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國在2007年對中國提起8起反補貼調查案件,成為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不和諧的音符。反補貼有可能成為反傾銷和特殊保障措施之后,針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又一重要貿易救濟措施。文章將從中國紙品行業角度出發,考察在美對華銅版紙反補貼調查過程中,中國紙品行業受到的影響狀況。通過實證分析,文章得出以下結論:美國紙品市場是中國紙品出口的主要市場;反補貼調查期間,中國國內紙品生產影響不大;美國市場紙品的價格變化對中國向美國出口紙品數量的影響比較明顯。
關鍵詞:反補貼 行業 經濟效應 實證分析
中圖分類號:F7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10-099-02
一、引言
美對華銅版紙的反補貼調查于2007年11月20日,隨著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的無損害終裁而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作為中國入世以來,美國提起對中國的第一起反補貼調查案件,銅版紙調查案件的意義重大。銅版紙調查案件改變了美國不對非市場經濟體提起反補貼調查的慣例,此案件的裁決過程也為其他反補貼調查提供了經驗,無論是美方還是中方。反補貼調查的沖擊改變了中國企業、行業還有中國政府對經濟發展的看法。
對中國來講,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反補貼措施都是一個全新的挑戰。雖然中國在加入WTO以來,根據WTO相關規定制定了反補貼的法律法規,但由于大多數國家視中國為非市場經濟國家,且對非市場經濟國家不采用反補貼措施,所以反補貼實踐少。中國對反補貼措施的關注遠沒有對反傾銷和特殊保障措施的多。但是隨著我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承認和肯定,再加之加拿大和美國已經對中國出口商品進行反補貼措施的試探,我們有必要對反補貼措施產生的經濟效應進行分析,這對于我國的經濟發展也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國外關于反補貼措施的經濟效應研究大都基于現有案件,豐富的案件資源為理論分析提供可靠的素材。而我國由于反補貼案件發生的數量有限,反補貼措施的經濟效應凸顯還不明顯,所以反補貼措施的效應分析多為理論研究。本文將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運用Eviews軟件對銅版紙案件的相關數據進行計量分析,來具體評估美國對中國銅版紙反補貼調查對中國造紙行業以及美國造紙行業的生產影響以及出口影響。
二、數據采集和模型選擇
案件情況:2006年11月21日,美國商務部應美國俄亥俄州New Page公司的申請,對原產于中國、韓國和印度尼西亞的銅版紙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的立案調查。2007年3月30日,美國商務部一改其已堅持了20余年不對非市場經濟國家進行反補貼調查的立場,對中國的銅版紙做出肯定性損害初裁,認定中國企業的凈補貼率為10.9%~20.35%,并征收臨時反補貼稅。2007年10月18日,美國商務部對此案做出反傾銷和反補貼終裁,根據案件調查中各涉案企業的配合情況,商務部對凈補貼率進行了調整。在2007年11月20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就對華銅版紙反傾銷和反補貼案做出無損害終裁。
1.數據采集。本文選用2006年1月到2007年11月的月度數據,即美國對華銅版紙反補貼調查期間的相關數據。由于具體到銅版紙的數據不易獲得,在此采用紙品數據進行模型估計分析。具體數據包括中國出口美國紙品的數據(PXA)、中國進口紙漿數據(ZJI)、中國出口紙品總量(CPX),這三個數據來源于海關統計資訊網(http://www.chinacustomsstat.com/);而美國紙品產業銷售數量(AS)以及美國紙品價格指數(AP)的相關數據來源于《2008年美國總統經濟報告》。考慮到對各時間序列的數據取對數之后不會改變各時間序列之間的協整關系,且所得到的數據容易得到平穩的序列,在本文數據分析中,將采用數據的對數形式。下文中所有在字母前加上“ln”的變量表示由相應的數據經取對數轉換而得到的新數據。
