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康是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集中體現。一師阿拉爾市(以下簡稱師市)黨委根據改革開放30年來師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提出師市要在兵團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轉變發展方式,文章從經濟結構、經濟增長方式上分析師市轉變發展方式的緊迫性,并就如何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進一步提出了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走新型工業道路,充分發揮出人才資本的作用。
關鍵詞:全面小康轉變發展方式選擇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12-270-02
早在“十一五”規劃中,農一師阿拉爾市黨委就提出師市要在兵團率先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目標。轉變發展方式是師市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協調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率先在兵團實現小康社會目標的關鍵。
一、師市實現小康社會目標必須轉變發展方式
師市一直是兵團的農業大師,農業機械化水平、農業現代化水平走在了兵團的前列。這幾年,隨著農業產業化、新型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已彰顯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對師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力和影響力,師市的經濟結構、經濟增長方式正發生著一系列變化。但要實現經濟發展模式的完全轉變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發展方式的轉變直接關系師市小康社會的建設目標的實現。
1、從經濟結構上看。目前師市的經濟發展還主要以農業為主。2007年第一產業增加值30.25億元,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3.7%。一產內部主要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在一產中所占比重高達89.4%。隨著師市新型工業化進程的推進,團場工業發展的啟步,圍繞著農業的發展,一批以農副產品精深加工、農用物資生產為主的塑料制品、乳制品企業的發展較快;圍繞著礦產資源為主的煤炭、水泥、電力產業發展后勁增強。2007年第二產業增加值13.07億元,比上年增長31.2%。從以上的數據可以看出,師市經濟增長,起支撐作用的是種植業,拉動經濟增長的行業集中在煤炭、水泥、電力、農副產品深加工和化工等行業。
在兵團提出要率先實現小康社會目標的師局還有一個是農八師。2007年師市完成生產總值56.34億元,比上年增長15.1%。其經濟社會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步伐與農八師相比,還存在以下幾個顯著的特點:一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大部分指標略低于農八師。二是一產比例過高。師市的一產所占比例53.7%,比農八師的29.7%高出24%,一二三產業結構不合理,調整步伐較慢。三是第二產業所占比重過低,比農八師低12.6%,工業發展上與農八師相比還有一定距離。四是工農業發展的層次較低,產業鏈條較短,產業聚集和規模擴張優勢不明顯。
2、從經濟增長方式上看。隨著師市農業產業化、新型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團場基本經營制度的進一步落實,師市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外延式擴張明顯。據統計,從2000年到2007年師市的GDP增長2.52倍,但主要依賴一產,二產增效不明顯。一是對種植業的依賴程度過高,產業結構單一。農作物播種面積與2000年相比增加了35萬畝,增長了18.73%。二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程度低,農業生產、加工、銷售不能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生產結構層次較低,農副產品的產業鏈條短,附加值低。據統計,師市農產品加工產值占農業總產值之比為0.1:1,遠遠低于兵團0.4:1的水平。三是礦產資源的擁有量較少。師市雖處的資源礦產較為豐富的阿克蘇地區,但由于兵團這一特殊體制的原因,制約了師市經濟的發展。四是工業發展滯后。工業企業的經濟效益不高,其中評價經濟效益高低的關鍵性指標: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報酬率、資本積累率都低于兵團平均水平。
師市的經濟總量在兵團處于第二的地位,但要實現在兵團率先實現小康這一奮斗的目標,我們必須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人手,師市經濟的發展也到了必須轉變的臨界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師市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二、轉變發展方式,努力實現師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經濟發展方式總是沿著從粗放型到集約型增長、從單純的經濟增長到全面的經濟發展、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歷史道路演進。最重要的是,任何地區對其具體發展方式的選擇總要受到所處的經濟發展水平、社會歷史階段的制約。從師市目前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可以看出,及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師市經濟發展中具有第一位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1、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促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首先,必須正確理解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和精神實質。