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關于人性理論,大家往往對西方管理學中的相關內容很熟悉,并將之作為依據應用到企業管理之中。事實上,人性管理理論中國自古就有,近代學者也有闡述,當今更有發展。文章對此進行了分析和闡述。
關鍵詞:我國 古代 人性 理論 綜述
中圖分類號:B82-0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10-035-02
管理對象是管理者為實現管理目標,通過管理行為作用其上的客體。資源、活動、組織是管理對象的不同形態。管理要素包括人員、資金、物資設備、時間和信息.,管理是使組織的活動效率化、效益化的行為,政黨、政府、經濟組織、文化組織、宗教組織、軍事組織、其他社會組織。資源是由人控制和開發利用的,活動是由人來策劃和開展的,組織也是由人來創立和構建的,所以管理中最根本的對象是人。而人性是在人的管理當中必須理解和把握的根本問題。人性問題我國古已有載,遠遠早于國外學者,而且不難發現,國外很多理論與之有眾多相同之處。
一、性善論與“社會人”
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在《論語·陽貨》就提到“性相近,習相遠也。”朱熹《論語集注》中說:“此所謂性,兼氣質而言者也。氣質之性,固有美惡之不同矣。然以其初而言,則皆不甚相遠也。但習于善則善,習于惡則惡,于是始相遠耳。程子曰:‘此言氣質之性。非言性之本也。若言其本,則性即是理,理無不善,孟子之言性善是也。何相近之有哉?’”。由此可見,這里的“性”雖然不完全指人的本性,而兼指人的天生氣質之意,但它卻隱含了人性本善的意思。
孔子之孫子思的弟子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在《孟子·公孫丑上》上寫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更加明確地表明了性善論的觀點。在此基礎上,孟子把孔子的“仁”發展為“仁政”的學說,主張實行“仁政”,“制民恒產”,“勿奪農時”,“省刑罰,薄稅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
1933年管理學家喬治·埃爾頓·梅奧(George Elton mayo,1880—1949)在其發表的《工業文明的人類問題》一書中首次提出了社會人(Socialman)假設理論,并通過1927—1932年在美國芝加哥郊外的西方電器公司進行的著名的“霍桑試驗”得出結論:人是社會人,影響人生產積極性的因素,除物質因素外,還有社會、心理因素;生產率的高低主要取決于員工的士氣,而員工的士氣受企業內部人際關系及員工的家庭和社會生活影響;非正式組織的社會影響比正式組織的經濟誘因對員工有更大的影響力;員工最強烈的期望在于領導者能承認并滿足他們的社會需要。所以,要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必須使員工的社會和心理需求得到滿足。
二、性惡論與“經濟人”
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先秦唯物主義的集大成者荀子(約前313—前238)在其《荀子·天論》中說:“好惡喜怒哀樂臧焉,夫是之謂天情”。也就是說人的好惡、喜怒、哀樂是天生就有的,所以叫做“天情”。
在《荀子·性惡》中他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圣人之所以同于眾其不異于眾者,性也;所以異而過眾者,偽也。”這里的“偽”并不是虛偽的意思,而是指性善是人為的。他又說:“今人之性,饑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若放縱人的本性,依順人的情欲,就一定會出現爭奪。
《荀子·榮辱》:“凡人有所一同。饑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正名》:“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不事而自然謂之性,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不可學、不可事而在天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偽即為,意即人類的作為。性和情是天生的,人不可干涉,也不應該干涉。但人的后天選擇、思考、學習、行事,卻完全取決于人,應該由人自己承當,“天”也同樣不可以干預人事。雖然他只停留在經驗層觀察人性,未能開出價值之源,也不夠周全,但也明確地顯現了其人性本惡的觀點。
英國政治經濟學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公元1723—公元1790年)在其1776年出版的《國富論》中首次描述經濟人的含義, 英國著名哲學家和經濟學家約翰·斯圖爾特·密爾(John Stuart Mill,1806—1873,也譯作約翰·斯圖亞特·穆勒)在此基礎上結合納索·威廉·西尼爾(Nassau William Senior,1790—1864)提出的個人經濟利益最大化公理,提煉出經濟人假設。美國著名行為科學家道格拉斯·麥格雷戈(Douglas M·Mc Gregor,1906—1964)在《在企業中的人性方面》一書中將這種人性假設概括為X理論。經濟人假設認為:人是由經濟誘因引發工作動機的;人總是被動地在組織的操縱、激勵和控制下從事工作;人總是企圖用最小投入取得滿意的報酬;大多數的人缺乏理性,不能克制自己,很容易受別人影響,組織必須設法控制個人的感情。荀子的理論與之即有共同點。
