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激烈的全球市場競爭下,自由貿易協定(FTAs)對于每個國家來說也越來越重要,許多國家都已簽訂或計劃與其貿易伙伴簽訂。文章試圖用建立一個三國模式的古諾模型來探討二者關系——全球興起的垂直專業化貿易是怎樣影響各國與其貿易伙伴對于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決策。在研究方法上,基于政治經濟學視角,分析了利益集團貿易政策制定中的貿易利得變化與其政府決策的影響。
關鍵詞:垂直專業化 自由貿易協定 古諾模型 政治經濟學分析 保護待售
中圖分類號:F7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10-016-02
一、引言
20世紀后半期興起的第二次全球化高潮,以國際垂直專業化貿易為主要特征,使國際貿易增長超過同期GDP增長,呈現出急劇的非線性化增長的態勢。Yi認為這是由于垂直專業化生產中的中間產品進出口多次跨越國境而形成的多次貿易額計算。垂直專業化最初由Balassa提出,是指特定產品的生產過程分割為不同的生產階段,散布多個國家或地區進行,并以跨國界的垂直貿易鏈相互鏈接。它區別于傳統的“全能工廠”生產,是全球資源按比較優勢的進一步深化,意味著國際分工由產品層面深入到工序層面。與此相適應,建立在這種垂直專業化基礎上的國際貿易也得到迅速發展。
另一方面,自由貿易協定也成為國際經濟中一種重要的趨勢。在激烈的全球市場競爭中,許多國家都已簽訂或計劃與其伙伴簽訂自由貿易協定。這些國家關注于在締結雙邊或多邊的FTAs時怎樣選擇(潛在)貿易伙伴國。本文從垂直專業化國際分工的背景出發,應用相關理論模型分析簽訂FTAs各國各種利益集團的利益分配變動情況,以及政府間如何選擇(潛在)貿易伙伴國簽訂FTAs,在此基礎上提出結論和啟示。
二、文獻綜述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國外學者對國際垂直專業化分工與貿易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比較突出的有Hummels、Rappoport和Yi對垂直專業化提出了代表性的定義。垂直專業化必須滿足以下三個條件:(1)最終產品在多個階段連續生產;(2)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在生產過程中實現價值增值;(3)在生產過程中,至少某一生產階段必須跨越國界。之后,Hummels、Ishii和Yi建立了VSs(vertical specialization share)指標,其含義為出口產品中所含的進口中間投入價值與總價值之比,以此來度量垂直專業化貿易的發展程度。他們用VSs利用投入產出表估算了10個OECD國家及愛爾蘭、韓國的VSs指標。而Grossman和Helpman認為垂直專業化之所以會發生,就在于其背后快速增長的中間投入品、零部件和專業化生產服務的中間產品貿易。Deardorff、Jones和Kierzkowski等指出,垂直專業化仍然建立在比較優勢和規模經濟的基礎上,有利于發揮各國在特定產品不同工序的比較優勢,并充分實現各生產環節的規模經濟,有利于生產成本的節約和生產效率的提高。Jabbour和Mucchielli證實了垂直專業化可以成為技術擴散的途徑,而這種技術擴散有利于技術接受過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
國內近一兩年來也出現了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盧峰對垂直專業化分工發展趨勢及其決定因素的分析,平新喬分別對中國總出口和美國總出口中的垂直專業化程度進行度量,胡昭玲對國際垂直專業化的理論綜述、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分析等。目前關于加入自由貿易協定時的貿易政策制定過程中的研究還不多。西方學者進行了一些這方面的研究,而國內還沒有出現。Krishna和Pravin建立了一個一般貿易商品的FTAs下的分析模型框架,而Baier和Bergstrand由實證研究得出了影響加入自由貿易協定的一些經濟要素,包括物理距離、通道、國家大小以及資源稟賦。他們發現資源稟賦差異較大的國家更傾向于締結自由貿易協定,這些國家可通過專業化的生產分工發掘更深層次的比較優勢,獲得更大的貿易利益。Grossman和Helpman建立了貿易保護的政治經濟學模型——保護待售(protection for sale),并在此基礎上做了一系列的研究。他們認為,在貿易政策的制定過程中,有組織的利益集團提供政治捐獻,并通過游說(lobby)將其捐獻水平與政府選擇的貿易政策聯系起來;而政府制定關稅政策時,追求社會總福利與總捐獻的加權和最大化。同時,在給定其他游說集團捐獻水平的情況下,每個游說集團的捐獻將達到最優,其動機受到預期貿易政策的影響。相對于其他模型而言,他們從貿易政策的需求方(利益集團)和供給方(政府)分析了貿易政策的形成過程。
三、分析框架
本文在Krishna和Pravin提出的一般貿易商品模型基礎上,把垂直專業化作為要素引入影響國家引入FTAs的模型中,即根據加工深度與所處產業鏈的頻譜差別引入中間產品,建立一個三國簡單模式的古諾模型與一個簡單的線性需求模型。以此為基礎,在Grossman和Helpman建立的保護待售政治經濟學模型下,來考察垂直專業化下各國各類廠商(產業利益集團)的貿易利得的變化,以及對政府間建立雙邊或地區貿易安排的可能性的決策過程。