2.模型選擇。
本文對銅版紙反補貼調查的經濟效應研究基于以下三個模型:
計量模型(1)方程:lnZJIt=α0+α1lnPXAT+εt
計量模型(2)方程:lnCPXt=β0+β1lnPXAt+δt
計量模型(3)方程:lnPXAt=π0+π1lnASt+π2lnAPt+τt
計量模型(1)用來分析美國對華銅版紙反補貼調查期間,中國出口美國紙品數量(PXA)對中國國內紙品產能狀況的影響程度;由于中國森林資源匱乏,造紙原料短缺,大約80%的造紙原料需依賴進口來彌補供需缺口,所以計量模型(1)中選用中國進口紙漿數據(ZJI)來反映中國國內紙品的產能狀況。
計量模型(2)用來分析反補貼期間中國出口美國紙品數量變化(PXA)對中國紙品總體出口變化的影響情況,目的是想通過計量結果來反映美國市場占中國出口市場的比例大小。
計量模型(3)將分析在反補貼調查期間美國紙品銷售(AS)以及美國紙品價格(AP)對中國出口美國紙品數量(PXA)的影響程度。
三、實證分析與基本結論
首先對模型(1)進行Granger因果關系分析。Granger檢驗的思想是通過假設檢驗判斷所選解釋變量是否對被解釋變量有顯著影響,從而判斷兩個變量間的因果關系。通過Eviews操作,在兩個數據的滯后長度等于4時,變量lnZJI是變量lnPXA的Granger原因條件下,其F值=4.44256760877>Fα=4.35,則結論為拒絕原假設,即變量lnPXA是變量lnZJI的變化原因之一。
由于變量lnZJI和變量lnPXA都通過了單位根檢驗,為一階單整I(1)(單位根檢驗的原理在于判斷模型變量的平穩性,以便在進行OLS回歸時,不會出現偽回歸現象)。可以對模型(1)直接進行OLS回歸估計。其回歸結論如下:
lnZJI=10.376+0.288lnPXA
SE:(0.850993) (0.079972)
t:(12.19311) (3.606414)
R2=0.382466 F=13.00622 DW=1.364848
由于可決系數R2=0.382466,模型在整體上擬和優度不太好,解釋變量lnPXA不能很好地解釋被解釋變量lnZJI變化的效果。說明除了變量lnPXA這個因素外,還有其他因素綜合影響著變量lnZJI的變化。回歸系數α1=0.288,也說明解釋變量lnPXA對被解釋變量lnZJI變化的解釋效果不佳。從模型(1)方程結果可以判斷,反補貼調查前后中國出口美國的紙品數量對中國國內紙品行業的生產影響不大。
模型(2)中解釋變量lnPXA與被解釋變量lnCPX通過單位根檢驗,都是一階單整I(1),對模型可以直接進行OLS回歸估計。結果如下:
lnCPX=5.241+0.663lnPXA
SE:(0.593488) (0.055773)
t:(8.831000) (11.88077)
R2=0.870492 F=141.1526 DW=1.150823
從回歸方程中可以看出,可決系數R2=0.870492,此模型擬合優度比較好,表明此模型可以很好的描述現實影響情況。在模型結果方程中有β1=0.663,說明中國向美國出口紙品量變化對中國總體紙品出口量變化的解釋力為66%,進一步說明在美國紙品市場是中國紙品出口廠商的主要出口市場。結合模型(1)的結論,由于在反補貼調查前后,中國國內紙品生產能力受出口美國紙品數量的影響不大,在中國輸美紙品總量下降的情況下,中國紙品行業加大了對美國之外其他國家的紙品出口;同時由于中國國內對紙品需求的增加,中國國內市場也吸收了紙品行業的部分產能。
模型(3)中各變量也均為一階單整I(1),可以直接進行回歸估計。結果如下:
lnPXA=-149.273+9.843lnAS+21.419lnAP
SE:(43.76927) (5.589879) (3.956830)
t:(-3.410453) (1.760791) (5.413157)
R2=0.672113 F=20.49833 DW=0.863047
根據模型(3)的回歸結果,可決定系數R2=0.672113,模型擬和優度一般;π1=9.843,說明美國國內紙品銷售變化對中國出口美國紙品數量變化的影響為9.843;π2=21.419,說明美國國內紙品價格變化對中國出口美國紙品數量變化的影響為21.419,表明價格影響比銷售影響更明顯,再次證明價格是供需的直接傳導機制。
四、認證與幾點評析