堅持以人為本,遵循客觀規律,在落實科學發展觀中創新師市發展的新思路、探索師市經濟發展的方式、促進師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其次,必須解放思想、搶抓機遇、發揮優勢,克服喜農怕工的思想,克服兵團特殊體制給我們帶來的束縛,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做好我們的各項工作,認真落實兵團黨委的“兩還”政策,致富職工群眾、提高職工的生活水平。再次,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實現由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由團場經濟向城市經濟、由單一經濟向多維經濟的過渡與轉型。
2、促進產業結構優化調整。要實現師市經濟的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盡快增加職工收入,提高職工生活水平,必須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一是要走出一條以種植業為基礎,大力發展畜牧業,走農牧相結合發展的道路。二是要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按照“面向市場,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則,走“特色+規模+效益”的路子。三是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大力發展綠色種植和綠色養殖。四是以龍頭企業為依托,培育產品基地,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
3、加快師市新型工業化發展步伐。工業化與經濟發達是相伴隨的。小康社會建設是建立在工業化基礎上的。師市要在兵團率先實現小康社會目標,必須走出一條新型工業化道路。一是依農興業,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和支農工業。農業是師市的經濟基礎,要依托師市農產品優勢和資源優勢,以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適度發展支農工業為主攻方向,圍繞著農業的產前產后,把產前做精,產后做深。產前發展種業、新型肥料加工業、節水灌溉行業等,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前提和保障。產后發展農副產品的精深加工,如畜牧產品加工、果品加工等,延伸產業鏈,提高農副產品的附加值。二是依托資源優勢,發展石油天然氣工業。我們要緊緊抓住中央給予兵團的一系列優惠政策,抓住新疆自治區支持兵團發展的一系列優惠條件,為師市經濟的工業化發展打下基礎。三是依托上市企業,為師市新型工業化發展奠定基礎。師市要充分發揮出新農開發和青松建化兩家上市公司在資金融通和行業整合方面的優勢,積極地“走出去、引進來”,為師市的工業化發展奠定基礎。四是依托阿拉爾建市,為師市工業化發展打造平臺。以阿拉爾建市為平臺,擴大改革開放,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加快阿拉爾的城市化發展步伐,以城市化促工業化,以工業化促城市化。
4、加強師市資源環境建設,增強師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一是大力推廣節水灌溉,發展現代農業。棉花膜下滴灌技術為以棉花為主的農業生產方式帶來了革命性的變革,使棉花在全程機械化的基礎上向更加精準化、精細化發展。這一農業生產方式的推廣不僅使師市的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化、社會化大生產邁進,同時節約的水全部下泄塔里木河,恢復和改善下游生態,為師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二是倡導生態文明,要加大對塔河兩岸生態建設,重點保護好沙漠植被和濕地,實施防風固沙工程,發展節水農業,將生態環境建設作為百年大計來抓,創建森林城市。
5、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增強師市經濟發展的活力。非公有制經濟作為資本組成最有效的形式,充分調動了投資者、經營者等方方面面的積極性。師市2007年私營、個體經濟投資只占投資總額的11.4%,這一比例遠遠低于兵團的水平,師市經濟要發展,必須改變當前國有經濟一統天下的局面,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為師市經濟社會發展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
6、重視人力資本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人才資源的形成是師市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前提。一是充分發揮出塔里木大學的作用。充分利用塔里木大學的知名度和人才的優勢,為師市農業科技的發展、工業建設提供人才支持。二是充分利用國家西部大開發的相關政策,從內地引進有關工業、化工產業、科技信息等方面的人才,服務于師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各行各業。三是做好本地人才資源開發的力度。設立專項資金,加大培訓經費的投資力度,鼓勵各類組織和個人以多種形式支持人才隊伍的建設。四是優化人才發展環境,提高對人才的吸引力。要積極營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愛惜人才的良好環境,用事業留人、用感情留人、用適當的待遇留人,不斷提高對人才的吸引力。
師市要在兵團率先實現小康社會這一奮斗目標,師市經濟發展支柱必須從農業為主轉變為以工業為主。在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中,我們必須以新型工業化為契機,不斷提高工業化的科技含量,降低資源消耗,防止環境污染,用循環經濟的理念走出一條適合師市發展的節約、高效、低污的發展道路,實現經濟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的良性互動,追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責 編 呂 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