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當選后,首個正式拜訪的政治人物,竟是在選前最后一刻舉行記者會,高調宣布把自己一票投給謝長廷的前任“總統”李登輝。而馬李此次會面,事前大力向媒體宣傳,兩人一談就談了100多分鐘,比起預定的時間,足足長了一半多。可見,這并非禮節性拜訪。李馬二人,不一定就個別問題,如人事任命、兩岸政策等達成共識。事實上,以馬英九的政治智慧,李登輝的老謀深算,也沒有必要如此。但此次會面,仍然具有高度宣示作用。然而,除了在投票前夕,李登輝臨門一腳把球交給謝長廷之外,20多年來,李馬之間的恩仇,雖未如李氏與連戰、宋楚瑜、吳伯雄所結之深,但也足夠寫一部章回小說。
推銷間選制背上反民主黑鍋
早在上世紀80年代,蔣經國仍在位之時,馬英九自美學成返臺,年紀輕輕,已任“總統府”第一局副局長。馬在此任上,曾為李登輝翻譯半年。李以虔誠基督徒自居,在接見外賓時,常引用圣經章句,為此,馬英九著力研讀圣經,李氏十分受用。未過多久,兩人的分歧漸現。
蔣經國故去后,李登輝得宋楚瑜等人輔助,同時接收黨、國機器,雖集大權于一身,然而根基未穩。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為抗衡國民黨內外省元老,以及軍人勢力,李登輝引入本土派系,又開放地方選舉,然而,該等人物良莠不齊,致使國民黨高速腐化,所謂黑金政治,即由此而來。未幾,馬英九在國民黨十四中全會,批評該黨選風敗壞,時任黨主席的李登輝極為不滿。
在推動憲制改革的過程中,馬英九銜國民黨中央之命,“推銷‘總統’委任直選制”——實為間選制,更為此辦了數十場講解會。到了最后關頭,李登輝竟作一百八十度大轉變,改采公民直選制。馬英九十分錯愕,更向記者直言,以后他說的話,還有人相信嗎?在“總統”間/直選的問題上,馬英九為國民黨,也可以說為李登輝背了反民主的黑鍋,直到此次“總統”大選,仍被綠營提出質問。謝長廷亦一再在辯論會中,以此攻擊馬英九的民主信仰。
觸怒李登輝及相關利益者
但此事并未影響馬英九作為國民黨內政治新星的地位,到了1993年,連戰組成博士內閣,因馬英九的時望頗佳,遂以哈佛法學博士之姿,接任“法務部長”。在“部長”任上,馬英九大力反賄選,所緝捕嫌疑人,更以國民黨人士為主,于海內外,皆頗為注目。但馬英九最終仍然觸怒了李登輝及相關利益者,黯然下臺,轉任政務委員此一閑職。其后,臺灣的治安日壞,多起嚴重兇殺案爆發,卻未見有政務官負責。
到了白曉燕案后,馬氏更辭去“國務委員”一職,復稱不知為何而戰。從此掛官求去,一度在臺灣政治大學任教,似乎就此離開政壇。馬英九的辭職聲明稱:“改革猶未成功,政治風氣已變;以權謀私,爭功諉過,改革阻力重重,人民積怨日深。尤其自去年以來,島內接連發生重大事件,社會為之震驚,民怨為之沸騰,近日乃有數萬民眾走上街頭抗議。英九忝為內閣之員,對此發展深感痛心、無力,為表負責,乃決定辭去現職。”馬氏的舉動與言論,自然使李登輝大動肝火,也使時任“行政院長”的連戰難堪。
到了2000年,國民黨因李登輝挑動連、宋相爭,而使陳水扁漁翁得利。其實,在選前,當時仍深得民望的諾貝爾獎得主、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呼吁各方支持陳水扁,希望民眾在向上提升與向下沉淪之間作抉擇,已讓各界嗅出異樣。關鍵時刻,與李登輝關系密切的李遠哲登高一呼,已被視為“棄連保扁以打宋”的大旗,已由此李代彼李舉起了。
就在藍軍慘敗,大位易手的當晚,國民黨的支持者,蜂擁包圍“總統府”,久久未散。時任臺北市市長的馬英九,一方面呼吁民眾散去,以維護法紀,一方面又自告奮勇,稱愿面見李登輝,提出陳情書。外界相信,李登輝對此極為不悅。李氏之女李安妮,其后為綠營站臺的場合中,也屢屢提及此事,稱馬英九半夜打擾老先生,逼其交出黨權。
嗣后8年,藍營滄海桑田,幾經變化,李、連、宋、扁、馬,再加上王金平、蕭萬長、吳伯雄等人分分合合,既無永遠的敵人,也無永遠的朋友。然而,自國民黨失去政權,馬英九“逼宮”后,李馬二人,雖無惡言相向,卻再無公開會面。
馬掌大局李登輝占一席位
然而,剛好在10年前,馬英九在政治大學沉潛一段時日后,再為國民黨披上戰袍,挑戰陳水扁的臺北市市長寶座。馬英九答應出選后,一直希望得到“總統府”的關愛眼神,但李登輝一直未有首肯。一如此前李氏支持謝長廷一樣,在1998年,李登輝也是到了選戰的最后關頭,才拉起馬英九的手,稱其為新臺灣人。李登輝對馬的加持實難量化,但最終,馬英九的確以高票擊敗民眾滿意度相當高的在任市長陳水扁。
不管是10年前還是10年后,在馬英九轉化為新臺灣人的問題上,李登輝一直占領著制高點,一直把持著無任何人物可堪替代的角色。在臺聯黨江河日下的當下,李登輝仍然借此在馬英九所開的新局之中占一席位,實在無負其政治精算師的名號。
可以說,談到把握時勢,當斷即斷,李、馬兩人,是臺灣政壇最具虎氣的人物。說到經歷與火候,馬英九自是大不如李,但在成長經歷、意識形態大異的情況之下,兩人的思維和行為模式卻驚人相似。
(摘自《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