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注重各項政治制度的創建,積極維護社會的公平和正義;整頓財經秩序,推動國民經濟協調發展; 整合思想文化,培育良好的道德風尚;妥善處理各種社會關系,重視社會治理,穩定社會秩序,發揮全社會的創造力。這些歷史經驗對于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和諧社會 中國共產黨 現實意義
中圖分類號:D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10-034-02
建設美好和諧的社會主義社會,是人類孜孜追求的理想,也是中國共產黨不懈追求的價值目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由革命黨轉變為執政黨,領導人民從新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為促進新中國的社會和諧進行了艱辛探索。黨的主要工作也發生轉變,由革命轉向建設,由階級對立轉向不同階級的利益整合,由摧毀一個舊制度轉向建立一個新制度,由破壞一個舊社會轉向建設一個新社會。在不懈的努力與艱辛探索過程中,取得了重要進展,積累了豐富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這一切,對當前黨和人民致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無疑具有極為重要的參考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
建國初期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清醒地認識到,想走出歷代王朝興衰周期律,就要支持人民當家作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人民執政。基于這一民主執政理念,中國共產黨在建國初期的政治體制和具體制度上,制定了具有豐富內容的維護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共同綱領,創建了多黨合作的政治協商制度,實行人民群眾廣泛政治上參與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提出了正確處理社會主義建設“十大關系”和“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方針,從而把黨內黨外、國內國外的一切積極因素全部調動起來,努力的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促進了社會和諧。
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就各民主黨派、全國各族人民經過28年的艱苦奮斗,取得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勝利。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勝利召開,大會通過了三個重要法案,即《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這標志著人民政協這一重要機構的建立,使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有了重要的組織平臺,也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確立。
中國共產黨創建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世界政黨政治史上的一個創造。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述中,從未明確提出無產階級掌握政權后應該建立共產黨一黨制的執政體制;列寧、斯大林根據俄國的實際情況,在十月革命后建立了共產黨一黨制的執政體制。一黨制的優點是便于執政黨集中優質資源實行政治領導,缺點是容易忽視民主政治。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不排斥執政黨以外的其他政黨存在和參政,是一種既講集中又講民主的政黨制度。這種多黨合作的政黨制度作為一種政黨民主的形式創新,本身就具有和諧的性質。在多黨合作體系內,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是領導與被領導以及互相監督的關系,各政黨易達成內容(目標認同和規則遵守)上的共識,從而大大減少政治浪費和提高行政效率,發揮巨大的利益整合能力,合理地化解各種社會矛盾。
在1949年9月至1954年9月期間,人民政協的全體會議執行了全國人大的職權,完成了創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使命,決定了新中國的各項重大事務,并選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作為行使國家政權的最高機關。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共舉行過四次全體會議,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草案、國徽圖案、關于抗美援朝的決議、懲治反革命條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等一系列重大問題進行了協商。這個時期,人民政協雖不是國家政權機關,但它執行全國人大的職權,在團結各族人民、實行民主改革、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鞏固人民政權、擴大統一戰線等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
隨著政治協商制度政治整合功能的發揮、人民政協各項職能的有序運作,組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工作不斷向前推進。1953年1月,中央決定召開人民普選產生的鄉、縣、省(市)各級人民代表大會。2月,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對公民選舉權與被選舉權、代表名額、選舉工作機關、選舉程序等作了規定。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舉行。大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委員會組織法》。這些文件對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產生、任期、職權和權利,對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集、職權、組織制度、工作機關、工作原則和工作程序,對人民代表大會和行政機關、司法機關的關系等,均作了具體的規定。它們全面地規范和展現了作為國家權力機關的我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制度體系。