通過以上三個模型的綜合分析,我們可以認為美國對中國銅版紙的反補貼調查對中國紙品行業的經濟影響有限。美國紙品市場作為中國紙品生產商的主要出口市場,反補貼調查對中國輸美紙品數量造成一定影響,如下面“中國輸美紙品數量趨勢圖”所示。在2006年11月反補貼立案到2007年3月期間,中國輸美紙品數量處于下降趨勢;而其后的4月到8月期間,中國輸美紙品數量處于上漲趨勢;9月到11月期間,中國輸美紙品數量又呈下降趨勢。

首先在2006年11月至2007年3月期間,中國各涉案企業對突如其來的反補貼調查認識不夠,為了減少出口帶來的損失,減少了對美國紙品的出口。由于世界環境中存在有其他經濟因素,世界原料價格上漲,人民幣升值,美國次級貸款危機等等,多方制約著反補貼調查對中國紙業的影響。國際市場紙漿原料價格上漲,導致中國紙業成本增加;但隨著人民幣的升值,削弱了由于進口原料帶來的成本增加壓力;自美國提起對中國銅版紙的反補貼調查,中國政府出臺調低出口退稅率、減排節能以及淘汰落后產能等一系列宏觀調控新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紙品出口的規范性,這就促進了2007年4月到8月向美出口紙品數量的增加。而從2007年的8月開始,美國次級貸款危機全面爆發,美國大眾消費信心下降,對中國輸美紙品也造成影響。
從“中國出口紙品月度總量”趨勢圖中可以看到,中國紙品出口在2006年11月到2007年2月期間出現下降,這是受到美國對中國銅版紙反補貼調查的影響的緣故。而在隨后的月份中,國際市場對紙品需求的不斷增加,出口企業產能擴大,紙品出口也有所增加,中國紙品出口數量大致呈現增長趨勢。2007年8月也是受到了美國次級貸款危機的影響,中國紙品出口數量下降。

從模型(3)的結果來看,價格影響顯著于銷售影響,價格變化的傳導使得美國政府出于對宏觀經濟安全的考慮,對中國產品采取反補貼貿易制裁。由于國際貿易委員會各委員對于重復調查的產品,得出損害肯定裁決的概率更高(RobertJeffrey,1994),所以在銅版紙反補貼調查的帶動下,美國對華反補貼調查極有可能波及其他行業,比如鋼鐵行業和紡織行業,這些重復受到反傾銷措施制裁的行業。在2007年6月7日,美國廠商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提出對從中國進口的環狀焊接碳素鋼管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的申訴。同月27日,另有多家美國企業向美國商務部遞交了申訴,要求對從中國進口的薄壁矩形鋼管開展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這些案件的發生表明鋼鐵行業和紡織行業在將來有可能成為反補貼措施實施頻繁的行業,所以,在今后的企業發展過程中,要盡量避免本行業申訴案件的發生,確保穩定的外部貿易環境。
中國涉案企業在反補貼調查過程中的不同態度,對反補貼調查裁決結果的影響也不同。在銅版紙案件中,晨鳴紙業由于放棄了問卷調查,美國商務部終裁做出不利信息(Adverse Facts Available)的判決,確定其凈補貼率由10.9%上升到44.25%。而金東紙業由于積極應訴,商務部最終將初裁中20.35%的凈補貼率調整為終裁中7.4%的凈補貼率。中國企業由于對貿易摩擦的認識不夠,往往放棄自己利用有力證據進行辯駁的機會,最終導致不利判決,甚至會形成針對整個行業的貿易壁壘。貿易壁壘一旦形成,影響的不單是一個企業,一個行業,有可能危急到其他行業,乃至中國經濟政策制度,這對于中國的經濟發展極為不利。所以,涉案企業和行業需要積極配合調查,提供詳盡財政信息,減少由于認識不足而造成的不利判決。
雖然此次銅版紙反補貼調查案件屬于個案,但是在應訴過程中促進了我國政府和企業對反補貼措施的進一步認識,對我國的經濟政策提供了改革佐證。從銅版紙反補貼調查案件中,我們可以看出反補貼調查與反傾銷調查的不同影響。反傾銷影響的是企業行為,而反補貼不僅影響被調查企業的行為,也影響到整個行業,以及補貼政府的行為。目前,美國對中國的其他10種商品也在進行著反補貼調查,涉案企業的積極應對無疑是事半功倍,但是政府也應思量現行的經濟政策,并對其中不合理的部分進行修改和完善。
中國企業在追求發展的過程中,不能忽視來自貿易摩擦的呼聲,企業需要從行業長期發展的角度,根據國際貿易環境,尋找科學合理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李坤望.國際經濟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毛定祥.計量經濟學,2006
(作者單位:上海大學國際工商與管理學院 上海 200444)
(責編:賈偉)