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怎樣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同時也是黨在新時期新形勢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進程中必須面對和回答的基本問題之一。而要弄清楚這一重要的基本問題,就必須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行全面而深刻的認識。
關鍵詞:全面認識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市場經濟 經濟規律
中圖分類號:F045.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10-028-03
自1982年黨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命題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便在中華大地上波瀾壯闊地建設著。緊緊圍繞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主題,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不斷摸索新道路、探究新規律,最終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黨的十七大更鮮明地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1}在當代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歷史任務要求我們必須長期堅持并不斷創新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怎樣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同時也是黨在新時期新形勢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進程中必須面對和回答的基本問題之一。而要弄清楚這一重要的基本的問題,就必須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行全面而深刻的認識。
一、我國的市場經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要求的市場經濟
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不是一般的市場經濟,更不是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黨的十五大曾對“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重大課題做了鮮明的闡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就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2}之后,為了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的戰略部署,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站在歷史的高度又做出了《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在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階段的時刻,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繼續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以巨大的理論勇氣和實踐勇氣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深刻而生動地探索并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和“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怎樣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認識推到了一個更高的發展階段。
在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歷程的歷史回顧過程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從黨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命題開始,一直到黨的十七大再次突出強調要深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摸索與探究始終都是緊緊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鮮明的特征來展開的。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主題突出、特色鮮明,不斷持續穩定地推動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
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以最終實現人民共同富裕為目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是不切實際大搞平均主義的單一經濟,更不是收入分配差距過大造成貧富懸殊的兩極經濟。在中國,要解決約占世界人口總數1/4的人口的溫飽問題,本身就是一項艱巨無比的歷史任務。而在全社會溫飽問題得以徹底解決的基礎上,要再使廣大人民過上小康水平的生活,最終實現人民共同富裕的偉大目標,更是一項史無前例的偉大事業。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更不是我們所要建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要消滅貧窮。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各項事業逐步走上了科學發展的健康軌道。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進行不斷摸索與探究的過程中,黨的十四大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3}繼而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個人收入分配要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體現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勞動者的個人勞動報酬要引入競爭機制,打破平均主義,實行多勞多得,合理拉開差距。堅持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的政策,提倡先富帶動和幫助后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4}在黨的十五大、十六大對分配制度改革課題繼續不斷進行研究的基礎上,黨的十七大在強調“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同時,也進一步對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進行分配制度改革做了更為具體而深刻的論述:“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擴大轉移支付,強化稅收調節,打破經營壟斷,創造機會公平,整頓分配秩序,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5}
改革開放,特別是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發表以來,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不斷對社會主義經濟規律進行摸索與探究,歷經千辛萬苦終于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以最終實現人民共同富裕為目的的,歷程艱辛、目標偉大,我們必須自覺維護、積極支持并倍加珍惜。
第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市場調節與計劃調節高效結合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更不是無政府狀態的市場經濟。傳統的觀念認為,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特有的東西,計劃經濟才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特征。對于如何正確認識并妥善處理好計劃與市場的關系這一困擾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重大難題,鄧小平同志曾做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早在1979年鄧小平同志就提出,“說市場經濟只存在于資本主義社會,只有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肯定是不正確的。社會主義為什么不可以搞市場經濟?”1985年,鄧小平同志進一步指出:“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之間不存在根本矛盾”。1992年春,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針對當時中國的發展現狀,又做了精辟的闡述:“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同志1992年發表的南方重要談話,解放了長期以來一直禁錮著人們頭腦的保守片面的社會意識形態思想,使人們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本質問題有了突破性的認識。談話中對提出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社會主義本質理論、“三個有利于”標準的理論及“發展才是硬道理”的論斷所做的精辟闡述,既繼承了前人,又突破了常規,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從根本上解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屬于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束縛,使我們在計劃與市場關系問題上的認識有了新的重大突破,深化了人們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從而把建立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偉大事業推向了更高、更廣、更深的歷史階段。
當前,我國完全能夠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和充分發揮計劃與市場兩種手段的長處、把市場調節和宏觀調控有機結合起來,也已經相當有效地解決了因市場自發調節所產生的市場盲目的無政府狀態的問題,并已經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偉大歷史轉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持續穩定中不斷得到科學發展。
