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開篇講正氣、邪氣、秀氣等三氣造人。賈寶玉、林黛玉及其他青春女子全是靈秀之氣所生,這一哲學基點,便決定了《紅樓夢》的總體風格是秀美,不是壯美。作為史詩,便是柔性史詩,不是《伊利亞特》式的剛性史詩。中國文化從老子開始確立的尚柔傳統,到了《紅樓夢》便發展到極致。
■賈寶玉是單性人,是雙性人,還是中性人?讀者愛問他是誰,西方的《紅樓夢》研究者也喜歡提問他是何“性”人。從精神歸屬上說,他既不是大仁之人,也不是大惡之人,而是正邪組合的中道之人,即第二回賈雨村哲學分類中的第三種人性:超越大紅大黑的灰色地帶人。從自然人性層面看,他愛青春少女,也愛青春少男,傾心傾倒于兩棲,既是快樂王子(不是快樂公主),又是“絳洞花主”。這奧秘,是他天生一身佛性,天生沒有我執,不執著于我是誰,不執著于世俗角色,不執著我為何物何人,甚至不執著我是男性或女性。從各個層面打破執,打破隔,才有大愛與大慈悲。寶玉正是徹底打破我執法執的真情真性人。
■孔子之思,側重于人際;孟子之思,側重于人格;屈原之思,側重于社稷;杜甫之思,側重于民生;陶淵明之思,側重于自然;曹雪芹之思,則側重于個體生命的心靈。
■筆者在《紅樓夢悟》中,把《紅樓夢》的精神世界界定為欲、情、靈、空四維空間。欲是對個體生命自身而言,是個體對外界的需求,目的是索取。欲是悲劇之源,更是荒誕之源。人一降生就有進入荒誕的可能,如賈寶玉在周歲時就抓住脂粉釵環,進入色世界。情則重在對待他人的態度。無論是戀情、友情、親情、世情,都需要對他者付出。靈則是對欲與情的導引。欲無序,情也往往無序。情可造就純情人,也可造就濫情人,可推導出癡人,也可推導出冷人。《紅樓夢》主人公寶玉對釵黛都愛,但身心更深地投入黛玉,就因為她雖不及寶釵的“仙姿”,卻有更合寶玉生命方向的“靈竅”。這比情更內在,更深刻,更可產生靈魂的共振。空則是欲、情、靈的形上化,或者說,是對三者的哲學把握。終極的真實是空。本體是空。欲、情、靈“在場”,空“不在場”,四者構成的“整體”,便形成海德歌爾所說的澄明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