假定貿易商品的制造過程包括兩個不同層次的生產階段,根據加工深度的差別,其產出即是中間產品和制成品兩種。在模型中,世界被劃分為3國:本國、潛在貿易伙伴和其他國家。商品包括制成品、中間產品和標準商品3種類型,并假定最終制成品的差別度在[0,1]上連續。每一國的總效用函數為二次準線性形式:
四、結論及啟示
本文通過分析在雙邊寡頭的市場結構中,各個利益集團(企業)在國際垂直專業化貿易的背景下實施FTAs的利得變化,探討了垂直專業化背景下自由貿易協定談判的政治可行性。按照國際貿易中的政治經濟學觀點,任何一項貿易政策的實施是利益集團的需求和政府的供給的均衡。這個機制中存在從貿易協定中獲益的企業對于政府的游說,而其中所獲凈貿易利得更高的企業將會在游說中發揮更大的影響。利益集團作為選舉投票者、信息傳播者和政治現金者,試圖影響貿易政策制定的過程和結果,以增加成員的利益。而內生貿易政策(endogenous trade policy)理論也認為,貿易政策制定過程是內生的,源于利益集團與政策制定者(政府)追求自身福利最大化。它區別于傳統貿易理論——把政治過程視為“黑箱”(black box)——它強調了政治家的存在,他們對捐獻和總福利進行評價,代表產業利益的利益集團對其貿易政策的制定施加影響。
如果自由貿易協定生效,某些產業利益集團獲益便提供支持,而受損的利益集團反對,還有些利益集團貿易利得變化不確定。最后實現的均衡是,當且僅當總福利和所有產業利益集團(包括支持的和反對的)的福利加權和在自由貿易協定下高于現狀時,政策制定者站在施加壓力方的立場上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即只有潛在雙方的當前貿易足以平衡時,雙邊自由貿易協定才是可行的。
參考文獻:
1.Kohler,Wilhelm.Aspects of Intemational Fragmentation, Economics Working Papers2002-08,Department of Economics, Johannes Kepler University Linz,Austria,2002
2.Balassa,Bela,Trade Liberalization among Industrial Countries,New York:McGraw Hill,1967
3.M.AYHAN KOSE and Kei-Mu Yi,International Trade and Business Cycles:Is Vertical Specilization the Missing Link,AEA PAPERS AND PROCEEDINGS,May 2001
4.mmels,David,Dana Rapoport and Kei2Mu Yi.Vertical Specialization and the ChangingNature of World Trade.Federal Reserve Bank ofNew York Economic Policy Review,1998,4(2): 79-99
5.rossman,GeneM.and Elhanan Helpman.Managerial Incentives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Production.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4,(63):237-262
6.eardorff Alan,Fragmentation in Simple TradeModels mimeo, University of Michigan,1998.
7.nes,Ronald W and Henryk Kierzkowski.Horizontal Aspects of Vertical Fragmentation,in Leonard K.Cheng and Henryk Kierzkowski,Global Production and Trade in East Asia.Boston, MA:KluwerAcademic Publishers,2001(a):33-51
8.盧峰.產品內分工:一個分析框架.No.C2004005,2004(5)
9.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課題組.垂直專門化、產業內貿易與中美貿易關系.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討論稿.世界經濟,2006(5)
10.盛洪.分工與交易:一個一般及其對中國非專業化問題的應用分析.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1.胡昭玲.國際垂直專業化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和啟示.經濟經緯,2006(5)
(作者單位:上海財經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 上海 200433)
(責編: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