二、我國的市場經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要求的市場經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公平正義有機統一的市場經濟,不是貪婪榨取上的壟斷經濟。一種健康的市場經濟,必定是一種完善的法治經濟,同時也是一種公平的競爭經濟。我們所要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公平正義有機統一的市場經濟,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治經濟、競爭經濟。縱觀古今中外的經濟發展歷史,我們可以明確地得出以下結論:市場經濟只有在民主法治的軌道上運行,才能確保其在一定的規章制度下有條不紊地發展;市場經濟只有在公平正義的基礎上運行,才能確保其在一定的良好環境中健康穩定地發展。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是貪婪榨取上的壟斷經濟。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要發展和完善法治經濟、競爭經濟,制定和完善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的經濟法律制度是非常重要的。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所取得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及與其相應的法律制度的建立和發展。其中,經濟法作為一個新興法律部門的出現,可以說是這一成就的重要體現。經濟法在起到修正市場缺陷并補充市場不足的作用的同時,還起到了限制政府權力邊界的作用,因此,經濟法既是“補缺”之法,又是“控權”之法。{6}我們不僅要學習經濟法,而且還要善于運用經濟法來更好地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服務。從1992年黨的十四大及1993年全國人大通過的《憲法修正案》確立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起,國家緊緊圍繞推進改革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框架頒布了大量的法律法規,有財政稅收方面的,也有金融證券方面的,有市場競爭方面的,也有環境保護方面的,內容豐富、應有盡有。這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法規,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經濟、競爭經濟的健康發展起到了保駕護航的重要作用。可以預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特別是經濟法律體系強而有力的保障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將迎來更加強勁、更加迅猛、更加健康的科學發展。
三、我國的市場經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要求的市場經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有機結合的市場經濟,不是赤裸裸的金錢至上的資本經濟。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曾深刻地指出,“經濟體制的改革,不僅會引起人們經濟生活的重大變化,而且會引起人們生活方式和精神狀態的重大變化。”{7}黨的十五大也突出強調“只有經濟、政治、文化協調發展,只有兩個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8}黨的十六大更旗幟鮮明地指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9}繼而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又進一步提出要“著力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不斷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改革和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10}在我國改革發展到了關鍵階段的歷史時期,黨帶領人民繼續堅定不移地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召開了舉世矚目的十七大,對如何發展和繁榮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主要體現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做了更加深刻而全面的規劃。反觀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歷程,雖然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曾在一定歷史階段對推動人類社會發展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積極作用,但從本質意義上來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同時也是一種赤裸裸的金錢至上的資本經濟,其與思想腐朽、道德敗壞、享樂主義盛行的墮落文化雜糅在一起,共同構成并支撐著腐朽的資本主義制度。
回顧黨建立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歷史進程,并從以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歷程所進行的分析總結中,我們不難發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其從一開始起,就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有機結合在一起而不斷發展并逐步得到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確保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朝著又好又快的方向穩步前進。
四、我國的市場經濟是中國和諧社會發展要求的市場經濟
縱觀20世紀的復雜態勢,一個個生動的歷史史實闡釋著這么一個道理:經濟與社會,是關系到一個國家發展前途命運的主要矛盾的兩個方面,二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促進。一個社會,如果常常處于矛盾激化、沖突頻繁的狀態,必然要導致其經濟的動蕩;而反過來,其動蕩的經濟,也將必然會加速這個社會的矛盾不斷激化、沖突更加頻繁,乃至最終走向崩潰。鄧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就曾語重心長地特別強調“要堅持兩手抓,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打擊各種犯罪活動。這兩只手都要硬。……趕上亞洲‘四小龍’,不僅經濟要上去,社會秩序、社會風氣也要搞好,兩個文明建設都要超過他們,這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11}鄧小平同志關于經濟與社會關系問題的這些精辟論述,為我們如何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緊密融合起來指明了方向。新時期新階段,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正式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更好地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期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地發展又進一步做出了重要的戰略部署。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實踐已經證明并將繼續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緊密融合的市場經濟,是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和諧經濟,它不是矛盾激化、沖突頻繁的動蕩經濟,更不是個人利益高于一切的私人經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也有力地推動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觀念在更新,實踐在深入。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對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如何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怎樣的社會主義經濟”以及“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怎樣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重大基本問題的不斷探究與不斷回答中,逐步找到了一條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符合廣大人民發展期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之路,并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成績面前,倍受鼓舞;成績面前,倍思進取。我們在努力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同時,要繼續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并充分利用這些規律來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建設的偉大實踐,不斷努力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新模式、拓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新渠道、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新層次、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新局面。要繼續努力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有機地統一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來,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努力奮斗。
注釋:
{1}{5}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2007.10.15
{2}{8}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1997.9.12
{3}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1992.10.12
{4}中國共產黨第十四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1993.11.14
{6}朱崇實.經濟法(第三版).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第3版
{7}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1984.10.20
{9}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2002.11.8
{10}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2003.10.14
{11}鄧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即“南方談話”).1992.1.18
(作者單位:漳州師范學院政法系 福建漳州 363000)(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