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份綠色GDP核算報告
2006年9月7日,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和國家統計局聯合向媒體發布《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這是中國第一次發布綠色GDP核算報告。
這份研究報告結果表明,2004年全國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為5118億元,占當年GDP的3.05%。其中,水污染的環境成本為2862.8億元,占總成本的55.9%,大氣污染的環境成本為2198.0億元,占總成本的42.9%,固體廢物和污染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57.4億元,占總成本的1.2%;此外,虛擬治理成本為2874億元,占當年GDP的1.80%。
盼星星,盼月亮,總算是看到結果了!
但這一“千呼萬喚始出來”的結果,還遠遠稱不上完整的綠色國民經濟核算,更不是有些人所期待和理解的“綠色GDP”,而只是“經環境污染損失調整后的綠色GDP”。
通常意義上,完整的綠色國民經濟核算,應當包括資源耗減成本與環境退化成本。資源耗減成本中的資源包括耕地、礦物、森林、水、漁業等五大項內容;環境退化成本包括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兩大項內容。
此次公布的核算結果,只計算了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而且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環境污染損失成本至少應當包括二十多項指標,此次核算只涉及了其中的十項,專家還說,“即便在這十項環境污染損失核算中,還存在低估和缺項問題”。
綠色GDP核算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
英國《經濟學人》曾載文稱,中國目前因為環境污染一年要損失GDP的8%-12%,大約一千四百億美元。另外,因為環境整體退化,GDP還會損失大約三百億美元。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在中國,估計每年有30萬人因為呼吸道疾病而過早死亡;中國每年一億七千萬噸的城市固體垃圾只有20%得到適當處理;根據咨詢公司Frost Sullivan的研究和預測,中國需要新建一萬個污水處理廠,至少投入480億美元,才能達到處理37億噸日污水排放量50%的標準。
德國《明星》周刊2005年底刊發文章說,中國正淪為地球的“垃圾堆”,經濟發展以高污染為代價。文章說,在中國,超過80%的垃圾和污水得不到任何處理。全球空氣污染最嚴重的20個城市有16個在中國,北京也位列其中,歐洲航天局通過衛星觀測發現,北京是全世界污染最嚴重的首都之一。
據《2005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全國地表水中,遼河、淮河、黃河、松花江水質較差,海河污染嚴重;淮河、海河、遼河、太湖、巢湖、滇池、南水北調(東線)、三峽庫區及其上游等重點治理流域的453個水質考核斷面達標率僅為60%。
地下水污染存在加重趨勢的城市有21個,目前中國70%以上的河流湖泊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
《2005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還對城市空氣質量、區域聲環境質量、耕地凈減少情況、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以及降水情況進行公開。其中,在監測的522個城市中,空氣質量達到一級標準的城市22個(占4.2%)、二級標準的城市293個(占56.1%)、三級標準的城市152個(占29.1%)、劣于三級標準的城市55個(占10.6%);2005年,全國耕地凈減少36.16萬公頃;全國因水土流失每年流失土壤50億噸。
無論資源的消耗水平和綜合利用程度高低,有一點毫無疑問,就是經濟發展需要承擔資源成本,并付出環境代價。如果不正視這一現實,并采取適當措施,那么經濟發展最終可能背離實現個人基本福利最大化和社會協調運轉這一初衷。
實施綠色GDP核算的障礙
從技術和學術角度,對于綠色GDP核算問題確實存在困難和質疑。
“許多國家都在研究綠色GDP核算方法,目前尚無一個國家政府正式公布綠色GDP數據。”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司司長許憲春2002年在《光明日報》撰文說。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綠色GDP核算需要以資源及環境實物量核算為基礎,進而進行價值量核算。
如果說實物量核算尚能勉強做到,那么,即使在準確的實物量核算基礎上,進行價值量核算,也是難之又難。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副局長潘岳說,困難之處在于,環境要素并沒有進入市場買賣,例如砍伐一片森林,賣掉原木,原木的銷售價,即可表現出價格,即可以納入GDP統計。但因為森林砍伐而導致依賴森林生存的許多哺乳動物、鳥類或微生物的滅絕,這個損失是多大呢?再因為森林砍伐而造成的大面積水土流失,這個賬又該如何核算呢?
《人民日報》2004年12月的一篇文章說,即使能找到計算資源價值的方法,其變化幅度也很可能會隨著時間和地點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別,從而大大增加核算過程中的人為因素,影響其可比性。例如,對有些資源來說,也許眼下的價值很高,但科技的發展可能會使它的存在和保有對人類有害,如鈾礦等,這樣其價值就可能會變得很低,甚至是負值。還有一些資源的價格會由于地區保有量的差異而產生巨大的差別。例如,對于淡水資源缺乏的地區,淡水消耗是資源的減少,而對于淡水資源過剩的地區,淡水消耗對于環境和經濟發展甚至是有利的。
還有人舉例說,比如垃圾發電能夠得到發出的電力的價值,扣除垃圾發電產生的廢氣排放之后,可以計算出其綠色GDP值。由于垃圾發電的原料來源不如煤炭高效,所以,其排放肯定要比常規火電高,因此,計算出來的垃圾發電的綠色GDP肯定不如煤電。但是,其垃圾無害處理所創造的生態效益,恐怕遠遠要超過其發電的作用,如果再要扣除垃圾發電的環境成本,顯然對它的環境作用評價不夠公平。
潘岳說:“還有一個觀念問題:一旦實施綠色GDP,必將帶來干部考核體系的重大變革。過去各地區干部的政績觀,皆以單純的GDP增長為業績衡量標準,現在要將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環境保護放在一起綜合考評,這會使很多干部想不通,會因此形成諸多阻力。可以想見,隨著綠色GDP的研究和實施,環境的保護或破壞,必成為選拔干部的一項重要標準。”
警惕走進綠色GDP的誤區
2004年12月,《人民日報》發文稱,事實上,到目前為止,GDP仍然是衡量一個經濟體經濟總體發展水平的最好的綜合性指標。退一步說,即使要搞綠色GDP核算,也必須先搞好GDP核算,因為搞好GDP核算是本。
關于綠色GDP有局限性極其與傳統GDP的辯證關系,專家認為,綠色GDP只是在GDP的基礎上考慮了環境因素,只是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經濟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但它沒有考慮經濟與社會、環境與社會之間的相互影響。建立起綠色GDP核算之后,并不是要取消GDP:其一,GDP是非常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它在判斷宏觀經濟運行狀況、制定宏觀經濟政策、檢驗宏觀經濟政策的合理性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二,GDP是綠色GDP的基礎,沒有GDP,就不可能有綠色GDP;其三,只有將綠色GDP與GDP進行比較時,才能清楚地看出資源耗減成本和環境損失的代價。
《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特別強調,綠色GDP核算不等于綠色GDP。綠色GDP是一個經過高度綜合的總量,代表核算的最終結果。而綠色GDP核算是一個核算體系,其意義在于在不同層面、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手段描述環境與經濟之間的關系。
有專家認為,盡管短期內把綠色GDP指標納入干部考核體系是不可能的,但長遠來看,不僅是可能的,也是必需的。
(摘自《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