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將飯局作為一種工具,食客之意“不在飯,而在局”
吃飯從來不是一件小事,“民以食為天”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人類自然法則。隨著人類文明的演進,吃飯更是具有了一種“果腹”之外的內涵,這種內涵如此豐富,以至于如今的人類學中專門有個學科門類叫飲食人類學——通過研究人類的飲食現象來窺探其背后深藏的文化意義。
起源于宋代的“飯局”一詞,集中濃縮了中國特色飲食文化的復雜性?!熬帧北臼窍缕逍g語,引申出“情勢、處境”的意思,后來再引申出“賭博、聚會、圈套”的意思。“飯”與“局”的組合,不愧為古人的一大發明——中國的歷史和現實證明,許多情境下,飯局猶如“圈套”。
在飯局里,吃飯的初衷——填飽肚子的涵義漸漸隱去,對于食客來說,飯局里別有乾坤,重不在“飯”而在“局”。
治大國若烹小鮮
中國古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很早就把吃飯和政治聯系在一起,其最代表性的言論當數老子所說:“治大國若烹小鮮?!?/p>
老子的這句話看似簡單,實際上卻不好領會。不過,反過來看,中國古代歷史上,好幾位善于“烹”的人后來都成了善于治理大國者。
學者易中天在一篇文章中寫道,西漢的陳平少年時代在家鄉當過“宰”。所謂“宰”,就是在酬祭社神的慶典中主持分配“胙肉”——祭祀用的牲肉的人。這些肉當然不會被神們吃掉,所以慶典結束后,要分給大家吃,以便分享神的賜福。
這項工作相當有難度。倘若分配不均,便會引起糾紛,把好事辦成壞事。然而陳平雖然年少,卻干得十分出色,“分肉食甚均”。于是父老鄉親們便一齊贊道:陳平這小伙子可真會當咱們社祭的“宰”啊。陳平也毫不謙虛,說:要是讓我當天下之“宰”,那么咱們的國家也就和這塊肉一樣啦!所謂“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此肉矣!”
后來,陳平果然“宰天下”,成為西漢的開國元勛和一代賢相。連司馬遷也認為,這不能不追溯到他少年時,在砧板上切肉時所立下的志向和所表現的才干。
易中天又舉例,商王朝的開國賢相伊尹,甚至也很可能就是廚子,墨子就說伊尹曾“親為庖人”。雖然根據史書記載,伊尹這個人的身世來歷不太清楚,但總之,成湯覺得他做的菜的確“味道好極了”,伊尹也就趁機“說湯以至味”。大概是說天下還有比魚肉更美的滋味,那就是平定天下治理國家,同時又說了些諸如“治大國若烹小鮮”之類由此及彼的道理。于是成湯大為賞識,提拔他當了右相。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伊尹以割烹要湯”、“負鼎俎以滋味說湯”。
此外,在古代的政治實踐中,統治者確實早將吃飯作為一種政治手段巧妙運用了。
例如,“周禮”中的“鄉飲酒禮”,就是一種酒宴形式的“政治協商會議”,或者說“元老會議”。依此禮,國君、卿大夫、地方官等,應定期邀請所謂“賢者”、“能者”、“鄉老”、“鄉大夫”等社會賢達舉行酒會,并在觥籌交錯中,就一些大事進行咨詢。
殺氣騰騰的餐桌政治
一種極端的狀態下,飯局的觥籌交錯之間或殺氣騰騰,或刀光劍影,甚至一“局”未了,江山易主。
春秋時吳國公子光欲殺王僚自立,謀臣伍子胥將刺客專諸推薦給公子光。公元前515年,公子光趁吳內部空虛,以宴請吳王僚為名,藏匕首藏于魚腹之中。吳王僚酷愛吃魚,正當他準備一嘗美味之時,專諸撕開魚腹,取出匕首,當場刺殺吳王僚。公子光自立為王,是為吳王闔閭。若論飯局殺氣指數,此飯局堪稱第一。
