTA)占84%,關稅同盟(cu)和優惠貿易協定(PTA)占160。
按照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基本理論,一體化通常由下列六個階段組成:優惠貿易協定(PTA)、自由貿易區(FTA)、關稅同盟(cu)、共同市場(cM)、經濟同盟(EU)、政治經濟同盟(PEU)。
二、亞洲經濟一體化的現狀
就全球范圍而言,亞洲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反映顯得比較遲緩。就亞洲經濟一體化的進程而言,筆者以為以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為分界點,可分為兩個階段:
1、被動發展階段(1975-1997年)1975年由孟加拉國、韓國、印度:斯里蘭卡和老撾簽訂的《曼谷協定》是亞洲經濟一體化最早的嘗試,但由于其成員少,優惠關稅覆蓋面窄,對成員間消除關稅壁壘的作用有限;1967年成立的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是亞洲一個重要的區域組織,但其真正的一體化進程直到90年代初才開始,1992年成立的東盟自由貿易區(AFEA)一定程度推動了亞洲經濟一體化的發展;1985年成立的南亞區域合作聯盟(SAARC),但其經濟合作進程緩慢,水平不高,直到1995年。南亞國家簽署《南亞區域合作聯盟優惠貿易框架安排協議》才取得實質性的進展:1981年由包括沙特等六個西亞國家組成的海灣合作委員會(GCC)是一個綜合性的次區域合作組織。
2、開放自由發展階段(1997-)1997年12月,東亞仍處在金融危機的陰影中,東盟和中日韓在吉隆坡召開了首屆領導人會議,共商應對策略和區域合作打計,之后,每年召開一次的東亞領導人會議,從非正式到正式,逐漸走向制度化,形成10+3合作機制,開辟了17個合作領域,建立了48個合作機制,成為推動區域合作機制的主渠道;與此同時,形成了10+1機制,即東盟+中國、東盟+韓國、東盟+日本三個并列的雙邊機制,此外,還有中日韓三邊合作機制。中日韓三國領導人于2003年簽署的《中日韓推進三方合作聯合宣言》,提出建立三國FTA,以推動東北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目前,由于東盟通過巧妙而穩妥的策略,利用其對別國不具有威脅性的優勢和自身一體化的經驗,贏得了大國的信任,掌握經濟一體化的主導權,正積極推行其“同心圓戰略”。
三、不利于亞洲經濟經濟一體化的因素
1、差異性大。亞洲有48個國家和地區,無論從領土面積還是人口數量而言,都位居世界第一,由于社會體制、經濟體制、經濟發展水平、宗教、種族和文化等方面的千差萬別,同歐盟(Eu)和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相比,無疑不利于亞洲經濟一體化的健康快速發展。如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發源于亞洲,而由于宗教引發的、不同種族的沖突和國家戰爭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亞洲經濟一體化的發展。
2、核心國家缺乏。眾所周知,在歐洲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德國和法國由于在歐盟經濟中核心地位,很大程度上推動和主導著歐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在北美自由貿易區,由于美國經濟的強勢牽引作用,區域向心力自然形成,主宰著北美自由貿易區經濟一體化的進程:而亞洲則不然,除了作為世界第二號經濟巨人的日本是發達國家,但由于其戰略目標一直放在全球而非亞洲,故不可能成為亞洲經濟一體化的領跑者;而中國和印度盡管作為兩個發展中的經濟大國,由于20世紀90年代以前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關注程度不高,所以一直沒有進入主導過亞洲經濟的核心。縱觀歐美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和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相比,我們缺乏的是經濟一體化的核心國家。雖然東盟目前主導亞洲的一體化進程,但從長遠角度來說,東盟顯然無力擔當這一重任。
3、內部經濟動力不足。亞洲長期以來經濟落后,有許多貧窮落后的國家,且由于亞洲各國都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各國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和爭奪出口市場方面競爭激烈,導致亞洲各國及各次區域之間的經貿關系也不是太密切,比如亞洲經貿發達的經濟體其大部分市場都在亞洲之外。
4、歷史恩怨是非多。亞洲由于長期遭受戰亂,主要大國間歷史恩怨至今尚未了結,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亞洲經濟一體化的進程。
四、推動亞洲經濟一體化的具體措施
1、中日印應攜手大力發展經貿關系,在威來的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中,作為新的領跑者,特別是中國和日本。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建設的經驗表明,大國及其協調配合是區域經濟合作順利進展的關鍵所在。作為亞洲第一號經濟強國的日本、亞洲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和南亞最具經濟活力的印度,要在亞洲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中化解相互見的分歧和矛盾,發揮各自的經濟勢力和種種優勢,積極團結其他各種區域、次區域性的組織以及亞洲各國,保證亞洲經濟一體化向前順利推動。中日兩國由于歷史和政治上的原因導致互相缺乏足夠的誠信,從而不能通過協調配合共同發揮推動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作用,然而胡錦濤主席的暖春之旅無疑打破了中日政冷經熱的過去,無疑為中日推動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在政治層面打了一劑強心針,兩國領導應拿出政治家的魄力,盡快建立兩國間的VIA,為推進亞洲一體化邁開實質性的一步。
2、打開國門,實行產業結構跨國調整和轉移。亞洲各國的國內經濟改革大體有一個共同的特征:發展外向型經濟。各國間在外商直接投資和出口市場兩個領域不可避免地要進行相互競爭。但是,一旦其中一個具有影響力的國家率先采取了一些措施使得該國對外商更具吸引力以及在出口市場上更具競爭力的話,其他國家就會緊跟而上以挫敗它的優勢地位。但有一點是各國都清楚的:沒有規則的競爭會導致負面結果。因此,各國應打開國門,取消各種貿易和非貿易限制,讓各種要素在國家間自由流動,實現產業結構在各國的調整轉移和升級,以提高在國際市場的整體競爭力。
3、加快亞洲貨幣一體化進程,積極推動亞洲貨幣單位(ACU)向亞元的過渡。如果把亞洲各國貨幣按其成員的國內生產總值及貿易額的比例計算出權重,采用“一籃子貨幣方式”組合成共同的貨幣單位。如同調制一杯雞尾酒,成員的貨幣與統一貨幣單位按一定比例掛鉤。成員之間的貿易與投資活動以統一貨幣單位進行結算,就可以抵抗全球資本移動所帶來的沖擊,保證亞洲經濟的繁榮與穩定。亞洲采用統一貨幣可以降低區域內的投資和貿易交易成本,極大的促進區域內經濟的發展。統一的貨幣市場為區域內各國的剩余資本在區域內循環提供了一個有效的通道。在全球金融危機的今天,對中國來說,巨大的外匯儲備可以轉化為區域內的投資,以規避美圓貶值導致的外匯資產縮水。盡管要實現亞洲貨幣一體化的目標,還有相當大的困難,亞洲國家必須從貿易合作轉向金融貨幣合作,來應付美元和歐元的強勢貨幣的挑戰。
總之,在今天的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中,要推動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必須形成中日印三大國的核心貿易自由區,從貿易合作再向金融貨幣合作,乃至政治和軍事的合作。也就是說,亞洲經濟一體化能否實現的關鍵是三大國能否克服政治、經濟及軍事方面的分歧摩擦,克服前嫌,為亞洲經濟一體化做出積極的貢獻。
(責 編 賈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