國外持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有歐洲思想家奧古斯丁、馬基雅弗利、霍布士、叔本華等。基督教的原罪說也是一種典型的性惡論。它認為人類的祖先亞當和夏娃因違背了上帝的意愿犯了“原罪”,亞當和夏娃的子孫們,自從來到這個世界即負有深重的罪惡——“原罪”。因此,人要用懺悔和良好的工作以及服從某種禁忌、戒律等來獲得全能全知上帝的救恕。否則,人的靈魂就不能進入美麗的天堂,而只能淪落于苦難的地獄。
三、“性無善惡論”與人心白紙說
戰國中期告不害(約前420—前350)。告子,名不害,告不害,與孟子同是戰國中期時代的人。他的生平,古書文章沒有太多的記載,大約做過墨子的學生,也較孟子年長。告子曰:“生之謂性”、“食色,性也。”即是說,人天生的自然本能就是性。在人的本性的問題上,他主張“性無善惡”論:“性無善與無不善也……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于善不善,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是以與生俱來的本能為性,后天習養而成的性為非性。認為后天的習性有善有惡,但先天的本性“無善無不善”。也就是說,告子明確提出善惡是人后天的社會屬性,不是人先天的自然屬性,反對孟子的先驗道德論。但是,他沒有認識到,人性應該既包括先天的自然屬性,也包括后天的社會屬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后天的社會屬性。也就是說,道德屬性應該成為人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儒家哲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除清代廖燕,近代龔自珍、嚴復等明確提出性無善無不善外,性無善惡論演繹出許多理論形式。如魏何晏、王弼、南梁劉勰、宋代王安石、明代羅欽順的性情論,宋代陳亮、葉適、明代劉基的天賦人性論,明代何心隱的人欲即性論,明代李贄、明清之際傅山的自然人性論,清代戴震的血氣心知即性論,近代梁啟超的個性中心論,都是主張天性自然,無所謂善,也無所謂惡。
國外持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首推英國近代思想家洛克的人心白紙說。該說認為人之初始,人心都是空如白紙的,根本不存在善與惡的問以題。他認為,善與惡的心理觀念和道德品質,都是后天的因素造成的,尤其是教育因素造成的。此外,后來的美國哲學家詹姆士和杜威,也可以說是性無善惡論者。杜威站在實用主義的立場上,認為善絕不是什么玄而又玄的東西,它僅是能滿足人們的需要的事物而已。
四、性善惡混論與復雜人(Complexman)假設
性善惡混論主張人性有善也有惡。據王充《論衡·本性》,戰國初期世碩(生卒年月不詳,著作《世子》早已軼失)是最早提出性善惡混論的人。“周人世碩,以為人性有善有惡。舉人之善性,養而致之則善長;性惡,養而致之則惡長。”東漢楊雄(前53—18)是最著名的性善惡混論者。他說:“人之性有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法言·修身》)認為人性是先天的善惡混。并認為人和萬物都是由陰陽二氣結合而生,陽為善,陰為惡,因此人性善惡混源于氣有陰與陽。世碩、楊雄探討的性,都是人的天生本性。實際上,性三品論者,如漢代董仲舒、王充、荀悅,唐代韓愈,宋代李覯,性二元論者,如宋代司馬光、張載、二程、朱熹、魏了翁,宋末元初許衡,明代呂坤,氣質即性論者,如明代王廷相、吳廷翰,清代顏元,近代康有為,善惡同時進化論者,如近代章炳麟,都是天性善惡混論者;而且,絕大多數的儒家學者,包括性善論者、性惡論者、性無善惡論者,在現實人性上,即人的后天習性上,都承認有善有惡,主張社會環境和教育條件對人的先天自然屬性和后天社會屬性具有改造與決定的作用。
復雜人(Complexman)假設是上世紀60至70年代由組織心理學家埃德加·沙因(E.H.Schein)等經過長期研究提出來的,他們認為經濟人、社會人、自動人假設各自反映出當時時代的背景,適用于特定的環境,而人是很復雜的,不能把人歸為一類。幾乎同一時期美國管理心理學家約翰·摩爾斯(J.Malse)和杰伊·洛希(J.W.Lsch)于1970年提出了“超Y理論”,其觀點與復雜人假設基本一致。復雜人假設的基本觀點是:人的需要是多樣的,隨著發展條件而變化,因人而異,因事而差;人在同一時間內有各種需要和動機,會發生相互作用;人在組織中可能產生新的需要和動機;一個人在不同單位工作或同一單位的不同部門工作會產生不同的需要;由于人的不同,同一管理方式會有不同的反應,所以沒有特定的管理方式對任何組織都適用。復雜人假設認為,管理方法和技巧必須隨時、隨地、隨人、隨境不斷變化,強調管理者必備的最重要的能力,體現在鑒別情景、分析差異、診斷問題的洞察力上。
綜上所述,盡管我國古代的人性理論沒有形成系統,存在缺點和不足,但從時間上看,這些論述比西方國家早了至少上千年,并且有共同之處。這些理論對我們當今的企業管理仍然或多或少有借鑒意義,值得我們認真研究。
參考文獻:
1.蘇東水.管理心理學[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2.周敦耀.論人性假設.廣西大學學報(哲社版)[J].2000(6)
3.周文霞.人力資源管理的理念基礎——人性假設[J].南開管理評論,1999(5)
4.李曉春.試論荀子對告子人性論的繼承與揚棄[J].孔子研究,2002(4)
5.《宋史·趙普傳》
6.《老子》三十七章、二十五章、六十章、四十章、七十六章
7.《論語·為政》
8.《禮記·禮運》
9.《論語·陽貨》
10.《荀子·性惡》
11.《孟子·告子上》
12.朱熹《論語集注》
(作者簡介:陳春干,蘇州大學商務學院MBA2006秋季班,蘇州高博軟件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從事工商管理教學和研究)(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