我國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來組織國家政權,這對建國初期的和諧社會建設從根本上有了根本的制度保障。第一,人大制度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幾億工農成為國家的主人,他們在從事經濟、社會建設的方面發揮出積極性作用。第二,人大的立法工作為和諧社會建設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據。立法是人民代表大會的一項基本的職能。通過人大立法,把黨和人民的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將黨的政策和主張轉化為憲政框架下的法律行為和程序,更好地推進經濟社會建設。第三,保證政治權力體系內部的和諧。政治和諧不僅表現為權力的轉移要有序進行,同樣表現在各權力系統之間的和諧。在我國,全國人大和地方各級人大是國家的權力機關,它們是人們共同意志的體現、而國家機關都由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這就從政治體制上保證了國家機關必須服從于人大,而服從人大也就是服從人民的根本意志。
二
經濟發展特別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狀況對促進社會和諧至關重要,只有社會生產力獲得較快發展,才能為和諧社會建設提供雄厚的物質基礎,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的需要,從而充分實現中國共產黨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作為建設和諧社會的領導力量,黨在建國初期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并努力團結社會各階層的人士,為恢復國民經濟和發展生產、重建和諧的經濟新秩序做了大量工作。其主要:一是完成了新解放區的土地改革;二是沒收官僚資本;三是整頓經濟秩序;四是制定過渡時期總路線與實施“一五”計劃。
三
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實現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沒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沒有良好的道德規范,是無法實現社會和諧的。新中國成立前后,在意識形態領域,既有先進的無產階級的思想體系,也有落后的資產階級、封建買辦的思想體系,特別是文化界的思想混亂狀況較為嚴重。為改變這種狀況,中國共產黨在開展各大政治運動,清除舊社會遺毒的同時,也在思想文化界進行了一系列改造和整合工作。
一是改造舊的社會意識形態;二是加強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宣傳教育;三是開展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清除錯誤思想影響。
隨著上述思想文化整合、改造、重建工程的實施,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逐步深入人心,成為整個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和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成為規范人們行為的基本價值準則。廣大人民群眾和知識分子在思想上發生了“旋乾轉坤的變化”,逐漸從感情到理性的層面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新中國的社會制度產生了普遍的認同。他們以主人翁精神投身到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的熱潮中,為當時國民經濟的迅速恢復和三大改造順利完成做出了巨大貢獻。
四
一個和諧的社會,必然首先是穩定有序的社會。唯有穩定,政權才能鞏固,經濟才能發展,人民群眾才能安居樂業,民族才能振興;沒有穩定,社會就會動蕩,人民就會遭殃。新中國成立初期,社會事業百廢待興、百業待舉,社會問題錯綜復雜、矛盾重重。為徹底改變這種狀況,黨和政府在致力于政治、經濟和文化建設的同時努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協調各方面利益,下大力氣蕩滌污泥濁水,治理舊社會遺留下來的各種社會問題,緩解了社會矛盾,從而為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到來提供了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極大地促進了社會和諧。首先,鎮反剿匪。其次,禁毒禁娼。第三,救災治荒。第四,救濟失業。
中國共產黨通過對社會問題的治理,禁絕了舊社會遺留下來的丑陋現象,整治了混亂的社會秩序,安定了普通民眾的生活,解決了治安、救災和就業等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這一切,溫暖了人心,振奮了民氣,化解了矛盾,密切了干群關系,黨在全體人民中獲得了強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整個社會迅速趨于穩定和諧,進而迎來了新中國歷史上一段令人難以忘懷的,朝氣蓬勃、明朗開放、活力迸發、凱歌行進的輝煌歲月。
黨的十七大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中國共產黨在新中國初期為促進社會和諧而進行的有效實踐,顯然是這一長期歷史任務的重要起步,盡管它不可避免地帶有初創時期不盡完善的特點,但它畢竟為黨和人民今天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積累了重要的經驗,提供了可貴的借鑒。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
2.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8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
3.林尚立.當代中國政治形態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2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
5.教育部社科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文獻選編(1949-2006).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
7.楊先材.共和國重大事件紀實(上卷).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1
8.馮友蘭.一年的學習總結.新華月報,1950(2)
9.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訓練部.黨史教學參考資料: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時期.1983(4)
10.師吉金.構建與嬗變——中國共產黨與當代中國社會之變遷(1949—1956).濟南出版社,2003
11.馬齊彬等.中國共產黨執政四十年(1949—1989).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9
(作者單位: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 江蘇揚州 225002)(責編:國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