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個世紀的悲歌》
[美]蕭邦奇著,江良芹、全先梅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8年4月出版
“民有天,湖不田”。這句古諺質樸而堅定:要想老天給一個好年成,就不能使勁圍湖造田,湖口奪糧。中國農民最樸實無華的話語,反復強調著最深刻的歷史經驗,也恰恰暗合了我們走過很長一段彎路才幡然悔悟到的理念。可惜,這樣的逆耳忠言,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劇,已漸漸消散在記憶中,越來越少了。新的時代面前,我們很難說,有多少后人能守得住這份遺產,哪怕僅僅是做到“知古明今”。
《做一個有影響力的人:北大領導力十堂課》
楊壯著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8年3月出版
領導力直接決定了一個企業的凝聚力和影響力。《做一個有影響力的人:北大領導力十堂課》為我們揭示了培養和塑造領導力的關鍵,特別是他承繼于麥克斯威爾“領導力就是影響力”的觀點,更為中國企業界提供了一條富有建設意義和指引意義的方法路徑。
《史迪威與美國在中國的經驗》
[美]塔奇曼著,萬里新譯 新星出版社 2007年9月出版
這是一本生動的傳記,講的是一個古怪但卻真實的英雄,美國最偉大的戰區指揮官之一。他本可以成為像歐洲戰區的布萊德雷或者巴頓那樣的人物。可是,由于他的中國經歷,從1911年至1945年間,他被派往處理中國的危機。他和老蔣合作并不愉快,最后黯然離職,離開了中國的抗戰戰場。本書并非只是快節奏地敘述籠罩在悲劇陰影下的紛繁事件。隱藏在這個戰爭故事后面的是長期以來美國試圖使中國跟自己更相似的努力——這是個堂吉訶德式的努力,但是屢敗屢試。
《殘酷的選擇——發展理念與倫理價值》
[美]德尼·古萊著,高鍤、高戈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8年6月出版
這部作品其實是老經典——完稿于1969年,是當時最重要的發展倫理學作品之一。
古萊于2006年辭世,有鑒于他的貢獻,國際發展倫理學會設立了“古萊獎”。他的發展倫理學基于兩項要素——“存在理性”與“脆弱性”。前者特指一個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得不努力求發展,依此而有的理性。諸如“優先發展重工業”、“進口替代”、“出口導向”、“市場化”等政策;與此相對或可被視為“發展之代價”的,是因發展而有的“脆弱性”,當一個社會缺乏適當的防護措施,以應付將它推入變化過程的那些力量時,它是脆弱的。弱勢文明及弱勢群體是脆弱的,因為他們無力抵抗物質文明的誘惑。強勢文明及強勢群體也有脆弱性,因為他們無力化解發展帶來的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