戰國齊景公時,田開疆、古冶子、公孫捷三人挾功恃勇,不僅簡慢公卿,而且內結黨羽,逐漸成為齊國安定的隱患。在一次齊魯結好的宴會上,丞相晏嬰奏請將兩只金桃賞賜給臣下功深勞重的人,以表彰其賢能。齊景公讓諸臣自我薦功,由晏子評功賜桃。
公孫捷和古冶子因救主之功而自薦,晏嬰即刻將兩桃分別賜給了這兩人。田開疆以開疆拓邊有功而自薦。晏子評定田開疆功勞為最大,但桃已賜完,說只能等到來年桃熟,再行獎賞。田開疆自以為這是一種恥辱,功大反而不能得到桃子,于是揮劍自殺。古冶子和公孫捷相繼因功小食桃而感到恥辱也自殺身亡。是為“二桃殺三士”。
接下來的兩次飯局雖然在殺氣上要遜于上述二者,不過在歷史上的名聲卻更大,這便是人人耳熟能詳的“鴻門宴”和“杯酒釋兵權”。
這幾次政治飯局似乎證明,誰在飯局上掌握了主動權,誰就可以掌控天下——只有項羽主動放棄了在飯局中的進攻權,他也丟失了天下。
后來的歷史繼續著這樣的飯局政治?!盎馃龖c功樓”的故事說,朱元璋做皇帝后,擔心那些與他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兄弟們恃功奪權,于是建造了一座慶功樓。建成那天,他擺下宴席邀諸位文武功臣們前來赴宴慶功,暗地里卻派人在樓下埋好大量火藥和干柴。當大家喝得酩酊大醉時,朱元璋悄然離席。待朱元璋下得樓來,慶功樓火起,頃刻間籠罩在滾滾烈焰中??蓱z除神機妙算的劉伯溫得以幸免之外,赴宴功臣,全部葬身火海。
這個故事演繹和虛構的色彩太濃,但是另一則歷史記載表明朱元璋的確深諳飯局政治之妙。在無孔不入的錦衣衛偵探下,朱元璋對大臣們的飯局了如指掌。明初大學士宋濂有一次在家宴客,朱元璋立即知道客人是哪些人,吃什么菜,喝什么酒,甚至還有一張賓客坐席圖。
類似的故事一直流傳到清末。老舍的《茶館》就有這樣的場景。戊戌變法失敗的那年秋天,老北京裕泰茶館里生意興隆,掌柜王利發子承父業,迎送著熙來攘往的各色茶客。店堂里各處貼著“莫談國事”的紙條,人們對不久前失敗的維新變法已經很淡漠了,不過還是有北衙門辦案的宋恩子與吳祥子潛伏在角落里,窺聽人們的言談。
機關飯局
一篇《機關飯局》的署名文章記述了一位局長的飯局經歷。這位局長說:“飯局看似吃吃喝喝,其實不然,這里的學問太大了?!?/p>
每當需要“求別人”的時候,這位局長總是千方百計設飯局解決問題。“我發現,一到酒桌上,把酒喝到興頭上,很多規章呀、制度呀、規定呀都是可以變通的。有道是規章是人定的,人也可以改了它?!?/p>
有一次,某權力單位由于一件事卡了這位局長所在單位的脖子。于是他請那家實權單位的領導赴飯局?!耙簧暇谱?,我發現氣氛有點冷,于是主動向人家敬酒??墒侨思也缓?。如果這酒勸不下去,這場宴席就算失敗了。正當我著急之際,那個單位的領導說,你要是一口把酒杯中的白酒全喝下去,一切事情就好辦了?!?/p>
“我心想,原來事情就這么簡單,你早說不就行了!于是,我一口氣喝掉了那杯高度白酒。這杯白酒足足有四兩,喝完了,我腹中如翻江倒海一般,但由于我久經酒場,硬是挺住了。對方一看我真的喝掉了那杯白酒,連說,爽、爽、爽,夠意思、夠意思。緊接著,我又陪了他們喝了不少酒,最后大家都喝得搖搖晃晃,皆大歡喜,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p>
這位局長總結:如果能很好地控制和把握飯局,那么你的事業就成功一大半了。
2006年,零點調查公布的《中國居民溝通指數》總結了中國人的社交趨向,其中,“飯局社交”仍是中國人最為普及的社交方式,選擇“聚餐”這種社交方式的人達到46%,比以13%排在第二位的體育活動高出了33個百分點。
(摘自《瞭望東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