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分析了制定財務會計規范應注意的環境因素,指出制定財務會計規范應著眼于我國的實際情況,同時盡量與國際慣例相街接。此外,會計規范采用何種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內容;準則與制度并不對立,在內容上兩者可以兼容,各有側重。
關鍵詞:財務會計規范形式現內容國內實際 國際慣例
中圖分類號:G23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12-161-02
我國近10年來在制定財務會計規范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如何完善我國的財務會計規范,是需要作進一步研究和探討的問題。筆者在本文中試就這個問題談幾點意見。
一、完善財務會計規范應特別考慮的環境因素
會計是其所面臨的政治、經濟、法律、文化、教育等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產物,會計隨著環境的不斷變化而變化。已有許多論著研究和分析過會計的眾多環境因素以及這些因素是如何對會計產生影響的,故此不再贅述。如何完善我國財務會計規范,是值得我們特別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過去我們重視不夠的環境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1、我國特有的文化環境。中國有著歷經幾千年而經久不衰的燦爛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忠孝”。所謂“忠”,多指對國家的忠;所謂“孝”,即為對長者的孝。而這個特征往往表現為國人思想觀念深處明顯的“尊上”、“唯上”傾向,即“上面”怎么說我就怎么做。中國傳統文化這種下對上的“垂直”觀念與歐美文化強調平等博愛的“平行”觀念有著十分明顯的差異,這是其一。其二,我們中國人在思維方式上有一個特點,即較強調體系、結構與層次,傾向于追求形式上的完美主義,但對功能、內容以及是否實用等方面往往重視不夠。相對而言,歐美人士則較注重實效,不過于在乎外在的形式,表現為較為明顯的實用主義傾向。
2、法律環境。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成文法國家,成文法的特點是體系完整,規定明確且具有強制性。長期以來,我國的財務會計規范一直是以財政部頒布的部門規章這種“準法律”形式出現的,對會計實務的要求比較注重合法性和合規性,而給專業判斷留有的余地很小甚至沒有;此外,由于專業素質總體上較低,會計人員也習慣甚至依賴于“照章辦事”,而對專業判斷較為陌生,或者力不從心。盡管在《立法法》生效后我國財務會計規范的性質可能發生某些變化,但這種長期形成的注重合法合規性、忽視專業判斷的情形不會很快消失。
此外,在國際環境方面,至少應考慮兩個方面。第一,經濟全球化,特別是資本市場和金融市場的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與之相應的是,會計準則國際化或會計規范全球化的傾向也越來越明顯。筆者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建立一套適用于各國的會計準則,并非像人們過去普遍認為的那樣可望而不可及。第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特別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后,我國經濟發展與國際接軌的趨勢已不可逆轉。為了滿足我國企業到國際資本市場籌資的需要和吸引更多的外國投資者到中國來投資,我國的財務會計規范無論在形式還是在內容上必須要與國際通行慣例相銜接。
二、我國財務會計規范的著眼點是什么
我國目前財務會計規范所面臨的問題,實際上是一個應著眼于我國的實際現狀,還是應更著眼于國際化的問題。筆者認為,要處理好這個問題,應從以下兩個方面加以考慮:
1、如何實現會計規范的目標。會計規范的最終目標,是為了能夠提高會計信息的有用性,而有用的會計信息只能產生于良好的會計實務。因此,會計規范必須有廣泛的適用性,即具有可操作性,較為具體且能為廣大會計人員所理解和接受,并能在會計實務中加以有效的應用。否則再好的會計規范也無法產生良好的會計實務,會計規范的目標最終也難以實現。如前所述,我國會計人員目前的專業素質總體上偏低,較習慣于“照章辦事”,加上其思想觀念深處那種“你怎么說我就怎么做”的強烈意識,恐怕在較短的時間內難以適應準確、恰當的專業判斷。此外,過于原則、可操作性不強的會計規范,也可能給人為操縱會計信息留有很大的余地。
2、怎樣才算是國際化。20多年來,我國的財務會計規范在借鑒國際慣例、與國際接軌方面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但究竟什么是國際化仍有待于進一步探討。筆者始終認為,國際化不等于英美化。戰后美國有政治、經濟、軍事頭號“超級大國”的地位,加上英語作為事實上的國際通用語言的便利,使其在向全球推銷“揚基文化”的同時,美國的會計觀念和會計慣例也深深地影響了各國的會計實務。事實上,我國20多年來的會計改革,更多地是借鑒了美國的會計慣例,而對在文化、法律背景上與我國有更多相似之處的歐洲大陸國家的會計慣例則研究不足,存在著事實上的“重美輕歐”。盡管美國的影響還會繼續而且極有可能擴大(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最近的改革就是一個例證),但無論如何不能以美國的標準來判斷我們的會計規范是否或怎樣國際化。即使我們最終全盤接受帶有明顯美國色彩的國際會計準則,但在此之前仍還有一個相當長的過程要走,這不僅是因為我國目前尚不具備客觀條件,而且國際會計準則自身在能為各國所接受之前也有一個完善的過程,這個過程究竟有多長,誰也無法準確地預測。
因此,我國財務會計規范目前仍然應更多地著眼于我國的實際現狀,即應當更強調規范的適用性,建立一套適用于我國實際情況的,能夠提供真實、完整的會計信息的規范。但長遠地看,我們不僅不能放棄國際化的目標,而且應當在形式和內容上最大限度地借鑒國際通行的做法,使我國的財務會計規范在具備可操作性的同時,盡量能為國際同行理解和接受,而不致成為經濟發展與國際接軌的障礙。
三、我國的財務會計規范應當采用何種形式
我國財務會計規范目前可能采用的形式,不外乎有兩種,一是會計準則,二是會計制度。究竟應當采用何種形式,頗有爭議,且一爭就近20年。對此筆者的觀點則是:準則和制度彼此并不對立。長期以來,我們在爭論中不知不覺地將兩者對立起來,似乎非此即彼,或者“雙軌”。實際上,準則也好,制度也罷,充其量只是會計規范的形式問題??v觀全球,也有許多國家的會計規范以“準則”之外的形式出現,如法國的“通用會計方案”(也可譯作“統一會計制度”),而德國等國家的會計規范干脆見諸于法律。即便是在美國,1973年之前的叫法也很混亂。因而我們認為,問題的關鍵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實質內容。如果在實質內容上與國際慣例區別不大,采用制度或是別的什么形式,問題都不大。反之,即便是準則,如果只是套用其形式,不注重實質,不僅難以為我國的廣大會計人員認可,而且也未必能得到國際同行的理解和接受。
就內容而言,我國目前的會計規范,究竟與國際通行的會計慣例有多大區別,倒是需要我們認真對待的問題。遺憾的是,這方面的工作我們過去似乎不夠重視??偟目?,我國目前的會計規范與國際通行慣例并不存在實質上的重大區別,如果有的話,則是因為我國的會計規范在很大程度上還受著諸如財務制度、稅法等其他因素的制約。即便如此,如果能將這些區別仔細加以甄別并對其原因進行解釋,增加會計規范的透明度,相信也不難為國際同行所理解和接受。
就形式而言,筆者建議采用“區分層次,各有側重”的處理方式。首先是“會計準則”,它主要側重于基本概念、基本原則以及具體的確認、計量和報告的原則和原理。其次是“報表及信息披露格式”,其部分內容大致上相當于過去我國的行業會計制度(但不一定還叫制度)。這一層次的會計規范是對上述準則的具體化,主要解決如何把準則的概念、原則和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