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經濟學家評說,中國如今是世界第三大經濟實體,僅次于美國和日本。同時,中國也躍升成了頭號污染大國,超過了美國和日本。聽了第一句話,當然高興,中國發展速度全世界有目共睹。聽了第二句話,有人惱火,說是對中國高速發展的妒忌和不懷好意的挑剔。但我認為,對于問題的正確態度應該是冷靜思考,理性對待。中國人均排放量較低,但總量不會太小,近年升速更快。“頭號”可以存疑,“污染”卻是實情。滇池、太湖、巢湖等大型湖泊水體惡化,一治再治,始終處在應急狀態。松花江、黑龍江連續發生嚴重污染事件,影響波及全國。大西北的沙塵暴,一年強于一年,威迫京津地區,乃至漂洋過海。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
中國政府并不回避問題,把節約資源與保護環境確定為基本國策,把建設生態文明當作戰略任務,與之相適應,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正在加緊調整和改變。節能減排就是貫徹這個基本國策,執行這個戰略任務的切入點。國家明確要求,到2010年,單位內的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減少10%,同時分解成具體指標要求層層落實。一些地方和單位,不是討價還價,就是消極對待,節能減排的進展情況并不樂觀。其原因固然相當復雜,但有一條恐怕是跑不了的:當地領導犯有地方保護主義。因此,要解決諸如此類的問題,還得從思想上入手,樹立大局觀念。
樹立大局觀念,要站高一些,看遠一些,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鼻尖尖,這是領導干部應有的胸懷。一些領導干部心頭有個“結”:他們關注自己任期內本地區本部門各項經濟指標的增長和財政收入的提升,有礙于此的就很難接受。這個“結”使得他們忘了長遠的利益,失去大局的觀念。這一點,其實在對待節能減排的態度中體現得最為明顯。高能耗高污染或許能夠換來他們任期內GDP的高速增長,然而,那種增長不是國家所需要的,它嚴重地損害了后續發展力,不可能持續下去。資源不是無限的,污染更是后患無窮,不能因為今天的索取,把惡果留給子孫——以后的人們不知將要為這種高能耗高污染付出多少倍的代價。我國政府正是著眼于長遠的利益,放眼于未來的發展,而把節約資源與保護環境確定為基本國策,把建設生態文明當作戰略任務,而節能減排就是貫徹基本國策,執行戰略任務的切入點。一個地區一個部門的發展,也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更不能只考慮某些領導干部任期內的政績。這樣才能把地區的發展、部門的發展,納入到大區域的發展之中、全國發展之中。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遠大的目光,就沒有大局觀念。
任何地區任何部門的發展,都與整體相關聯,都是全局的一部分。為了整體發展和整體的利益,有時候需要犧牲局部發展和局部的利益。為了更好地進,有時候需要退。例如,那些按照新的標準也應歸入高耗能、高污染的企業,倘若不能在節能減排方面達標,就得堅決停產。那些在建的項目,按照新的規定重新審核,不能達標的,也得堅決停建。這些企業,這些項目,投產的時候,在建的時候,可能并沒有超標違規,而且經濟效益相當不錯,有的甚至是當地的支柱產業。一旦停產下馬,必然影響當地經濟,影響地方稅收,減少財政收入。在這種情況下,當地領導應當以整體發展、長遠發展為重,拿出壯士斷腕的決心,做出果斷抉擇。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的“龍江風格”并沒有過時。以局部利益的犧牲保全大局,保住整體利益,犧牲的局部也將從整體利益中得到補償。在不同地區之間經濟發展的互補性越來越強的今天,作為一級領導干部,要善于把本地區本部門的利益,放到整體中去考慮,從大局出發,統領自己的所屬,在全國一盤棋中,還得把自己當做一個“卒子”,在必要的時候,還得丟卒保車。
做人要講底線,辦事也要講底線。不能為謀取自己利益而損害他人利益,不能為追求局部利益而損害整體利益。顧全大局,起碼也得做到這一條。一家新上馬的企業,按照規定,進行了環保評審,評審過關了,它才能開工建設。但是,在建設過程中,生產部分很快建成了,而配套的治污設施,卻遲遲不能上馬,后經催促,雖然上馬了,但老是建建停停,成了爛尾巴工程。有關部門不讓投產,他們說是“試產”。“試產”的開始,就是污染開始。四周的群眾遭受污染危害,引發了群體事件,嚴重影響社會穩定,這就是以局部損害全局的典型事件。這樣的情況并非絕無僅有。有些污染企業,經環保部門督促,建成了排污處理設施,配套之后,卻成為擺設工程、應付檢查工程,上面來人了,立馬運轉,人走了,又立馬停轉。對于這種狀況,當地領導眼開眼閉,其實就是暗中支持,這也是超越底線的一種表現。
我曾工作過的保定,有名聲卓著的白洋淀,一片水域浩淼,荷花蘆葦搖曳生姿,在干旱的華北平原上,存在一泓淀水,對于調節氣候,維持生態平衡,實在太重要了。但是,周邊四縣一市,分屬兩個地區管理,都知道治污重要,一檢查,轟轟烈烈,大標語寫到了淀邊,大廣告豎到了水上,實際行動卻很難到位。上游又有20多個縣市區,工農業高速發展,人口超過1000萬,積存了大量污物污水。說不定哪場暴雨,哪個夜晚,月黑風高,無人知曉,污物污水會被沖到淀里來。魚苗放了死,死了放,不知折騰了多少回,也不知因為污染事故而處理了多少干部。可見,節能減排具體指標落實得好壞,是一個很能顯示領導干部有無大局觀念的標志。在這個問題上,倘若左顧右盼,互相攀比,必定貽誤大局,自食其果。
如今的領導干部,不僅要有全國一盤棋的思想,還要有環球同此涼熱的胸懷。世界經濟高速發展,工業化急劇加快,全球能源、環保、氣候變化問題日益突出,成為各國面臨的共同挑戰,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熱門話題,大家都在迎接挑戰,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發達國家組成的八國集團,邀請主要發展中國家的領導人,去年在德國海利根達姆,今年在日本北海道洞爺湖,共同探討解決能源安全氣候變化等世界難題。聯合國呼吁,國際社會攜手面對氣候變化,并通過了“巴厘路線圖”,樹起了人類共同拯救地球生態環境的重要里程碑。中國是發展中大國,是遭受能源和氣候嚴重影響的國家,節能減排義不容辭,又迫在眉睫。承擔更多責任,盡到更大義務,是中國對世界的莊嚴承諾。關注這個大局,懂得這個大局,非常要緊。世界鬧糧荒,還僅是耳聞,石油漲價,已經緊逼到了面前。各級領導干部,在自己管轄的地區,在職權范圍內,更自覺更認真地做好工作,就是為這個大局做貢獻。處理好經濟發展、社會發展、保護環境三者之間的關系,既是為了自身的可持續發展,也是為了共同肩負起應對能源安全、氣候變化的世界責任。
中國愈是改革開放,愈是走向世界,就愈要求各級領導干部具有大局觀念。不僅是在節能減排的問題上,就是辦任何事情,都要顧全大局、服從大局,這是領導干部的一種重要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